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8-02-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拜送书于庭 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请奉盆缶秦王
  • 2. 下列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欲相如           刃:杀 B、赵王瑟               鼓:击鼓 C、相如召赵御史书曰     顾:回头 D、相如车避匿           引:调转
  • 3. 下列各项中,全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④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⑤臣等不肖,请辞去

    ⑥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A、①④⑤⑦⑧ B、①②③⑥⑧ C、②⑤⑥⑦⑧ D、①③⑥⑦⑧
  • 4.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君何以知燕王

    A、乃设九宾礼于廷 B、大王来何操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5.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出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D、本文在表现人物时,不仅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借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极力铺张,渲染烘托人物,使人物性格鲜明而又生动。

二、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熟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且相如素贱人      贱人:

    ②不欲与廉颇争列      争列:

    ③臣等不肖 , 请辞去     不肖: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     ②见欺 B、①相如车避匿       ②赵使者蔺相如 C、①臣所以亲戚而事君者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 D、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②相如召赵御史书曰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
    A、璧归赵 B、不知将军之至此也 C、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左右欲相如
    (4)、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蔺相如完壁,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壁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壁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壁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赵璧,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劲渑池,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诈赵而其璧            胁:勒索 B、大王弗予城,而赵璧    绐:欺骗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    僇:通“戮”,杀 D、若其劲渑池,廉颇      柔:使……怀柔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蔺相如完璧,人皆称之   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B、人璧秦弗予城           毕礼归之 C、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劲渑池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认为“直”在赵国的一组是(    )

    ①入璧而秦弗予城      ②秦出城而璧归

    ③璧入而城弗予        ④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⑤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⑥使舍人怀而逃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C、作者认为蔺相如派手下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为秦国。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会上的顽强坚决,对廉颇的忍让团结,才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5)、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B、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C、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D、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②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也。历郡纲纪,举孝廉。遭世大乱,时渔阳王松据其土,放往依之。太祖克冀州,放说松曰:“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速至者渐福,后服者先亡,此乃不俟终日驰骛之时也。昔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将军宜投身委命,厚自结纳。”松然之。会太祖讨衰潭于南皮,以书招松,松举雍奴、泉州、安次以附之。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建安十年,与松俱至。太祖大悦,谓放曰:“昔班彪依窦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乃以放参司空军事,历主簿记室,出为郃阳、诩、赞令。

        魏国既建,与太原孙资俱为秘书郎。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进放爵西乡侯,资乐阳亭侯。太和末,吴遣将周贺浮海诣辽东,招诱公孙渊。帝欲邀讨之,朝议多以为不可。惟资决行策,果大破之。近爵左乡侯。放善为书檄,三祖诏命有所招喻,多放所为。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惧出为寇。边候得权书,放乃改易其辞,往往换其本文而傅合之,与征东将军满宠,若欲归化,封以示亮。亮腾与吴大将步止骘等,骘等以见权。权惧亮自疑,深自解说。是岁,俱加侍中、光禄大夫。景初二年,辽东平定,以参谋之功,各近爵,封本县,放方城侯,资中都侯。

        其年,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宇性恭良,陈诚固辞。帝引见放,入卧内,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又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放既出,帝意复变,诏止宣王勿使来。寻更见放曰:“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几败吾事!”命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惧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齐王即位。以放决定大谋,增邑三百,放并前千一百。嘉平二年,放薨,谥曰敬侯,予正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B、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C、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D、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教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值”的意思。 B、天子,古时臣民对于帝王的称呼。历代帝王一直鼓吹自己是“君权神授”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 C、檄,指檄文,古代文书、文告的一种。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和声讨文章。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不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攻克冀州后刘放劝说王松审时度势,并学习黥布放下虚荣,趁早制造曹操以免最后被消灭。 B、刘放擅长起草书信檄文,皇帝诏书中有关招抚的谕旨,大多是刘放所写,刘放因此得到皇帝信任而不断被加官进爵,直至被封为方城侯。 C、刘放曾经篡改孙权的书信,并设计把书信传给了诸葛亮,以致孙权担心诸葛亮怀疑自己,因而不得不反复加以解释。 D、魏明帝卧病不起,刘放极力推荐太尉司马宣王来维护皇室,最终得到明帝许可。明帝死后,刘放因此功劳而被再次加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

    ②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临丞,通判升州。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谓之曰:“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及列于位,当尽其所蕴,虽言未必尽中,亦当俾协于道。”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又封许。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B、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C、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D、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蒙正为人厚道正直。他遇事敢出来讲话,每次讨论时政,只要有不公允的,他一定坚持反对意见,皇帝赞许他能无所隐瞒。 B、吕蒙正为官铁面无私。前任宰相之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上奏反对,使卢多逊之子的官位止授九品京官,并被当作例制。 C、吕蒙正任人唯贤。当皇上问他的两个儿子哪个可以重用时,他回答自己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并且推荐了有相才的吕夷简。 D、吕蒙正关心国政。退休之际,他到朝廷辞别之时,还不忘向皇帝进言,殷殷寄语。皇帝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

    ②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