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28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陶潜)(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B、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三则)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范仲淹)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D、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刘禹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2. 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文:(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奔流而下。 C、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文: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 3.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院中散步。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清晨的雾即将消散,猿猴和鸟儿的叫声很是悦耳。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 4. 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译文: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B、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C、出溉汲,常一人居外。译文: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D、其人曰:“奈地坏何?”译文:那个人说:“对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
  • 5. 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意思是: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也反映出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这里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C、“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他自己。 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在孔子眼中,修身和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为的人的心境,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 6. 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其中好的人跟从学习,不好的人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 7. 下列对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意思是“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傍晚,就看不到月亮”。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说“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看到这样奇丽景色了”。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是说“(在秋天)每当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常有高大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凉悲惨”。
  • 8.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译:好像你是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译: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皇宫中、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 9. 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B、行天下之大道。(译: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C、曾益其所不能。(译:增加他所不能干的事情。)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 10.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二章)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译:骨头已经没有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列子《杞人忧天》)译:祀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 D、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译: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宋国的国君知道了。
  • 11. 对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宅边有五柳,因以为号焉。译文:因为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B、或置酒而招之。译文: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译文:他一来就要把酒喝光,约定自己一定要喝醉。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译文: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 12.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句的意思是(    )
    A、从衣褶上可以看出东坡、鲁直隐约长度相等的两膝。 B、从衣褶上可以看出东坡、鲁直隐藏在手卷下边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C、东坡、鲁直两膝相对应的地方都各自隐藏在卷着的衣褶中。 D、东坡、鲁直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好像藏在卷着的衣褶中。
  • 13. 选择对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    )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A、老虎来来往往看驴,感觉驴没有奇异的地方;就学着驴的声音,又在驴的前后出出进进,终究不敢搏击。 B、这样老虎来来往往看了一会驴,觉得驴没有特异功能;就学习驴的叫声,又在驴的前后出没,终究不敢搏击。 C、这样老虎来来往往看驴,感觉驴没有特殊的本领;又熟悉了驴的叫声,便在驴的前后出出进进,终于还是不敢搏击。 D、但是老虎来来往往观察驴子,发觉驴子没有特别的才能,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在驴的前后出出进进,终究不敢搏击。
  • 14. 以下翻译,符合原意的是(    )

    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A、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B、因而跳过去,大吃起来,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于是就去了别处。 C、因而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就离去了。
  • 15. 以下翻译,符合原意的是(    )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A、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B、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做好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C、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把它放在船上运载驴进入黔地。
  • 16. 选出翻译不够恰当的一项(    )
    A、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人和物)各具各的神态。 B、盖大苏泛赤壁云。译: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故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中间那个头戴着高帽,长着很多胡子的是苏东坡。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那个人看得很端正并且很安静,好像在听壶中的水的声音。
  • 17. 选出下列各句译文简洁、准确的一项(    )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译文:(这只)船从头到尾长度大约八分多。 B、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译文:(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大概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文:船的中间有个人头戴着高帽,长满络腮胡子的那个人就是苏东坡。
  • 18. 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例: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A、字迹比蚊子脚还细,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 B、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 C、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都很潦草。 D、字迹比蚊子脚还细,笔画却很潦草。
  • 19. 解释句子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担任要职,执掌权力,不能不学习!” 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只是让你浏览书籍,从中知道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C、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单独在一个地方读书,会有一定的好处。 D、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等到鲁肃过寻阳时,与吕蒙谈话,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干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吴郡时的吕蒙了!”
  • 20.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的正确意思是(    )
    A、见陈尧咨在射箭,微微点着头替他数靶数。 B、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头赞许他的射技。 C、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不禁点头称赞。 D、卖油翁见到陈尧咨射箭很准,点头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