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03-0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疾言厉色 , 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②在世界文学史上,散文是备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③在这次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中,来自各班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选手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 , 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④人类因发明了语言,才能把外面所得一切印象分门别类 , 各各为他们定一个呼声,起一个名号。

    ⑤多年后,我南下广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能准确地闻到某一类人,他们瘦弱、苍白,平民的表情中透着一种清澈如水的东西。

    ⑥这是扬眉吐气的一刻!刚刚,一声巨响,一件大事发生了:中兴在纽约正式发布了天机AXON-M手机。图穷匕见 , 沉默已久的中兴公司,终于亮剑江湖。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③④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清远市民的精神生活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B、小明瞒着班主任和班长悄悄地去做了这件好人好事。 C、中国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历史的视角看,最重要的,就是看现在的青年人将被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D、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共生现象,如燕千鸟从鳄鱼牙中啄取水蛭,为鳄鱼提供口腔卫生服务,同时也得到了所需的食物。
  •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李教授的儿子结婚,刘高去恭贺说:“恭喜恭喜,犬子大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C、弥敦道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促销活动,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D、劳驾您把提包递过来。

二、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语、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家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人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力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祸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妮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鼓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为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大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2011年第十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家训”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  家书、家范等形式。 B、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为政、治国为最主要。 D、家训中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 以正等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到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成文的家训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见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 B、有些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C、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在“家训”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 D、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的家书,比板起面孔的家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名人志士、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体现了封建士大夫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家训内容。 C、“治家”中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祸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D、封建士大夫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的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B、原文第2段写“我青年时最喜爱”这篇散文,这是如今听到有人朗读此文时心情变得“平静”、“清澈”的原因。 C、第4段“五十年过去了”,“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这是如今听到中这篇文章“眼里还有泪水”的原因。 D、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比喻生动。
    (2)、作者说“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依据原文,作者想到了什么使自己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我”对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复杂心情。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入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吴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六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70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钱伟长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秉着在当时“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的原则,提出五项科学计划:原子能、航天导弹,还有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计划遭到了数学、物理等多个基础学科约400来名知名学者的反对。但钱伟长坚持己见,并最终得到了周总理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摘编自2010年8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

    相关链接:①一次,钱伟长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摘自百度《钱伟长的故事》)②钱伟长有思想、很独立,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照搬苏联时,钱伟长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并不惜用政治生命与之抗争。钱伟长妻子名叫孔祥瑛,是清华中文系的才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建国后,钱伟长又被错划成“右派”,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妻子孔祥瑛在“文革”动乱中同样受苦受难,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一起度过了最落魄不堪的日子。这对世纪恋人共同携手走过了61年的风雨岁月,不离不弃。(摘自《武林军事网》)

    (1)、下列不属于钱伟长的人格魅力的一项是(    )
    A、家境贫寒的钱伟长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就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 B、钱伟长想进物理系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有训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有训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六点半就等在门口。 C、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 D、1931年,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钱伟长和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表明了他们是相互勉励,要努力取得顶尖的成就。 B、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照搬苏联时,钱伟长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并不惜用政治生命与之抗争,说明了钱伟长有思想、很独立。 C、钱伟长曾被错划成“右派”,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妻子孔祥瑛不离不弃,与他一起度过了最落魄不堪的日子。这对世纪恋人共同携手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 D、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从而一举成名。 E、1948年,钱伟长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
    (3)、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钱伟长读清华大学时弃文从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为达目的做了哪些工作?

三、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阿房宫赋

    杜牧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 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一旦不能有,输来间        而问客曰:“何为然也” B、后人哀之不鉴之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C、辞楼下殿,辇来秦          月出东山之上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也    耳得之而为声,遇而成色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宫”的本义与“室”同,上古时代,就是一般住宅,无贵贱之分。但“宫”与“室”所指范围有广狭之分,“宫”指整所房子包括院墙,“室”指房屋内部。 B、 , “赋”是古代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铺叙夸张,讲究文采,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韵散结合,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自己的思想。 C、四海 , 古人曾认为九州大地的周围全是海,因此“四海”指天下,指世界各地。 D、锱铢 , 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山兀,阿房出。”极写修阿房宫工程浩大。一“兀”一“出”,一因一果,亦是一苦一乐。 B、“五步”“十步”极写楼阁众多,“廊腰”“檐牙”极写姿态生动,“各抱”“勾心”极写布局精巧。 C、“几世几年”,写时间之久,“剽掠”写搜刮之厉,“收藏”“经营”“精英”写物品之美,“倚叠如山”写搜刮之多。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四个短语,每个短语中一贵一贱,用这样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弃掷逦迤”,揭露了“六国之人”荒淫奢侈、挥金如土的罪恶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四、诗歌鉴赏

  • 8.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夕

    杨朴ƒ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注】又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②曈曈: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③杨朴:北宋布衣诗人,他的诗别出新裁,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富有妙趣和哲理。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B、七夕:节日名。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话,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牛郎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 C、“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千门万户曈曈日”,用“曈曈”表现月出东山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D、“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 E、“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中国民间的节日,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情景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诗经·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

六、语言表达

  • 10.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就这么一生,人就到这世上匆匆忙忙地来一次,①。如果该奋斗的我们去奋斗了,该拼搏的我们去拼搏了,但还不能如愿以偿,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有多少梦想是我们一时无法实现的,有多少目标是我们难以达到的。我们在仰视这些我们无法实现的梦想,眺望这些我们无法达到的目标之时,是否应该以②。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对于一件事,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我们就应该觉得很充实,很满足,而③

  • 1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扎扎实实,马虎不得。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在老师讲课前读三到五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只要我们做好预习,就能掌握好课堂知识。其次要认真听课。在课堂上,要跟着老师的思路,梳理并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些同学把课文背下来,所以不理解文章具体的含义,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最后是要坚持课外阅读。只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①不是只要我们做好预习,就能掌握好课堂知识。



七、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片土地到了商人手里会升值百倍,因为他们懂得开发;一种工业原料到了加工厂,它们的身价也会倍增,因为加工厂可以使它们增值的;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开发自己,那么也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人生价值。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个人感悟、经历或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