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Ⅱ卷)模拟考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18-05-0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商朝时曾发生“九世之乱”,这场动乱持续长达百年,导致商朝一度中衰。这场动乱归根结底是因为王位传承、归属没有建立像样的制度。为了避免出现此类事情,周代创立了宗法制。这说明宗法制(    )
    A、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B、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继承 C、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 D、有利于防止国家的分裂
  • 2. 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但自秦以来,族群社会被官僚制帝国的编户齐民或曰‘吏民社会’所取代,乡村聚落的全名也是十分彻底的被非族姓化了。这一现象(    )
    A、导致了宗法制的崩溃 B、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C、是郡县制推行的结果 D、是中央集权制强化的结果
  • 3. 清代马国翰所辑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记载,历代可考作者年代的佚书中仅有一种是宋代所著,其余皆为先秦至唐的作品。这表明(    )
    A、图书制作方式影响文化遗存 B、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文化遗存 C、思想控制程度影响图书亡铁 D、社会文化氛围决定图书保存
  • 4. 明清时期商帮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文化和伦理精神。譬如,徽商“贾而好儒”,促使了自身直接攀援封建政治势力,与封建宗族势力结合,把“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作为“亢吾宗”“大吾门”的手段。从社会发展来看,徽商的“亢吾宗”“大吾门”(    )
    A、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B、扩大了儒学的政治影响 C、提高了徽商的政治地位 D、强化了宗法思想的影响
  • 5. “机器可以富国,用机器开矿,矿可以发达,以之耕田,禾谷可以多出。无论何种工厂,造何种货物,不用机器必不能发达……所以机器可以灌溉文明,可以强国,我中国如不速起研究机器,我四万万同胞俱不能生存。”这一主张(    )
    A、体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B、体现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 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D、体现了关注实业发展的思想
  • 6.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书写没有必要去夸大这种“屈辱感”,因为它激发的往往是不理性的、报复性的“爱国主义”,而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强国主义”。下列选项中符合“不理性的、报复性的‘爱国主义’”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 7.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的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主要经营业务是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些军费主要用于(    )
    A、围剿红军 B、抵御日本的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 D、应对经济危机
  • 8. 1988年海南省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惯例,提出了由外商成片开发,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大胆设想。但在1989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就这个问题递交了提案,将此事与晚清政府割让香港的丧权辱国行为相提并论,引发“洋浦风波”。这表明(    )
    A、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并未得到中央支持 B、经济特区的创办有沦为变相租界的危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阻力重重 D、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
  • 9.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材料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
    A、使西欧全民皆为教徒 B、破除了信仰宗教 C、宣扬了人文主义 D、确立了因信称义
  • 10. 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 B、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客观条件成熟 C、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消除
  • 11. 时至今日有不少学者仍坚持这一说法,“新政在黑暗的时候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不是排对站在领取救济食品的行列里,而是寻找机会上班。农民们在农作物价格下落时,不是守着他们的谷物”、果类烂掉,而是重新计划并获得资助。上述观点说明罗斯福新政(    )
    A、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B、解决了工人失业的问题 C、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12. 下面表格按时间轴把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

    第一个时期

    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

    第二个时期

    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

    第三个时期

    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

    A、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时间的不断更替 C、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D、国际关系的变革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以上材料摘自网易新闻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发展“一带一路”的背景及目的。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评“一带一路”的影响及认识。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什么一个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另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及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明晰,论据准确充分)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形式的变化,家庭式生产与当今的形式不适应了。首先,它不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其次,不便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实施。第三,它不便于农业的综合治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降低了农业的竞争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了土地的经营权,使得中国的农业效率非常低下。要想使中国的农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土地规模化经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中分为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同时明确了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权能。为加强对土地承包权的保护,草案规定,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后,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承包方的土地承包权不变。

    材料二:所谓土地流转,就是把土地使用权从承包权里分离转让出去,有助于解决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有田无人种”的抛荒问题,也有利于专业的农业企业获取耕地,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能够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规模化经营更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是机械化和现代化必须要采取的手段。规模化经营能更好的对农业进行治理,解放了人力资源,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

    (1)、依据材料一,分析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历史背景。
    (2)、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土地规模经营的特点及优势。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947年开始实施的《日本国宪法》规定,其中第9条是:“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8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后,日本开始希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国家”;在岸信介时期,修宪论者认为“宪法是美国强加的”,即认为一国的宪法的制定应由本国人民自由意志决定,在美军授意下制定的日本国宪法是“强加宪法”,因此应重新制定一部自主宪法。修宪派认为:若不依靠国际协调,就无法保证日本的国家安全,所以应修改宪法第9条;日本政府自80年代起,已绕过宪法重整军备并向海外派遣武装,“和平宪法”已名存实亡,日本不顾一切突破宪法禁锢,利用已经生效的新安保法为依据加强和加快扩军备战步伐;当前时期,中日国家实力对比发生逆转,面对处于优势地位的中国,日本难以仅凭一己之力加以遏制。在日美同盟体制下,日本甘做美国亚太战略的前沿推手,不断增强其同盟存在感。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安倍政府修宪的原因。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如果日本修宪成功会产生什么影响。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谭嗣同,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戊戌年间,倘若谭嗣同南逃或东渡,不曾喋血于菜市口,又会如何?东渡的话,他有完备而激进的革命思想,不难成为黄兴、蔡锷和宋教仁这些湖湘英杰的老大哥,或许能更早地掀起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高潮;南逃的话,他有哥老会的掩护和唐才常等至交好友的追随,或许能集结南方的武装力量,将清王朝衰弱的命脉震成重伤。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有关谭嗣同之死的质疑和解惑

    (1)、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谭嗣同对维新变法的贡献。
    (2)、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评析如果谭嗣同与梁启超等人一同东渡日本,是否会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