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28 类型:一轮复习

一、文言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       (《唐睢不辱使命》) B、为武酒设乐       且焉土石                 (《愚公移山》) C、今日之欢       录 ,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送东阳马生序》 ) D、与武决           委而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一端           (《口技》) C、安陵君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D、真不知马也           (《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②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②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③恶(wū):哪里,怎么。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之者        乐:乐趣 B、虚则                  敧:倾斜 C、思而不学则            殆:疑惑 D、满则                  覆:倾覆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盖宥座之器          人谋而不忠乎 B、有之                  不亦君子 C、子喟而叹              公欣 D、孔子问守庙者曰        我如浮云
    (3)、下列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思则罔            孔子喟然叹曰 B、思而不学殆            虚 C、此盖为宥座器          左将军王凝妻也 D、善者而从之          回也不改
    (4)、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B、有之乎:有这样的事吗? C、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不好的地方就要改正。 D、此谓何器也:这是什么东西呢?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B、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都只谈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C、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的原因是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D、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 3.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 , 风势极盛。乃周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 , 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

        尔后生因暗行 , 堕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此狗向井号 , 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 , 便不相出。”狗乃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路人云:“狗相与。”即出之,系之而 , 犬时时顾。后五日,狗夜还。

    (选自《搜神后记》)

    【注】①燎原:野火旺盛。②周章:急得团团转。③跬步:半步。④暗行:晚上赶路。⑤号:嚎叫。⑥尔:这样。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路人        语:告诉;对……说 B、狗夜还        走:步行 C、此狗向井号    怪:对……感到奇怪 D、系之而        去:离开
    (2)、下列选项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周章号唤      其一坐于前 B、狗呻吟彻        因往 C、尔,便不相出    求闻之 D、狗乃颈视井      下车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空井中      非得一人井中也 B、出之        学不思则罔 C、方见          久之,目似瞑 D、狗相与        静修身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巧救杨生免于火灾”、“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 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 。 B、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对路人说:“把狗给你。”杨生立即被救了出来,把狗拴住就离开了。 C、晋朝太和年中,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出行时常把狗带在身边。 D、文中“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这一处语言突出地表现了杨生对狗的“甚爱怜之”。
  • 4.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 只划一处  )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恐前后受其

    ②屠自后断其

    野有麦场

    ④一狼其中

    (3)、翻译下面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读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其家穿井

    ②有而传之者曰

    ③丁氏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君派人打听这件事,是因为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C、寓言中的原本事件被讹传,唯一的原因是“国人”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D、这个寓言故事提醒我们: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二、现代文阅读

  • 6. 因素下文,回答问题

    黄岩岛,你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问题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下列针对文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证明了“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这一论点。 B、文章第①段主要是引出话题,意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事实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第①②③段是以立论为主,第④⑤⑥⑦⑧段以驳论为主。
    (2)、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菲律宾以地理邻近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的说法足站不住脚的。 B、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C、菲律宾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菲律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D、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菲律宾政府及媒体也发表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
    (3)、读完全文,你认为黄岩岛到底属于哪个国家?文中有哪些依据?请作简要概括。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划线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

          你有感觉到视力模糊吗?总隐约听到手机铃声?无论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都24小时不离身?手机没带就好像失去了方向感?……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在今天已经亲密得俨然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在家也好出门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手机已经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在“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泛滥的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患上手机依赖症,给人带来诸多苦楚,轻则患上知识焦虑,看不完的文字图象令人烦扰;重则遭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眼疲劳,手臂肌肉酸痛,形成“触屏手”。五光十色的手机屏扰乱了正常生活作息,导致机主难以深度睡眠,第二天精神萎靡,生物钟全盘紊乱,长期下来免疫力下降疾病滋生。更主要还是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如果说电子通讯能起到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隔着屏幕恐怕不太好抒发。长此以往,人类的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

          从客观上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手机智能化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也让大众不知不觉“囚禁”其中。以前手机只能通话、发短信,现在手机的娱乐、休闲,甚至办公功能大大丰富。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刻,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都能让人投入其中,停不下来。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如淘宝客服、微店、APP运营商等。工作被“绑在”手机上,久而久之也难以摆脱。另外,现在不少单位利用手机便捷、通用的特点,建立各种各样的Q群、微信群,不少工作都在手机上讨论,人际关系也在各类群的“打情骂俏”上活络起来,因此,用不用手机有些时候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

