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19 类型:二轮复习
一、材料分析题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甘地把历史上自发的宗教非暴力抗争,不仅发展成大规棋发动民众的现代政治手段,也发展出相应的一套理论,最后也确实成为达到印度独立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甘地在当时就风靡全球,包括风靡英国。它的历史背景是:包含英国在内,强国对殖民历史本身普遍的反省和道德谴责。甘地大量反暴力哲人格言,展现的对民众的号召力,一身“拖地”纺纱和东方式神秘,不断入狱绝食的政治道德形象,使他成为世界偶像。很少有人去想,在一个有着两亿多低教育人口的大国,将类宗教追求转化为与法治逆向的政治诉求手段,必定包藏隐患。甘地的非暴力不仅在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在理论上也走向极端,逻辑混乱,令人困扰。一个标志就是宗教冲突绵延不断。
——摘编自林达《重读<甘地自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印度人民崇拜甘地的最主要理由,指出甘地“成为世界偶像”的主要原因。
(2)、有学者认为“手工纺纱意义不在于比英国殖民期的生产方式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在于经济上的独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地始终“一身‘拖地’纺纱”折射出的经济思想。(3)、据材料,就现代法治社会而言,谈谈你对“甘地的非暴力”方式的认识。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国家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舍弃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方法,开辟了一条通过广泛调查,以现实中的150多个城邦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分析、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提出了他的政治学说。柏拉图所运用的是抽象、演绎的方法,构筑了他的理想国,提供给人们的是想象中的理想国家。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材料二:共和政体不应凭借外力支持,而要依赖内在均势来求其稳定;至于就内在力量而言,有大多数人维护这种制度还是不够的,因为一个不良的政体也可能得到多数人拥护的,只有全邦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存在着改变现制的意愿,这才算是稳定……不让任何人在政治方面获得脱离寻常比例的超越地位……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法律不应该看做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研究国家时所用的不同方法。(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家的主要特征。其中所隐含的影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积极思想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家的共同点。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徐光启,晚明时代著名科学术和思想家,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先后和利玛窦等人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修订大统历,晚年又编著了《农政全书》。1597年,徐光启在天津参加农事活动。”随时采集,兼之访问”。《农政全书》中开垦、水利和荒政三个项目部分内容就是他在天津屯田的实践经验和心得。天启年间,徐光启回上海闲住,致力于农业研究和实验,他将只在福建沿海等地种植的甘薯引进家乡,进行了多次试种后获得成功。此后又将甘薯种植推广到全国。在徐光启生活的时代,东南沿海的倭寇和东北边境的满洲产量威胁着明廷统治。加强武备、抗御边患成为徐光启关注的首要问题,他认为战争要靠“实力”决胜,因此非常重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西洋火器的研究、制造和使用,“火器者,今之时务也”。一旦获得施政的机会,他就着力练兵,采用西法制造火器军械,以提高明军的御敌能力。
一一摘编自马晓英《徐光启与王学之关系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从事科学研究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其科研成就。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甘地是印度的“圣雄”,在印度民族解放中采取了独特的斗争方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在《印度自治》一书中将手工织布机或纺车描述为解决印度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的灵丹妙药。……任何帮助印度民众摆脱日益严重的贫困局面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可以帮助印度实现自治。……我之所以信赖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是因为通过它,我可以为那些处于半饥饿、半雇佣状态的妇女提供工作。我的想法是让那些妇女纺纱,用这些纱织成土布后再用作印度人的衣料……这场运动无论如何都不会带来任何害处。
——莫·卡·甘地《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
材料二:大批法国、瑞士和意大利人在每个车站聚集起来欢迎他。但是,我怀疑他们是否理解了甘地的话:“世界厌倦了流血,它在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我为印度独特的方式而骄傲,它会教会世人如何摆脱暴力引起的混乱。”……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西方人根深蒂固的习惯,已经难以改变。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实施手纺车运动的目的。(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独特方式”(除手纺车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采取这一方式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种独特的方式反映了甘地怎样的精神追求。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1904年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约4963.7公里,其中由外国投资修筑与管理的占21%;清政府向外国借款、用外国工程师建造的铁路约占58%。1906年,时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说:自建铁路“无一款,必资洋债;一无货,必购洋货;一无人,必募洋匠。”——经盛鸿《詹天佑》
铁路所至,即其兵力与移民之所至,而附近之矿产,亦为彼所有。故分得土地之多少,即以所得路线之多少为比例。——少陵《中国国民立国之根本大计》
材料二:《说文解字注》:“人,象臂胫之形。人者,其天地之德。”“人”字的一撇一捺,象征着德和才、个体和群体。修京张铁路面临两大难题:“1800米的隧道和33%的坡度。詹天佑强调:实地勘测线路“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经过反复的勘测、比较,他设计出当时国际铁路界最先进的“人”字形线路;他关注工程建设的每个细节,最后建造成著名的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的火车采用“詹尼挂钩”,是詹天佑引进欧美铁路推广的一种新式挂钩,社会上流传这是他发明的。詹天佑在编纂《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时,将“詹尼挂钩”定名为“郑氏车钩”,有意回避“詹”字译音。詹天佑支持保路运动、争取中东铁路权益,竭力维护中国铁路主权,认为中国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制约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詹天佑塑造的“人”字内涵。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1948年1月30日,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甘地在祈祷会上被刺杀。甘地死后他一直受到广泛的评论。丘吉尔曾说:“见到甘地先生,……是令人作呕,他曾是一个妨害治安的天普中学出来的律师。现在在东方作出苦行僧的样子,半裸的在总督府前游行,却出名了”。与此相反,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甘地:“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材料二 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印度]克里帕拉尼《甘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丘吉尔和爱因斯坦为何对甘地的评价不同。(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海瑞,广东琼山人,1549年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文、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赍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产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吏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赍官污吏退田还民,进有“海青天”之誉。
