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科学错题集训09:空气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1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某同学利用如图,该装置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高度不足广口瓶容积的 15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实验时,将木炭代替红磷 B、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瓶中氧气未反应完 C、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已有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D、实验时,没有塞紧瓶塞
  • 2. 不能用于扑灭石油油井起火的方法是(  )


    A、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C、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 3. 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4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O4),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2001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这种新型氧分子,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O4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一个O4分子中含有2个O2分子 C、O4和O2的性质完全相同   D、O4和O2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 4.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   )

    A、实验过程中可以节约药品 B、减缓反应 C、形成液封,防止气体通过长颈漏斗逸出 D、试管是多余的
  • 5. 关于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燃烧、自然、爆炸和缓慢氧化,有同学叙述如下共同点:①都放热;②都发光;③都属于氧化反应;④都很缓慢;⑤温度都需要达到着火点。你认为该同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④⑤ C、①③ D、②④
  • 6.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通入CO2后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氢氧化铜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 7. 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它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A、煤矿中因遇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压力锅因排气孔堵塞而发生爆炸 C、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发生爆炸
  • 8.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了二氧化硫气体 C、燃着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立即熄灭﹣﹣﹣﹣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更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 9. 在宇宙飞船上划火柴,火焰立即熄灭,这是因为(   )
    A、舱内氧气不够 B、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C、在失重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D、宇宙飞船内温度低
  • 10. 如图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密闭集气瓶内充满了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出现的现象是(   )

    A、甲瓶中有水流入 B、乙瓶中有水流入 C、甲、乙两瓶中均没有水流入 D、甲、乙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二、填空题

  • 11.

    小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制得的氧气来探究白磷燃烧的条件。


    (1)、指出图甲装置中存在的错误是

    (2)、乙中的白磷不燃烧,丙中的白磷燃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2. 如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装置.实验时,打开分夜漏斗活塞,通入干燥氧气约10秒,引燃铁丝下端火柴杆,伸入塑料瓶内,并对准玻璃管口正上方,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

    改进后装置具有的优点是(填序号).

    ①氧气无需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更方便

    ②塑料瓶代替集气瓶,防止集气瓶炸裂,更安全

    ③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干燥和性质验证于一体,实验更优化.

  • 13. 某同学可如图所示装置粗略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其左端密封有空气和足量白磷(白磷着火点低,约40℃),右端跟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5cm处.①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以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开始发生的现象:白磷(足量);活塞向(填左或右)移动.实验结束后,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约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14. 小明同学学习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后知道: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能产生明显的现象。于是小明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 ?

    小明同学联想到再做“固体碘溶解在酒精中”的实验时,酒精作为溶剂,能溶解固体碘.酒精能否溶解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呢?小明查阅资料并通过实验获知:氢氧化钠不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但能溶解在酒精中形成无色、透明的溶液。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化学性质相似。碳酸钠不与酒精反应也不溶于酒精。

    至此,小明同学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解决方案。

    (1)小明同学的解决方案是 。

    (3)写出解决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

  • 15. 【发现问题】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

    【实验探究】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实验装置和现象如图所示.

    (1)、【现象结论】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 , 解释通常用石灰水而不用NaOH溶液检验CO2的原因;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 吸收CO2较多的装置是
    (2)、【计算验证】另一位同学小李通过计算发现,等质量的Ca (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相比,Ca(OH)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于NaOH.因此,他认为吸收CO2应该用
  • 16. 阳春市八甲中学九(7)班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手帕在五份不同浓度的酒精水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其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

    所用酒精的

    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

    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

    手帕烧坏

    酒精烧完,

    手帕无损

    酒精烧完,

    手帕无损

    不燃烧

        

    (1)、推测实验⑤的现象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研究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手帕无损”的原因
    (3)、实验室里常出现酒精灯内有酒精,而酒精灯不易点燃的现象,可能原因是
  • 17.

    小明发现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中,反应速度逐渐变慢,查阅资料得知:其原因是过氧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以及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降低,为了探究二氧化锰催化能力降低的影响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材料准备:取三份质量均为2克的二氧化锰分别催化4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实验后回收二氧化锰,并分别标为A、B、C;另取多次催化分解10%过氧化氢实验后回收的二氧化锰,标为D。

    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取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0.5克,加入锥形瓶中,再加入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记录收集120毫升气体所需的时间;

    ③再分别取A、B、C、D组二氧化锰各0.5克,重复上述实验;

    ④多次实验取平均值,记录数据如下:

    组别

    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

    A

    B

    C

    D

    收集气体时间/秒

    17.9

    23.2

    27.7

    32.3

    37.8

    (1)、实验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在液面以下,其目的是

    (2)、实验中,通过比较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外,还可以通过比较来反映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

    (3)、由表中数据可知,引起回收的二氧化锰催化能力下降的因素是

  • 18.