          而从主观上看,一方面,用手机填满空白时间,给人提供一种“不虚度光阴”的假象。以前发呆、走神、等候或冥想、深思的时间,现在逐渐被刷屏的快感代替。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一种“人际焦虑”的转移。试想下,一群人聚会,如果没有手机,又没法很好融入话题,呆愣着多尴尬;而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为了避免和陌生人对话,或者避免自己被关注,埋头玩手机“体面”地躲避他人,自得其乐。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低头族”数量的剧增也不足为奇了。

          去年,大意为“与人网上聊天不如现实中一起吃饭”的文章,一度在社交网刷屏,引起了不少人共鸣。文章讲的是,美国一男子对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感到厌烦,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先后与几百位朋友面对面交谈,当真实、立体的个体隔桌对话,眼神交流,言语气场共融,都是网络上文字或语音交流达不到的效果,他得出结论: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有人说,放下手机是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最好方式。但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偏爱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的群体,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不乐与人交流是此症状的重灾区。对于有的人来说,手机跟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机主自身的决心和毅力。

    (1)、下列对“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对人的吸引力极大。 B、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 C、使用手机能给人带来刷屏的快感,转移“人际焦虑”。 D、玩手机可以帮助性格孤僻、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找到自信。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一连串的问题,列举了“手机依赖症”的具体表现,既引出说明对象,又形象地展示其危害。 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围绕“手机依赖症”展开说明,先分析其危害和成因,再探讨解决方法,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用不用手机其实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所以要治疗“手机依赖症”,必须从客观原因入手解决问题。 D、文中提及美国一男子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的事例,与“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作比较,说明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3)、你身边有位朋友苦于摆脱不了“手机依赖症”,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帮助他的办法。(至少说出两个)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运动提高孩子智力

          ①普遍家长及教育者认为,锻炼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除了能防止肥胖,并无益处,因为运动会分散孩子注意力,于智力无补。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表明,此观点是错误的。

          ②花一定时间参加运动,能让孩子上课时精神更集中。新近一项研究显示,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与身体的健康程度有关。还有研究显示,短期的动作练习也能让孩子注意力更加集中。2006年,马修•马哈尔让243名学生每天在学校活动10~20分钟,测评他们的专注度,训练5周后发现,学生们在听课时保持专注的时间比以前平均增加了8%。最不专心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增加了20%。

          ③尽管科学家还不清楚,锻炼为什么会对大脑有好处,但动物实验表明,体育活动也许能刺激一些脑区的神经元生长,而这些脑区对记忆和执行功能极为重要。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显示,把大鼠放在装满玩具、可攀爬物体等各种东西的较大鼠笼里,这些物体对大鼠的体力和脑力都有刺激,所以这些大鼠的大脑皮层会发育得比较厚,而大脑皮层掌管着高级推理和决策能力。身体活动和智力刺激两种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大鼠的认知能力。但究竟是哪个因素,还是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这种变化,就不得而知了。

          ④神经科学家亨利埃特•范普拉克和同事研究发现,在锻炼后,大鼠脑中一些有助于构建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大脑结构的关键蛋白含量有所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就属于上述蛋白,前者能刺激血管生长,后者则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延伸。这些生物因子都是“建筑能手”,能建立或巩固用来交换和处理信息的大脑网络。

          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活动可以刺激脑部海马区的齿状回部分。海马区是大脑中分管记忆的“总机”,把各种想法串在一起使之扎根于心灵。2008年,上海体育学院的生物学家娄淑杰和同事,在研究中训练5周大的幼鼠在转轮里跑动,健康大鼠一天能轻松跑上好几千米。一周之后,与没有跑步的大鼠相比,跑步大鼠齿状回脑细胞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促进神经生长的因子要多一些。

          ⑥但也有证据说明跑步过量有副作用:每天在转轮里跑几个小时的老鼠在一周后,海马区内神经生长因子的浓度又会有所下降。因此,强度过大的锻炼对智力的刺激作用也许还比不上强度适中的体育活动。2008年,日本流行病学家熊谷秋三与同事研究了12名三年来每周长跑或打网球16小时以上的男性与14名很少运动的男性。对比后发现,前一组男性大脑中的BDNF浓度相对较低。

          ⑦可见,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锻炼身体;教育者若想要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就应当保证学生足量的体育课和体锻课。

