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4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19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某国际机构曾指出菲律宾国内“电价过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足,这有碍菲贫困人口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该国际机构最有可能是( )A、 B、 C、 D、2. 当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因美国于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而陷入僵局后,欧盟则明确表示将承担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之战役的领导者角色,并推出了若干项着眼长远的气候外交战略。这表明欧盟( )
A、正着力构建多极化格局 B、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 C、外交重心发生重大变化 D、试图借机插手地区事务3. 综合下面两幅图示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 )A、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C、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4.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B、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C、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D、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5. 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6. 1989年11月9日晚上擅自开放柏林墙的东德卫士杰格哭了,哭声中夹杂着当机立断的欣慰和信仰崩塌的困惑。材料说明( )
A、杰格对开放柏林墙的感情很复杂 B、两个德国终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C、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世界性成功 D、开放柏林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7. 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由此可见万隆会议( )
A、唤醒了亚非新独立民族国家的自主意识 B、通过了非集团、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 C、符合亚非国家保持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D、为不结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是其起源8. 1962年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这表明法国( )A、宣称要与美苏决裂 B、倡议建立欧洲联盟 C、企图称霸欧洲大陆 D、主张欧洲独立自主9. 《东方早报》发表的《60年家国:东亚冲突的历史溯源》一文指出:2010年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沿海周边突然成为安全焦点,是由于美国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在东亚介入了三场战争——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所导致的。美国介入东亚战争表明( )A、开始向东亚扩张势力,谋求亚太地区霸权 B、以朝鲜半岛为基地,控制东亚局势 C、以越南为基地,控制南太平洋地区 D、配合欧洲“冷战”,实施全球霸权战略10.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11. 下列当今世界几个代表性的区域经济组织中,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和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 )A、欧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东盟12.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 B、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世界银行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13. 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14. 英国曾拒绝卷入任何涉及转让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行动。舒曼计划公布后,“令英国感到担心的是,戴高乐(法国总统)正在采取行动,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于是决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就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这表明英国( )
A、想控制欧洲共同体与苏联争霸 B、力求挽回被欧洲大陆国家抛弃的命运 C、不想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D、借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政治地位15. 某个国际组织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A、目的在于减少贸易壁垒 B、不利于实现贸易自由化 C、最早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提出的 D、对所有的国家都是有利无害的16. 1947年7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通过决定:“由于一系列国家都拒绝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决定表明捷政府拒绝巴黎会议的原因是( )A、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 B、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 C、周边国家已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 D、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17.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 )A、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B、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 C、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 D、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18.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19. 194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为77.79亿美元,1947年上半年顺差则达59.22亿美元,而造成美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对欧洲国家的贸易。这种现象( )A、导致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 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有利于缓和欧洲社会矛盾20.有人用一幅漫画(如下图)来形容目前的“欧洲局势”。漫画意在表明( )
A、美苏对峙使欧洲分裂 B、欧盟的分歧无法弥合 C、欧盟国家的联合困难重重 D、多极化趋势曲折漫长21. 为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3年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指出拥护自由贸易的前提是必须强制顺差国花掉顺差余额;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认为捍卫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允许顺差国积累债权。这表明英美两国( )A、激烈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 B、在经济实力上仍不相上下 C、阻碍了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都在否定自由贸易的准则22. 2014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起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的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业内分析,继
九种原材料案之后,我国稀土等产品出口限制再度被裁违规,这意味着我国多年来的出口配
额制度或面临终结。这主要说明( )
A、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弊大于利 C、发达国家是世贸组织的最大受益者 D、世贸组织具有仲裁国际贸易纠纷的职责23. 《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区域集团化发展二、材料分析题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第二部分“盟国的权力”中关于“与日本政府的关系”规定,“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构及其代理机构行使其权力,但以能圆满地推行美国的政策为度”。美军进占日本之初,由于对日作战刚刚取得最后胜利,推行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整肃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
材料二:《波茨坦公告》第十一条对日本赔偿问题的原则是:“日本将被准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实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不在其内。”美国占领日本初期,对处理日本赔偿问题持比较积极的态度。《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关于“经济上的非军国主义化”的规定严厉要求:“日本军事力量的现有经济基础,必须加以摧毁,并且不容许其恢复。”美国最初打算大量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作为赔偿,并在分配时向中国倾斜。1949年5月12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实施1947年4月开始的拆迁赔偿方案。两年来实际拆迁的日本军工企业只有17家陆海军兵工厂,拆迁的机器设备16736台(件)。中国的对日索赔也半途而废。
——摘编自徐康明《战后初期美国主导下的日本拆迁赔偿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占领当局主导推行二战后日本改革的目的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赔偿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美国停止日本拆迁赔偿计划的原因。25. 人民币加入SDR,激起了人们对货币国际化的思考和讨论,其实货币国际化作为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17年,英格兰银行确立以每盎司黄金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价格与黄金挂钩,英国事实上开始实行金本位制,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上升,各国在国际结算中大量使用英镑,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以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双美元的双挂钩汇率体系,一直维系到1971年。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国家的工业化》
材料二:美元取代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时,美国的GDP占世界GDP的25%,欧元启动时,欧盟的经济总量占世界GDP的27%,而日本GDP最高也曾经占世界GDP比重达17.7%。英镑国际化初期,英国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近四分之一;美国在二战后该比例也达到15%左右,而日本和联邦德国在推进货币国际化的时候,对外贸易总额也占世界的10%左右。
——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材料三
材料四: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分析时,认为: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即储备的净流出)来实现的。这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可能:如果美国纠正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稳定,金价稳定,但美元的国际供给将不抵需求;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的国际供给虽不成问题,但由此积累的海外美元资产势必超过其黄金兑换能力。
——摘编自《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镑和美元在走向国际化的路径中存在的异同点。联系材料二,回答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一般需要具备的条件。(2)、从材料三概括“资本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为例,分析美元走向国际化后的影响。(3)、材料四中特里芬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存在着怎样的“两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70年代美元国际化受到冲击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