版本:
全部 中考专区
  • 1、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重金延揽翻译人才,大量的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此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些文化成果,又被阿拉伯人带到他们所到之处。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
    A、客观上保存和传播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B、推动了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 C、造成被征服地区文化传承中断和湮灭 D、推动阿拉伯人在亚欧大陆的商贸活动
  • 2、日本政府派出大批留学生来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军事技术和思想文化。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朝野掀起“中国化运动”。材料中的“中国化运动(   )
    A、造成幕府掌握实权 B、代表日本奴隶主的利益 C、推动日本社会进步 D、推动封君封臣制度形成
  • 3、“这一帝国以其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国运延续千年,并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该材料描述的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 4、“中世纪的骑士,很少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因为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满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据此可知,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严格禁止竞争 C、基本自给自足 D、自耕农为主体
  • 5、公元2世纪时,有罗马演说家说:“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上述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元首制的创立 B、罗马共和国的强盛 C、斯巴达克起义遭到血腥镇压 D、地中海地区的统
  • 6、一位伟人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亚里士多德--提出“原子论”--百科全书式学者 B、达·芬奇--《蒙娜丽莎》--文艺复兴的先驱 C、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意大利著名戏剧家 D、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
  • 7、仔细阅读下面两幅图,图中所示内容体现出罗马文化的特征是(   )

    A、批判与固守: B、传承与创新 C、学习与模仿 D、改进与传播
  • 8、谚语是历史的最好写照。下列描述中,能较好地反映西欧封建社会统治情况的是(   )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条条大路通罗马”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 9、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亚非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

    ①以海洋文明为主 
    ②以农业经济为主

    ③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④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A、①② B、④③ C、②③ D、③④
  • 10、一个奴隶反驳不让他吃饱饭,只逼他拼命劳动的奴隶主说:“牛马还要吃草睡觉,你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我的主人!”结果,按该国法律,这个奴隶的两只耳朵被割掉了。这部刻在黑色石柱上的法律应该是(   )
    A、《伊利亚特》 B、《古兰经》 C、《十二铜表法》 D、《汉谟拉比法典》
  • 11、小明同学学习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后,做了以下信息整理,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楔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大竞技场,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C、在两河流域驻足,翻阅《太阳历》,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D、在印度河观光,了解种姓制度,感受孔雀王朝的风采
  • 12、“网上办案”“指尖诉讼”………一系列强有力的“组合拳”,改变了群众对诉讼“门难进”“案难立”,打场官司跑断腿的印象。“组合拳”体现了依法行政维护正义
  • 13、杭州后亚运时代,市民不仅可以在家门口观看更多精彩赛事,也可以经常走进场馆参与体验运动项目体现了共享的发展理念。
  • 14、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因为教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15、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 16、自主创新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 17、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 18、苍南县南宋镇大加山红色教育展厅一处显眼的位置。展出了一家书,记录了革命先烈吴饿短暂却不朽的一生。阅谈下列材料,回答问。

    【京书不忘】

    材料一:1927年在温州瓯海公学谈书。他在学校里看到遭受因民党速捕的共产党员都是平时品学兼优的老师、同学。他写下了诗句:“半年泊自堪啦,是处江湖亦我家。壮志未酬愁更绝,男儿谁解爱中华。”

    【家书抒怀】

    材料二:怎样才能救中因?吴为此苦苦思索。1929年,他入上海持志大学。不久,该校被因民党取缔,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今天的学子们,有几个超人出众的?有谁找到进步的爱因思想了?科学救因,在旧制度下的中因是走不通的。”

    【家书大义】

    材料三:1931年吴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家书中写道:“父亲。为挽将要灭亡的中国与解放大多数被压迫的人群。所以忍痛地离开你而和一切进步的人们集合若行动。我想:几年来在物质生活上你一定是苦痛的,但精神生活上有个这样为因为人民谋独立与解放的儿子也够你光茶的了。”

    (1)、材料一中。吴的诗句“壮志未酬愁更绝”中“”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吴毓为什么说“科学救围,在旧制度下的中因是走不通的”?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史实。简要阐述从20世纪20到30年代。中国共产党真正做到“为因为人民谋独立与解放”。
  • 19、家因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谈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照。

    材料一:为发展煤炭、冶金、交通运输业以作为军事工业的依托,洋务派提出了“强于的口号。经营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随者列强对中国经济略加剧。务派辽渐重视“商战”以抵制外因经济势力的扩张,为民用企业的兴办提供了资本条件。

    ——摘编自汪炜杰(对洋务民用企业的点滴思考》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因家性质以及人民地位的变化……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正在汇入世界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湖。
    ——摘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辛亥革命后禁止缠足布告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摘自鲁迅《阿Q正传》

    材料三:五四运动是中因人国家情感的突出证明…它为中因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大革命的思想、干部、群众、青年知识分子都是这时开始准备的,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摘编自杜威《中因人的因家情感》

    (1)、有学者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因近代化的第一步”,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分析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4)、综合上述材料,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如何展现爱因情怀。
  • 20、通信的发展与维护。深刻影响若政局。

    材料一:鸦片战争期间。消朝的军情传逆依靠快马。广州将领从发出军报,到接收指示。时间最短需要一个月,抬示抵达时。对作战往往已无用处,同时也加剧了帝在各地军报中的“则”“抚”不定。极为被动。

    材料二:甲午战争战败,李鸿意被派往日本谈判。但他作为消朝代表,对谈判不能完全做主需将会谈内容用电报传回,光绪帝再用电报批复。日本截获并破译了电文,握了中方谈判底线。使李鸿意再无协商的可能。双方最终签署了对中因危极大的《马关条约》

    材料三:义和团席卷华北,大肆破坏洋人的产物,“拆铁道,拔线杆。毁坏火轮船”。在北京战事吃紧之际,朝廷想向东南督抚传达旨意,只得先快马传到山东袁世凯处,再由袁世凯用电报转发给李鸿章等人。

    (1)、说说通信对鸦片战争产生哪些影响?
    (2)、请指出《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折射出清朝政治制度存在的弊。并谈谈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因带来了哪些危咨
    (3)、朝廷向地方传达旨意为何如此曲折?请评价义和团的此种行为。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我国发展通信事业需要吸取的历史教训。
上一页 582 583 584 585 5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