    (1)、下列对文章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师生和家长形成关于运动的正确认识,如:孩子们适度的运动,不仅能防止肥胖,还可以提高智力。 B、这篇文章引用了一些实验事例,虽增强了可信度,但例子过多,如③④⑤段中都用有关老鼠作实验的例子,重复多余,使文章不够简洁。 C、这篇文章中引用了一些科学术语,如第④段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使文章阐述的内容更科学、更准确。 D、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严密,运用词语十分讲究分寸,如“也许”“极为”即属于此。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据文章可知,在课间进行体育运动都有利于延长保持专注的时间。 B、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清楚锻炼会对大脑有什么好处。 C、体育锻炼并非越强烈越好,应该进行强度适中的运动。 D、新近一项研究显示,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平时运动的时间和强度有关。
    (3)、中考体育测试结束,学校停掉了初三的体育课,减少了体育活动课,爸爸妈妈也不主张你运动了。对此,你与同学们有不同看法。请结合这篇文章内容,阐述几条理由,为你的不同看法增强说服力。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属与微波,八字不合?

    吴昊然

           ①炒菜可以用铁锅,微波炉却根本不买金属炊具的账。难道金属与微波是死对头吗?

           ②金属对微波的作用基本有两种:反射和吸收。微波的本质和光一样,是电磁波的一种。家用微波炉发出的微波频率为2.45GHz,相应的波长大约是12.2cm。普通金属晶格间隙的尺寸约为几个埃,远远小于微波的波长,所以,当微波遇到金属的时候,几乎不能通过,而会被反射。另有一小部分微波在金属浅浅的表层内被吸收,这个表层深度约为1μm(即10﹣6m)。就在这个薄层内,吸收了微波的金属会变得超级“兴奋”。金属原子的“好朋友”﹣﹣电子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运动,撞击金属晶格。动能转化为热能,金属就在这样的“友情碰撞”下被加热了。

           ③如果将体积并不大的金属(例如铝箔)放入微波炉加热,其内部升温的程度会令金属hold不住。镶有金边的盘子不适合用作微波炉加热器皿,就是因为微波炉的高温足以熔化盘子的金边。不过适当地利用这一现象倒可以加工某些食品。比如专门为微波炉加热设计的爆米花,其包装内就有一层金属。在微波加热过程中,金属层快速升温可以让玉米粒在几分钟内就变成香脆可口的爆米花。

           ④反之,如果金属体积足够大的话,由于它是热的良导体,受微波作用产生的热能会很快被分散,金属整体的升温并不明显。所以如果你不小心落了一把金属勺在微波炉里,其实不用太担心,勺子外形圆滑,不会引起激烈的“打火”现象。如果这把勺子还泡在牛奶或者咖啡里就更不用怕了,热量会很快传递给周围的液体。表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烤盘或烤架放到微波炉里,只要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操作,都是安全的。

           ⑤那微波炉放入金属后“打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所谓打火,其实是空气在强电场的作用下被击穿产生电弧放电。在正常运转的微波炉中,电场强度是不足以击穿空气的。但如果有尖锐形状的金属物存在,情况就不一样了。例如你在微波炉里落下的是一把金属叉,而非金属勺,微波炉运转时,叉子的尖端部位就会产生能够击穿空气的场强。如果自家的微波炉“打火”了,你可千万别觉得好玩,这会使磁控管受损,并有火灾隐患,一个可能是要钱,一个可能是要命。

           ⑥在此须友情提醒一下各位好奇心重的同学:汞虽为液态,但也是金属,而且有毒。那些打算把水银温度计放到微波炉里去测量食品温度的同学,请先用体温计测测自己是否已经发烧。否则等妈妈质问“插着碎玻璃碴和混着汞蒸气的蛋羹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你们可别两手一摊,说这是火星版蛋羹的制作方法。

    (选自《科学Fans》,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以拟人和设问的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B、第①②段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所有金属都不要用微波炉加热这一原理。 C、第⑥段形象地警示读者不能把水银温度计放进微波炉里测温,紧扣中心话题,呼应上文。 D、本文语言幽默而生动,如“买账”“死对头”“要钱”“要命”,增强了表达效果。
    (2)、下列对微波炉里“打火”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波炉里放入金属后所引起的“打火”,其实是强电场击穿空气后产生电弧放电的现象。 B、如果正常运转的微波炉中发生了“打火”现象,肯定是因为其中有尖锐形状的金属物存在。 C、专门为微波炉加热设计的爆米花实际上就是成功利用了微波炉里的“打火”现象。 D、微波炉里“打火”现象后果很严重,轻则会使磁控管受损,重则导致火灾事故。
    (3)、妈妈想将鲜奶装在不锈钢盘里放进微波炉加热,但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有危险。请你结合文中的知识对她说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