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9 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潮流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19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1904年《时报》载:共和国家,主权在民,举凡一切政务,非由吾民通过,不可贸然施行,此必然之理也。由此观之,吾民责任重大,已不待言。从中折射出当时中国(  )

    A、 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流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D、民众国家责任意识增强
  • 2.

    下列各项中,属于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A、福州成为通商口岸 B、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 3. 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目录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北伐先遣战江南 B、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大江
  • 4. 太平军曾经“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太平军的这种行为(    )

    A、对传统文化过于简单粗暴 B、有利于发动贫困群众 C、奠定太平天国文化基础 D、冲击了世人对科举的态度
  • 5.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

    时间

    承借人

    货款人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常胜军”饷银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 6. 近代学者潘鸿声在1920—1924年,对长江、黄河流域12省区3000余户农家使用农具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査,发现这些地区的农具在构造和形制上没有多大改进,仍停滞在古老、简陋的手工操作阶段。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农业技术受西方影响有限 B、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C、经济受工业革命影响甚微 D、民族工业引进机器困难重重
  • 7.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税、钱漕、盐课,其中地丁税占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的收入几占税收的一半。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B、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传统社会经济的衰败
  • 8. 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④③ D、③②④①
  • 9.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健壮,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10. 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B、主张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C、希望实现民族独立目标 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 11. 干支纪年法是以天干和地支搭配组合在一起,按顺序纪年的一种传统纪年方法。《辛丑条约》的得名,是因1901年为旧历辛丑年。据此推断1900年应该是(  )
    A、甲午年 B、戊戌年 C、庚子年 D、辛亥年
  • 12. 中国辽阔的内地成为近代外来侵略难以企及的战略纵深地,同时也是大量传统势力的巨大储藏所,滞缓着近代民主化进程。这里强调的是(    )
    A、中国幅员辽阔对于反侵略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B、中国内地对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双重影响 C、中国的近代民主化需要重视西部开发 D、传统势力有抵制外来侵略的积极作用
  • 1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地迅速掀起抗日救国的浪潮。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和各阶层群众,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抗战,并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表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
    A、体现了全国抗战的长期性 B、主要着眼于抗战的完整性 C、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突出了国民党抗战的贡献
  • 14.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接管以往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对外事务。由于中外交涉往往时机紧要、刻不容缓,总理衙门遇事有时就先行处理,再请旨批准。这反映了总理衙门(    )
    A、成为最高决策权的中央机构 B、对中国传统政治框架有所冲击 C、办事迅速但行政效率较低下 D、在外交上极力地维护清朝权益
  • 15. 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 16. 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

    A、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B、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 17. 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 18. 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 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 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 19.

    根据下列信息推断,荣誉军人王强伤于(    )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 20.

    下图是冯玉祥创作的漫画《播种图》,并配有“打油”诗:“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其创作背景是(    )

    A、全民抗战尚未形成 B、太原会战正在进行 C、抗战处于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取得胜利
  • 21.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 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 22.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 23.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24.

    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这枚邮票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A、见证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B、孙中山和林肯作为中美两国“国父”深受人民爱戴 C、是为了宣扬美、中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D、体现了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二、综合题

  • 25.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试从上图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要求:写出关键词、明确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26. 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

    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