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18-05-10 类型:高考模拟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在厌弃________的道德说教之后,曾经热情地________过真实性,以为艺术的要旨就是真实;当真实所展示的画面过于狞厉露骨、冷酷阴森,人们回过头来又追求道德的光亮,以为抑恶扬善才是艺术的目的。其实,这两方面的理解都太________。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实的追索,也必须超越对善恶的裁定,而达到足以鸟瞰和包容两者的高度。

    A、喋喋不休   呼唤   局部 B、喋喋不休    呼吁   局限 C、侃侃而谈   呼唤   局限 D、侃侃而谈    呼吁   局部
  • 2. 下列语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每个城市都有树,每棵树都是这个城市的一个穴位,这个城市每条街道的每棵树相连起来就是这个城市的经络图。 B、村庄是草木装订的一部册页,每一页都缔结着草木清香的文字。那些终年生活在树木之上的鸟雀,则是文字中率性点逗上去的标点。 C、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D、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 3. 对下列诗句适合悬挂场所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②世无孔孟乾坤熄,学到周程日月明

    ③商彝夏鼎传千古,汉瓦秦砖萃一堂

    ④竹叶杯中春有色,杏花村里客多情

    A、酒店   学校   博物馆   理发馆 B、理发馆   学校   博物馆   酒店 C、博物馆   酒店   学校   理发馆 D、学校   博物馆   理发馆   酒店
  •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

    ①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姿态,而别无目的

    ②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

    ③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

    ④譬如一株树,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⑤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

    ⑥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

    A、③⑥⑤①②④ B、③①②④⑥⑤ C、④③①②⑤⑥ D、④③⑤⑥①②
  • 5. 对下面这幅“教子”的漫画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两位家长凭着自己的主观感受对子女进行教育,这种错误的教子方法体现出目光的短浅。 B、两位家长这种片面而肤浅的教子方法,会误导孩子的发展,其后果令人担忧。 C、对于孩子的成长及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D、两位家长文化水平不同,经济状况也不同,教育的方法也不同,这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1)、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    类:同类 B、未能以忘于世          殆:大概 C、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      所以:……的原因 D、得而言之哉            乌:哪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明朝皇帝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阳”,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如“河阳”就是指黄河的南面。 C、“靖节”,即靖节先生,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私谥。所谓“私谥”,是指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D、“僭”,指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和器物等。如“僭越”“僭位”。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

    ②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4)、淀山公给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古诗词鉴赏

  •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传唱至今,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2)、卢文弨认为刘长卿的诗歌“含情悱恻,吐辞委婉”,但本诗尾联直接以“恨”倾吐心曲,请结合全诗分析“恨”之原因。

四、名句名篇默写

  •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2)、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3)、 ,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射者中,弈者胜, ,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 ,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6)、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琵琶行》)
    (7)、 ,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8)、度尽劫波兄弟在,。(鲁迅《题三义塔》)

五、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象牙刀

    吴晓

        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兴儿惦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

        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刺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儿卖玩意儿去。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儿,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画匠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闺女又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

        闺女说,一千。

        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

        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

        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

        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全国小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优秀作品选》)

    (1)、小说设置“兴儿”这一形象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

    ①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

    ②画匠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3)、请结合文本分析“画匠”的形象特点。
    (4)、结合文本,探究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取向。
  • 10.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

    史一棋

        如今,随着全民阅读的呼声日渐高涨,不少告别阅读良久的人重新将目光投向落满灰尘的书架,暗暗发誓:“从今天起,我要多看书了!”然而,这种激情又常常是短暂的。拂去尘土,双手捧书,不少人忽然发觉:自己还是没法沉下心来专注阅读,尤其是当自己面对深度阅读的时候。

        如何面对深度阅读,这是个值得细细思量的问题。泛泛的阅读虽然比干脆不读好很多,但蜻蜓点水地轻描淡写无法达到水滴石穿的深刻效果,更难以深入心灵深处。时间花了很多,精力投入不少,等合上书页,却是一问三不知。这种阅读,毋宁说是消遣。

        深度阅读,或许首先应当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如果所选书籍内容过于深奥,与自身理解能力严重脱钩,阅读是不可能走向深入的。如果平时只阅读中国社会、历史方面的书籍,却拿来一本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骤然投身西方现代哲学,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读来必然是云山雾罩,不得要领。假如平时只是阅读浅近平易的网络小说,突然入手一本大部头的《资治通鉴》,也自然会有不得门径而入的感觉。