——摘编自《海瑞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海瑞治理地方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时代的“海青天”现象。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9世纪60年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摘编自纳萨尔尼·克导奇<克伦威尔的历史》
材料二:如果说在危急的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的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活动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1)、材料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克伦威尔。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8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方针。1950年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自任主席。1951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他逝世的时候,印度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正在实行第3个五年计划。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尼赫鲁强调对贫民和流浪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怀,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1951年尼赫鲁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实现国家机构和军队的印度化。他还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554个土邦,削弱封建势力,统一印度,并在此基础上按民族语言重新划分邦界。
材料二 独立初,尼赫鲁曾力排众议,决定印度留在英联邦内。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尼赫鲁为亚非会议发起人之一。于1954年访问中国,赞成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积极倡导。1961年又同铁托、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对内政策的特点。(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尼赫鲁的内外政策。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学界,钱穆是一个传奇,他中学都没毕业,从18岁开始在乡间执教小学与中学18年,其间勤学苦读,著有《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等文史著作,解决了当时聚讼纷纭的一些学案,令史学家顾颉刚大为欣赏,推荐他至北京燕京大学任教。自1930年起,钱穆先后任教于燕京、北大、清华、北师大、西南联大等校,作育英才无数。当时学界将之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
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他在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世传说亦不可轻信,遂详细考辨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孔子的政治活动和著述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南国都市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穆的学术造诣如此之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穆能成为一代史学大师留给后人的启示。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傅兰雅(John Fryer)是晚清来华的著名翻译家之一。他于1863年到达北京,成了京师同文馆的第二任英文教习。1868年5月,他进入成立不久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始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直到1896年离开中国。傅兰雅翻译的书籍有很多都是填补空白之作。他在翻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其他翻译者略有不同的中文术语体系。深感于术语混乱所造成的不便,他出版了“中西名目表”,归总了翻译中遇到的金石、化学、药学、汽机和植物等门类的术语,以便于译者和读者使用,并努力倡导术语的统一。傅兰雅于1880年发表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说截至1879年6月,售出书籍31 111部。从当时已刊成书籍98种来看,平均每种售出300多部。如此看来,其影响似乎有限。
材料二 1896年夏天,傅兰雅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执教。如果说在江南制造局工作的二十八年中,傅兰雅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那么到美国后,他的工作重心就转向了让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上。在加大任教的近20年间,傅兰雅开设过各级汉语、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课程,并在校内外就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地理、风俗文化、中国教育和中国的现状作过多次讲演。以加利福尼亚大学1898~1899年的课程注册表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傅兰雅所开设的课程有:中国、日本的语言、历史、文学、政府、法律及社会现状;中日与欧洲、美国的贸易;中日哲学与宗教;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官话与文言的研究。所有这些为想了解中国的西方人士提供了一扇窗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傅兰雅所译书籍影响有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傅兰雅对中西文化的贡献。12.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欲去“骄”字,总以不轻笑非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曾国藩家书》
材料二 朝廷以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兴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做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
——《曾国藩家书》
材料三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如冠履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序,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下之田;商不能自贾取息,而谓货之天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本部堂奉天子之命,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
——曾国藩《讨粤匪檄》
(1)、根据材料一分析,曾国藩提出哪些处理家庭关系的理念或原则?概括材料一、二主张的本质相同点。(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曾国藩的伦理观。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厦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
材料二 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撰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名列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这恐怕得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哈特是这么阐述他的观点的——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但到公元100年左右,中国文化却把西方文化甩在后面。从多种角度考察,中国文化在那时达到鼎盛时期……我认为蔡伦发明纸张是个很关键的转折点。
——王洪江《大家感悟》
(1)、根据材料一说明范晔认为蔡伦是一个怎样的人?(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哈特特别推崇蔡伦的原因。1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