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11:常见的化合物及有机物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1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有 A,B 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 pH 的关系如图,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溶液指示剂

    A

    黄色

    蓝色

    B

    无色

    粉红色

    A、甲溶液呈酸性 B、乙溶液的 pH 可能为 11 C、只用 A 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D、在滴有 A 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一定呈绿色
  • 2. 有些化学变化可以用X+Y=M+R表示.关于此类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X是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若Y为金属,则该反应一定生成氢气 C、若M和R为盐和水,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若X为可溶性碱,Y为可溶性盐,则M和R可能是两种沉淀物
  • 3. 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③①
  • 4.  除去下列物质或溶液中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合理可行的是(  )


    A、氧化钙(碳酸钙)     加水、过滤 B、氯化亚铁(氯化铜)   加足量铁粉、过滤 C、硫酸(硫酸钠)     加入适量氯化钡试剂、过滤 D、碳酸钾(氢氧化钾)    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
  • 5. 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及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 B、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 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
  • 6. 某些金属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H2O═NaOH+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   )
    A、NaOH 和 Ca(OH)2 B、Ca(OH)2 和 H2 C、CaCO3、NaOH 和 H2 D、Ca(OH)2、CaCO3 和 H2
  • 7. 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将100g稀硫酸分2次加入到盛有5g该样品的烧杯中,所得数据如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次数

    实验前

    第1次

    第2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0

    50

    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5

    3

    2

    (已知:铜不和稀酸反应,硫酸锌可溶于水)

    A、第1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中还有锌 B、第2次所加入的稀硫酸未反应完 C、每50g稀硫酸和1g锌恰好完全反应 D、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 8.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 B、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C、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入氧化钙固体 D、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 9. 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在饱和溶液中悬浮着一只塑料木块,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则烧杯中的木块会(   )

    A、上浮 B、下降 C、位置不变 D、无法确定
  • 10.

    某实验小组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滴有酚酞试液)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B、B点时表示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无色 C、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 D、实验通过证明碱溶液的消失来证明发生了中和反应

二、实验探究题

  • 11.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多次检验,其中3次检验的结果如表所示.

    序号

    溶液中检验出的物质

    KCl、K2SO4、Na2CO3

    Na2SO4、BaCl2、K2CO3

    Na2SO4、KCl、K2CO3

    阅读表后回答:

    (1)、表中第次结果肯定不准确.
    (2)、为验证其他2次检验结果中是否存在SO42、CO32和Cl , 又进行以下操作:①加入过量的(填物质名称,下同),目的是检验并将其除去;②加入溶液,过滤;③向滤液中加入溶液.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发现可以利用焰色反应来确定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
    (3)、通过上述实验,该小组还是觉得无法确定其他2次检验结果中哪一次是正确的,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12. 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盐通常是可溶的”.有“通常”就有“例外”,能否找到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证据呢?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一般朝着溶液中离子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减少的方向进行.

    ②了解到某些难溶性盐的溶解能力和颜色.

    【实验取证】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AgNO3溶液,再加入过量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再往该试管中加入少量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分析讨论】( 1 )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NaCl溶液?请说明理由.

    ( 2 )写出加入少量KI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AgI在水中的溶解能力AgCl(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得出结论】某些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 13.

    碱式氯化镁[Mg(OH)Cl]受热能分解,它分解后的产物是什么?小科进行了探究。

    【猜想】Mg(OH)Cl分解后产物可能有:Mg、MgCl2、MgO、HCl气体、H2O、Cl2

    老师告诉他产物就是上述猜想中的其中几种,并提示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一】取少量的Mg(OH)Cl放入大试管中,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加热过程中观察到足量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一段时间后,沉淀不再产生,大试管口也没有液滴形成,管内有固体剩余,无其他现象。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有气体,无其他气体。

    【实验二】取少量实验一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

    【实验三】再取少量实验一的剩余固体,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全部溶解,再滴入AgNO3溶液,无沉淀产生。由此推知Mg(OH)Cl分解后产物中没有

    【结论】Mg(OH)Cl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14. 小苏打(NaH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用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NaHCO3和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1)、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

    则步骤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2)、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

    小吕方案Ⅰ: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 , 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填装置的字母编号,装置不重复使用);(C中碱石灰的作用:吸收空气中倒吸入的的水和二氧化碳)

    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__。

    小周方案Ⅱ: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

    (已知:NaHCO3+NaOH=Na2CO3+H2O)

    为使定量分析更准确,在操作Ⅰ之前,需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请你设计一个合理方案:

三、填空题

  • 15.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科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样品于烧杯中,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Ⅱ.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观察到的现象是

    (2)、C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16.

    测定BaCl2·xH2O中结晶水数目的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此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2)、燃烧过程中,如果空气不充足和温度过高,会有部分沉淀物质转化为BaS,这会使x的测定结果(选填“偏低”、“偏高”或“不变”)。

  • 17.

    小金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

四、综合题

  • 18. 小科同学对实验中已经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猜想与假设】

    ①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②全部变质,固体是Na2CO3

    【查阅资料】

    ①Na2CO3溶液与FeCl3溶液会发生反应,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等现象出现;

    ②NaCl溶液和BaCl2溶液均呈中性.

    (1)、【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取少量固体于小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2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3

    取  △  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少量FeCl3溶液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解释与结论】

    ①请将步骤3实验操作补充完整;

    ②步骤2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③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2)、【交流与评价】小科同学把步骤3中的FeCl3溶液改成无色酚酞试液,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也可以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你认为是否合理?

    得出结论:

五、解答题

  • 19.

    实验室有一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样品中只含碳酸钠杂质,且成分均匀),为测量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质量、大小相同的3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100克;

    ②向上述3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份质量不同的样品;

    ③充分反应后,再用电子天平称量烧杯及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假设产生的气体完全逸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稀盐酸+烧杯质量(克)

    150

    150

    150

    反应前固体样品质量(克)

    4

    8

    12

    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烧杯质量(克)

    m

    155.8

    158.7

    已知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1)、分析表中数据,写出判断实验二中的样品已完全反应的理由:

    (2)、表中的m值为

    (3)、根据实验二的数据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 20.

    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钠、硝酸钡、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所加试剂均足量)。

    (1)、操作Ⅰ、Ⅱ的名称是

    (2)、无色气体的质量是克。

    (3)、固体甲的成分是

    (4)、这种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5)、求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的物质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