        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准备涉足西方哲学,大可不必一头扎进尼采的悖论思辨和虚无主义中去,不妨先翻看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了解西方哲学的门派和流变过程,再选择感兴趣的领域渐进深化。计划研究三国历史,如果对《三国志》惜墨如金的笔法感到费解,不如先从一些轻松通俗的三国读物入手,宏观掌握这段历史之后,再回过头来攻读,或许更容易读进去。

        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

        试举主题阅读一例,如将领域锁定为先秦哲学,那么遍览诸子原著只是一个开始,为诸子著作做注者如郑玄、王弼、郭象、朱熹、王先谦等都应在摄取之后批判继承,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等经典的总括性著述也该择精汲取,再如梁漱溟、牟宗三、李泽厚、陈鼓应等知名学者的观点论述也应做到心中有数。

        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大多数人平时都在进行零散阅读,这未必不好,但正因其零散而容易使阅读泛化,东一榔头西一斧子,最后所得无多。当我们将零散阅读的粗浅体验升华为主题阅读的凝神研究,阅读将不再只是睡前床头的鸡汤慰藉,而是渐渐盛满充盈的灵魂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7-09-19)

    (1)、请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如今全民阅读的呼声虽然很高,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存在哪些问题。
    (3)、如何把“阅读”从“鸡汤”变成“灵魂家园”?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六、作文

  • 1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若不给自己设限,人生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七、附加题

  • 12.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王国维《人间词话》)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中的“山谷”是指北宋的文学家 ,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
    (3)、请结合王国维对欧阳修《少年游》的评价谈一谈你对“隔”与“不隔”的理解。
  • 13.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指的是三国中蜀国的君主刘禅,有句成语可以概括这句诗,即乐不思蜀。 B、《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C、《边城》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如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 D、《欧也妮·葛朗台》一书中,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德·格拉桑一家经常出入葛朗台家,是因为葛朗台的独生女儿欧也妮长得漂亮,而且非常善良,他们都想把欧也妮娶回家。 E、《红楼梦》一书中,贾政是封建制度培养出的样板性“正人君子”,他为人端方,总是以封建社会的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他认为贾宝玉所写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是“浓词艳赋”。
  • 14. 根据名著情节,回答下列问题。
    (1)、“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描写的是大观园中何处建筑?与该处建筑有关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述。
    (2)、“我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之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这是哈姆雷特的朋友霍拉旭所说的话,“奸淫残杀”和“冥冥之中的判决”分别指什么事?
  • 1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影视剧片名诗意莫强求

    刘佳

        从《千山暮雪》《寂寞空庭春欲晚》,到最近热播的《人间至味是清欢》,近几年,许多影视剧喜欢援引或模拟古诗词原句作为题目,这现象似乎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一时间银幕荧屏仿佛都氤氲着一层诗情画意,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细想起来,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诗歌是最为源远流长的一个艺术门类,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审美气质都在诗歌中得到了艺术化的呈现。

        其实,以诗句为名无非是希望为作品平添一丝诗意,关键是诗意落在何处,是与作品的主题、重要意象契合,还是仅仅为了营造画面感、格律感?《一江春水向东流》《人间正道是沧桑》《东边日出西边雨》《几度夕阳红》……这些影视作品以诗句为名,片名和内容能够充分地相互诠释,“未成曲调先有情”,观众还没看作品就已充满期待,而这期待来自于诗词名句的蕴藉。

        也有一些影视剧片名虽然采用了诗词常用的格律形式,但不知是故意追求朦胧感,还是诗词功力不够,堆砌了一些色彩感较强的字眼儿,而意义晦涩难懂,和作品本身的思想主题几乎毫无关联,就像用五颜六色的水粉在书籍封面上画些千奇百怪的图案。这样的文字游戏,除了徒增观众的费解程度之外,看不出有其它功效。名字起得好不好还在其次,如果为了附庸风雅随意篡改古典诗词名句,并因此误导了正处在学习期的青少年观众,那就如同广告用语和网络用语随意篡改成语一样,对祖国语言文化的发扬和传承造成了伤害,得不偿失。

        起个好名字不容易,想出一句惊人之语更不容易,古人不是也常常“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艺术创作的多种尝试无可厚非,但影视作品的人气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内容和拍摄质量。创作者的真情实意,比片名的诗意更重要。

    (1)、如何提高影视剧作品的人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影视剧片名“强求”诗意的危害有哪些?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影视剧以诗句为名就是希望为作品平添一丝诗意,如何让这种“诗意”散发出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请结合材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