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眉山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26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 2. 汉初曾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恢复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以从事农业生产,不准官吏虐待。这些规定旨在(  )
    A、防止土地兼并 B、稳定统治秩序 C、增加赋税收益 D、开发关中地区
  • 3. 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下图可以反映出当时(  )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 4. 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清初推行“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这表明(  )
    A、“更名田”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问题 B、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C、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均田免粮”思想 D、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
  • 5. 下表所示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的变化(  )

    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表:

    (注:同业者,指同一行业的人组成的行会。同乡者,指同一地区的各种行业的人组成的行会。)

    A、导致了传统行业大量消亡 B、反映了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 C、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表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 6.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史料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
  • 7.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 8. 下表为建国初期粮食产量增长率(1950--1957)统计表(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年度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粮食产量增长率

    14.34%

    8.05%

    12.34%

    1.74%

    1.59%

    7.84%

    4.57%

    1.2%

    据此可知,当时(  )

    A、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B、工业化推动了农业迅速发展 C、个体经营方式阻碍农业发展 D、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
  • 9. 1986年4月到6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很多地方报纸,都集中报道了不少在企业改革中有良好表现的先锋人物被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打击诬告的事件。这些报道旨在(  )
    A、宣传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打破教条主义的长期束缚 C、纠正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 D、营造推进改革的社会氛围
  • 10. 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  )
    A、否定了雅典人的人民主权原则 B、蕴含了启蒙思想中的契约精神 C、强调了法律应重视证据的思想 D、确立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
  • 11. 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  )
    A、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 B、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C、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 D、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
  • 12. 18世纪,德国媚法之风盛行,但在音乐领域,却涌现出了多位誉冠欧洲的音乐家。巴赫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亨德尔被贝多芬称为“我们之中的最伟大者”,格鲁克被称为“领先于时代的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德国音乐的成就(  )
    A、使德国文化摆脱了法国的影响 B、表明德国人更具浪漫主义情怀 C、有助于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统一 D、导致了法德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与井有关的历史事物名称

    古代中国

    井田、乡井、井里、市井、井巷、屎壳郎胡同(蒙语;甜水井)、天井、井漏、龙井、井神、祭井、墨井、煤井、盐井、井灌、井绳、立井水车、坎儿井、尧井、庄子井、状元井、文君井、昭君井、胭脂井等。

    近现代中国

    唐山矿一号矿井(洋务派兴办的新式矿井)、红军井、红井(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王震井、抗日井、萨55井(铁人王进喜第一口油井)、机械钻井、海洋钻井平台、酒井坊井遗址博物馆等。

    ——据吴裕成《中国的井文化》等

    “井”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上表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与井文化有关的历史事物名称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名称,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朝中后期,官场“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重形式而不求实效的风气弥散。1573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开展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根据《大明会典》的相关内容,制定“考成法”(即考察成效之法),旨在实现“上有立法下必行之,上有言下必听之效之”。“考成法”规定;六部把要办的公事一条一条登记造册,一式三份,一本留部,一本送六科监察(六科监察与六部相对,用以监察六部。六部尚书为二品,而六科最高官才七品,但六科具有纠劾、封驳六部的权力).再一本交内阁查考。还将宦官统率六科、稽查章奏权移交内阁,由内阁牵头,一件一件研究,根据轻重缓急,限令各部和各地按期完成。每月考核,逐年总结,完成之后一一注销。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官员政绩,决定升降奖惩。“考成法”的实施,形成了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对各级官吏的监察大权的严密而完整的考成系统。

    ——据马立成《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根据材料,指出张居正实施“考成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考成法”改革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概况“考成法”改革的突出特点。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起,美国开始考虑对中国南海诸岛的处理问题,提出“将根据安全需要对此前由日本统治的太平洋岛屿进行安排”。并制定了三种方案:交还给中国,交给法国和国际托管。在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新方案,规定日本必须放弃战争期间内占领的南沙群岛等地区的领土,却没有确定由谁接收,仅仅将南沙群岛定为“非托管区域”。1947年3月,美国在“对日和约”草案中明确指出日本在南海地区应放弃的岛屿包括“东沙岛、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或者南海中的任何其他岛屿”。

        1950年,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1951年3月对日和约草案依然未提及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仅在涉及到中国领土的部分规定:“日本放弃对朝鲜、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所有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后在法国要求下,才决定在草案中规定:“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最终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基本上沿用了这一措辞。

    ——摘编自栗广《美国对南海诸岛归属问题的考量与行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核心内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南海政策。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罗吉尔·培根,13世纪英格兰哲学家,基督教僧侣,曾在当时欧洲学术活动中心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学习、任教,翻译过许多希腊和阿拉伯著作,对经院哲学通过逻辑推理来分析和解释基督教义的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培根把自然界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强调知识最根本的来源是经验。他指出,如果一个从未见过火的人用推理证明火能灼伤人、毁坏物品,他那接受这一结论的心灵仍不信服;除非他用实验证明理论的道理,把可燃物置于火中,那么这时他是不会不避开火的;当他有了关于燃烧的现实经验之后,他的心灵才会踏实,才会安于真理的光辉之中。同时他还认识到,数学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和普遍方法在科学与哲学发展中的作用,“数学是一切其它科学的门径和钥匙”。然而、在他看来,神学和信仰并不妨碍和限制科学的认识,只是需要哲学和科学为其作论证。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概括罗吉尔·培根的科学思想,并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吉尔·培根科学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