    许多科学发现从重视微小差异开始。科学家瑞利和拉姆塞正是重视氮气密度的微小差异,才最终发现了稀有气体氩气。

    材料一:1892年瑞利发现,在相同条件下,由空气中除去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尘后获得的氮气,其密度为1.2572克/升;由含氮化合物反应并除去水蒸气后获得的氮气(NH4NO2==N2↑+2H2O),其密度为1.2505克/升,两者密度差值虽小;却完全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

    材料二:1894年4月瑞利和拉姆塞开始用如图装置进行“清除空气中氮气”的实验研究:在倒立圆底烧瓶内引入两根金属导线,通电使瓶中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生成氮的氧化物,用碱液来吸收生成的氮的氧化物和原有的二氧化碳气体。并从气体进口不断向瓶内补克氧气,使反应持续进行。

    材料三:瑞利和拉姆塞又设计了另一实验装置,将上述实验所得的气体干燥后,通过红热的铜粉来除去其中的氧气,得到少量的剩余气体,对剩余气体做光谱分析得知,这是一种未知的气体,并测得其密度约是氮气的1.5倍。1894年8月13日他们共同宣布:发现了一种未知气体,并命名为氩气。

    材料四:1898年拉姆塞等人利用不同的物质沸点不同,又发现了氪气、氖气、氙气。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与纯净氮气密度值更接近的是由获得的氮气密度值(填“空气中”或“含氮化合物反应”);

    (2)、实验中不断向瓶内补充氧气的目的是

    (3)、在当时实验条件下,很难利用化学反应除去氩气,获知“未知气体”中还有其它气体存在,其理由是

  • 19.

    小峰和小刚阅读试剂标签后发现,市场销售的高锰酸钾晶体纯度高达99.5%,含水量可以忽略不计。为探究“试管放置方式对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速度和体积的影响”,他俩设计了制取氧气的直立型装置(如图),并与斜卧型装置比较,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分别加入5.0克高锰酸钾晶体,用同一酒精灯分别加热,用同一型号的集气瓶收集气体,每组实验进行五次,实验数据取平均值后记录如下表:


    装置类型

    直立型

    斜卧型

    收集1瓶氧气所需时间/秒

    59

    68

    收集2瓶氧气所需时间/秒

    95

    108

    收集氧气的总体积/毫升

    525

    476

    (1)、收集2瓶氧气,所需时间较短的装置类型是

    (2)、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到不再产生气体,斜卧型装置收集到氧气的总体积比直立型少的原因是

    (3)、根据2KMnO4 Δ__ K2MnO4+MnO2+O2↑,算出5.0克高锰酸钾生成的氧气体积为理论值。实验中发现,斜卧型发生装置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明显大于理论值,他们对其原因进行了探究:

    【提出假设】

    小峰假设: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在较高温度下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你的假设:

    【设计实验】要验证小峰的假设能否成立,请设计简明的实验方案

  • 20.

    资料显示,将新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H2O2溶液,加热到80℃时,才有较多氧气产生,而相同质量5%的H2O2溶液加入催化剂,常温下就会立即产生氧气,反应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1)、小晨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出现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并未复燃,为此,他利用图乙装置收集气体,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那么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

    (2)、小柯利用催化剂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气,图丙是他设计的气体发生装置,请你指出一处错误

    (3)、采用相同质量5%的H2O2溶液,图丁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该图中用实线画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假定两种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曲线画在答题纸上)

  • 21.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后,为了进一步探究二氧化锰的用量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小明用如图装置,以及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所需药品和器材进行实验。老师对实验的建议:①每组实验氯酸钾用量可取4克,二氧化锰质量不宜超过2克。②实验应设计4组。

    (1)、结合老师建议,补充完整实验步骤①之后的其它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实验结束后,小明回收了二氧化锰。如果要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还需验证该二氧化锰的保持不变。

四、解答题

  • 22. 点燃一支蜡烛,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取下白瓷板,用一根玻璃管罩在火焰上,过一会儿后,熄灭蜡烛,得到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①刚点燃时的现象;

    ②点燃1分钟时的现象;

    ③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

    ④熄灭1分钟时的现象;

    ⑤白瓷板上的现象;该黑色粉末是什么?

五、综合题

  • 23. 我市盛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 . 某同学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5g石灰石样品研碎和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入烧杯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及其中的剩余物进行了五次称量,记录数据如表:(假设反应匀速进行;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烧杯的质量为25g)

    反应时间/s

    20

    40

    60

    80

    100

    烧杯和药品质量/g

    137.8

    135.6

    m

    134.5

    134.5

    请计算:

    (1)、表中的“m”为 g;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