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二)(浙江专版)

试卷更新日期:2018-05-29 类型:中考模拟

一、语文知识积累

  •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一座座文化礼堂在浙江广mào的田野上悄然生长,让人们身有所栖、心有所寄。穿suō于青山绿水之间,行走在白墙黑瓦之下,浙江农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根”就深扎在这一片精神文化的家园中。一座百年建筑、一家收藏了侨乡居民旧时家什的博览馆、一片画有清新粉墨画的外墙……以文化礼堂为核心,形成了一派清新淡yǎ的江南水乡风光。

  •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纵观习近平历次重要讲话发现,他曾数次引用古典诗句、谚语阐述思想。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殷殷期望,寄意深远。习近平在2012年2月14日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上说:“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的下一句应该是“①”。在2012年2月20日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说“中国有句谚语叫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谚语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②”有异曲同工之妙。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说:“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句诗的下一句应该是“③”。在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说:“‘④。’(《论语·述而》)我今天来同大家座谈,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和建议。”在2013年3月1日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说:“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⑤。(《论语·雍也第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富贵不能淫,⑥’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说到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时,使用了杜甫的名句“⑧”。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文言词语。

    ①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②君与家君日中。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之不能尽其材。

  • 4.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作为读书人,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B、《水浒传》中从最初占据水泊梁山到梁山好汉聚齐一百零八位直至被朝廷招安,梁山寨主先后共有3位.他们是王伦、晁盖和宋江。 C、《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国王治国有方,公正无私,大人国国王狂妄昏庸,野心勃勃。 D、法布尔的《昆虫记》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作者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社会人生。
    (2)、从《西游记》中选取一个人物及其相关故事,写出下联。

    上联: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下联:

二、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花飘香

    申琳

        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8日12版)

    (1)、文章围绕槐花飘香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从描写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

    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3)、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
    (4)、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文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作者的童年充满槐花香的味道,你的童年味道是怎样的呢?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须“自炫求名”

    李慧勇

        据《晋书》载,有一次,晋武帝召见太守胡质之子胡威,询问:大家都说你们父子清廉,到底谁更清廉?胡威回答:我比不上父亲,因为我父亲的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而我清廉却唯恐别人不知道。可见,相比于清廉本身,对清廉之名的在意程度,折射出不同的精神境界。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跟名利打交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立名者,行之极也。”重视名誉,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得到怎样的评价,不仅体现着行为的意义,也有助于激发“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的高远理想,最终以知促行。从这个角度看,名虽“不足以尽善”,却能够“策善”。只要认识得当、正确对待,完全可以让其发挥正能量,成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原动力。

        对于求取名利,人们多有议论,看法不一而足。现实中,往往存在两种观点取向。一种属于“消极”型,专注事业、严于律己,不求名反而得名。从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创造丰硕科研成果的黄大年,到舍小家顾大家、隐姓埋名30年的黄旭华,他们淡泊名利、勤勉奉献,高尚品质为世人所敬仰。另一种可谓“积极”型,苦心孤诣、锱铢必较,为求名而陷入名缰利锁。比如有些干部,习惯表演作秀、善于自我贴金,实际工作没干出什么成效,宣扬业绩却总能“拉长、吹大、垫高”。两相对照,高下立判。

        “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趋邪”。如同“腹有诗书气自华”,“名”并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学识、品格、修养等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声名。回望共和国的历史,老一辈革命家不因荣誉遮蔽双眼,“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接连三次向军委领导提交“降衔申请”,谦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微不足道”。他对待名利的“让”与“推”,足以说明美名只会和嘉言懿行相伴,“善修而名自随之”。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个体立于天地之间,是汲汲于一时之得失、蝇头之名利,还是着眼崇高目标、思虑公共利益,最能彰显个人的思想情操。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最终,“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的民谣至今还在云南保山流传。廖俊波“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结果,当地一位老人在门楣贴上“俊波您好”的横批,以表达对这位办实事的县委书记的感激之情。时间不语,却能铭刻实绩与作为。将爱民之情存乎心、为民之责践于行,一个人自会赢得好名声。

        哲人有言,名声是条河,能浮起轻飘、空虚的东西,而重实的东西会沉下去。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专注实干、踏实奋斗,这是岁月留给我们的箴言。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02日   04版)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讲述《晋书》中胡威的故事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求取名利的论述,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二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告诉我们只要正确认识名利,就可以让名利发挥其正能量。 C、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述了做人要放弃名声等这些空虚的东西,不图名,不图利的观点。 D、对于求取名利,作者认为有两种观点:一是不求名反而得名;二是为求名而陷入名缰利锁。
    (2)、文中举了许光达、杨善洲、廖俊波等人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3)、文中语句“对于求取名利,人们多有议论,看法不一而足。”划线词语“多有”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4)、结合本文和下面材料,对当前的梦想成为“网红”的人提出你的一些见解。

    在一个自由社会,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舞台,营造可以阶层间自由流动的公平空间。网络的确给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更自由的、可以展现才华的舞台。近日,媒体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6.2%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有很多追捧“网红”的人,绝大部分受访者对“网红”的评价都是“搏上位”、“骗子”、“庸俗”和“没有节操”等贬义字眼。但是在西方,很多“网红”都是行业的公共意见领袖,他们是用心在推动行业进步,已经从私人领域进入到公共领域。

三、古诗文阅读

  • 7.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董永,少偏孤①,与父居,肆力田亩②,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③。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④,父丧收藏⑤,永虽小人⑥,必欲服勤⑦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⑧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⑨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选自《搜神记》)

    【注释】①偏孤:年幼时死了母亲。②肆力田亩:(父子)一起尽力种地。③供其奴职:再去做主人的奴仆。④蒙君之惠:蒙受您的恩惠。⑤收藏:收养。⑥小人:贫穷无知的人。⑦服勤:勤劳服侍。⑧尔:这样,如此。⑨缣:细绢。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父 亡 无 以 葬 乃 自 卖 为 奴 以 供 丧 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凌空而    委而 B、钱一万     臣而将四矣 C、贤      安陵君许寡人 D、织女     辍耕垄上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②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描写了织女下凡“织缣百匹”,侧重于表现织女的勤劳和善良。 B、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了仙女织女,主动下界为其偿还债务。 C、故事中董永和织女结为夫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D、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

四、语言表达

  • 9. 学校开展“交通安全伴我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1)、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请你围绕“交通安全伴我行”主题设计两项可行的具体活动。
    (2)、请你为“交通安全伴我行”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3)、在放学路上,你遇到一位叔叔在马路上表演车技,你上前劝阻他说:“”他信服的点点头离开了。(不要超过40字)

五、写作题

  • 10. 请以“这一刻,我懂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