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测试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知识点基础练

  •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落英

    然开朗

    屋舍

    阡陌变通

    黄发垂

    便还家

    与外人

    此中人

    太守

    刘子

    无人问

  • 2.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忽逢/桃花林 D、后遂无问/津者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捕鱼业:        ②渔人甚之:

    通人:          ④屋舍然:

    不知有汉:      ⑥此中人云:

    ⑦便扶路:        ⑧欣然往:

    病终:          ⑩后遂无问者:

  • 4. 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C、问所从来,答之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叹惋
  • 5.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

    溪行      古义:;今义:

    ②咸来问讯      古义:;今义:

    ③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今义:

    ④余人各复至其家     古义:;今义:

    ⑤说如此       古义:;今义:

  •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问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7.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让更多普通百姓的家底厚起来,让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一幅人民群众公平分享世外桃源的绚丽画卷。 B、在鸳鸯湖和彩虹桥之间,宽阔的柏油公路蜿蜒伸展,沿途阡陌相连,绿山相接,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C、由于受到H7N9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沪、宁、杭等地的家禽生意无人问津 , 土鸡十元一只也没人买。 D、通过两周的学习培训,我真是豁然开朗 , 不仅学到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重新燃起了拼搏的雄心和对胜利的渴望。
  • 8. 按要求填空。
    (1)、渲染桃花林神秘色彩的句子是:
    (2)、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3)、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4)、描写桃花源人社会风貌的句子是:
    (5)、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两个句子是:①。②

二、课内品读练

  • 9. 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关,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阡陌交通    

    ②便还家    

    无论魏晋    

    ④处处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从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是(    )
    A、暮春落花时节 B、深秋时节,百花凋谢之时 C、冬末春初时节 D、夏天水涨之时
    (4)、桃花源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文中有些地方已经做了暗示。请找出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语句。(找出三处)
    (5)、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会如何为自己辩护?

三、阅读拓展练

  • 10.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4-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合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江宁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仿佛若有光    

    如外人    

    ③其丈夫担粪灌园    

    ④自不如远甚也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屋舍俨      见四野禾苗油油 B、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余顾而慕 C、答之        老幼男女耘于田问 D、不足外人道也     以此一家之中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画一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 , 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kuàng,絮衣服的新丝绵)、麻粜(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 , 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殊:特别,很。③计口授地:按人口分土地。④或:如果。

    (1)、写出下列各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

    公欲来    指代

    ②老人肯相引至  指代

    殊不缺也    指代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 B、 , 寻病终    子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之 D、处志之       故可同
    (3)、补充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②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5)、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进入山之大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他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来了。

四、写作创新练

  • 12. 仿照《桃花源记》对桃林的描绘,写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