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04-10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 2.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 3. 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 4. 读下表,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 5.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 6. 阅读下表,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    )

    贞观十三年(639年)

    天宝十二年(753年)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地区

    户数

    占总数之百分比(%)

    北方道

    1370569

    45.1

    北方道

    4922183

    55.0

    南方道

    1671302

    54.9

    南方道

    4051451

    45.0

    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
  • 7. 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    )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 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
  • 8. 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八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 9. 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    )
    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B、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 C、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 D、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
  • 10. 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实破
  • 11. 下图为1868---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所占市场份额示意图,其中的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    )


    A、美、英、日 B、英、日、美 C、英、美、日 D、日、英、美
  • 12. 1838年6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由此可推知,他主张禁烟应该首先(    )
    A、厉行闭关禁海政策 B、重治吸食人员 C、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D、严惩鸦片贩子
  • 13.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这说明康有为(    )
    A、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 C、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 D、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
  • 14.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 15.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当时这一规定旨在(    )
    A、动员一切力量反蒋抗日 B、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实力 C、加强各阶层的抗日联合 D、铲除根据地的不稳定因素
  • 16.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 17. 从199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这一改革(    )
    A、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B、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形成 C、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D、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 18. 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
    A、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 19. 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内阁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
  • 20.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 21. 在论及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时,南宋遗民郑思肖认为,元朝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即“九儒十丐”,儒士地位仅高于乞丐;而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则认为,元朝儒士比一般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据此说明(    )
    A、郑思肖作为历史见证者,其观点更加全面客观 B、萧启庆作为元史专家,他的观点更加真实可信 C、历史研究和陈述会受到时代条件及作者立场等因素影响 D、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来源于对当时的时空环境全面考察
  • 22. 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 23.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 24. 阅读表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表2: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B、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二、非选择题

  • 25.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 26. 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思想文化领域

    欧洲:1814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报等相继问世。

    中国:1845年,英商约翰·柯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1863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同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创办继昌 隆繅丝厂。1898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欧洲: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1年德意志统一。

    中国: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签订。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

    欧洲:1823年英国浪漫主义诗 人拜伦完成组诗《唐璜》;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 年,英国自由主义大师约翰·密尔发表《论由由》。

    中国:1842年《海国图志》成书。1861年京师同文馆开办。1894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言》。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 报》。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等资料整理

    图表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准确)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狄青(1008—1057),北宋名将,出生贫寒,但为人慷慨,尚节义,慎密寡言。宋仁宗宝元初年,西夏李元昊反,狄青随军出征,屡立战功,“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范仲淹曰:“此良将材也”,以《左氏春秋》授之。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以功累迁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惠州团练使等职。皇佑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仁宗任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平定了南方侬智高的叛乱。宋仁宗先后擢升狄青为枢密副使、枢密使。

    ——据《宋史·狄青传》

    材料二:狄青在枢密院任职的四年间,欧阳修三次上书弹劾“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后来狄青被贬到陈州,不久即郁闷而死。狄青死后,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武襄”。宋神宗把狄青的画像放进宫中,并亲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高规格礼节来祭祀。宋代的《说狄青》、杂剧《狄青扑马》等均塑造了其忠孝节义的形象。

    ——据张春晓《从接受反差到形象神化——试论狄青形象的文学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狄青在政坛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中期以后狄青形象日益受到推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