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8-02-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暮/雾浓云   阳/接而至   密/玉纱厨 B、/暗香袖   妆/卷西风   悲/凄惨惨 C、是/乍暖寒   相/博闻强   堆/风劲草 D、来/最难息   悴/渔翁夫   床/次花开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销魂   暗香盈袖   凄凄惨惨   山清水秀 B、憔悴   泾渭分明   以逸待劳   呕心沥血 C、脉搏   贻笑大方   旁证博引   关怀备至 D、坐落   时过境迁   老态龙钟   精简机构
  • 3. 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瑞脑销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暗香盈袖(清淡的香气) B、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这次第(光景,状况) C、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莫道不销魂(醉酒后轻飘飘的感觉) D、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独自怎生得黑(怎样、怎么)
  •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B、莫道不销魂 C、东篱把酒黄昏后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 5. 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是(    )
    A、瑞脑销金兽 B、东篱把酒黄昏后 C、帘卷西风 D、人比黄花瘦
  • 6. 下列词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7. 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词《浣溪沙》,根据词的意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________,黄昏疏雨湿秋千。

    A、病起萧萧两鬓华 B、小院闲窗春已深 C、江梅已过柳生绵 D、归鸿声断残云碧

二、句子默写

  • 8. 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何须浅碧深红色,。(李清照《鹧鸪天》)
    (2)、 , 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4)、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
    (5)、枕上诗书闲处好,。(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6)、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李清照《如梦令》)
    (7)、醉里插花花莫笑,。(李清照《蝶恋花》)
    (8)、莫道不销魂,李清照《醉花阴》)

三、诗歌鉴赏

  •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对《醉花阴》中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意思是说秋天日长,从清晨薄雾到入暮浓云,时光难以打发,因而为之生愁。 B、“瑞脑销金兽”意思是香料在香炉中渐渐烧完了。 C、“东篱把酒黄昏后”一句的“东篱”指菊圃。这里化用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设想主人公因思念而更显得憔悴的形象,属于虚写之笔。
    (2)、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内容单纯,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4)、据元人伊世珍《琅嬛记》所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请问为赵明诚五十首所难掩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究竟好在何处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 10.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过写、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2)、对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借动作表现情思。 B、“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表明词人欲借酒消愁而不可得。 C、“却是旧时相识”的“雁”,给词人带来的是对丈夫的思念和漂泊沦落之感。 D、“独自怎生得黑”既表明了词人的孤单寂寞,也隐喻了后半生的坎坷悲惨。
    (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以及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以忍受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4)、《声声慢》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
  • 11.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对这首词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不写少女荡秋千时的娇美身影,而是写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妙在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B、“起来慵整纤纤手”,“纤纤”二字用来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借以点出人物的年华和身份。 C、“露浓花瘦”一语,表明时间是在秋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D、下阕用人物的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而又好奇、冒失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E、这首词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写,还表现了主人公不拘于礼教束缚的一面。
    (2)、“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三句源于唐人韩偓的“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同是写少女的形象,你认为谁写得好?为什么?
  •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 , 不惯起来听!

    【注】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有什么妙处?词中写出了芭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 1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雨中花

    高观国①

        旆拂西风②,客应星汉③,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④ ,名动万里呼韩⑤。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⑥。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注】①高观国,南宋词人。开禧元年(1205)七月,史达祖随李壁使金祝贺金主完颜

    璟的生辰。吟社词友为他送行,其好友高观国写下本词赠之。②旆:古代旗末状如燕尾的垂毓,此泛指旌旗。③客应星汉,借用“乘槎上天河”典故喻指出使。④颖露囊锥,用毛遂“锥处囊中”之典。⑤呼韩,即汉呼韩邪单于,这里指金主。⑥寄梅句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梦雁句用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相思不得反,且寄别书归”句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旆拂西风……盛世衣冠”用旌旗、“玉节征鞍”、“缓带轻裘”等意象极力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表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 B、“吟倦……关山”句视野开阔,意境高远。词人猜想,西湖边的吟咏作诗,已令友人产生缕缕倦意,正好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的关山。 C、“过离宫……泪应弹”承接前句“看北塞关山”,虚写友人出使路上的所见所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为已废弃的故国宫苑和堡垒工事。 D、“文章……何难”赞扬了史达祖的才能,预示了史达祖能完成任务。“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可看出史达祖准备借此次出使消灭金国。 E、“情寄……霜寒”,虽连用典故,但并不晦涩,读者即使不知所引典故,也可从“寄”“梦随”处领会诗意,收到了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2)、作者借本词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 14.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 1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 , 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2)、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3)、下阕划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 1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 1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1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④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 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 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 D、“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 E、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
    (2)、《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
  • 19.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 , 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烟”“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犹如绘画。 B、“朔风吹老梅花片”补出了严冬的时令,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诗人望见“梅花片”,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C、“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渲染了气氛。 D、小令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一来它表现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 E、这首小令多能从无字之处读得隐微之意,显示诗人遣字构像的佳妙。风、雪与诗情融为一片,绘出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 2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阙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来借指南宋都城。 C、上阙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阙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D、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E、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 21.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各题。

    永遇乐·秋草

    (清)文廷式①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②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瑜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③,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麇,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③南山射虎:《史记》载,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头,以为是老虎,便抽箭射之。李广是汉朝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落日”三句,写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词人登上幽州城头,满目所及,触发了他绵绵无期、慷慨悲凉的秋思。 B、词中提到的“幽州”“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都远在边塞,表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C、“千秋”三句是说,千百年来,在塞外,只有昭君坟头上的草是青的,以此表达词人对宁边安土者的追思和敬仰。 D、“闻道”三句,写当年胡人每次从祁连山经过时,让人常常悲伤落泪,胡笳声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御敌的不满。 E、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勾勒出苍凉、萧疏的边塞景象,景中含情;下片结句通过写李广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透露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2)、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顿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