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8-01-2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suǐ)      城(yí)        赠(wèi)       太子(yān) B、(tì)       唱(hé)        自(wěn)       樊期(wū) C、别(jué)      震(shè)       夷(mán)       中子(shù) D、(qiè)      政(yíng)      持(jié)       夏无(jū)
  • 2.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不起意尽失其度           ②皆夜惊恐

    ③于是荆轲遂车而去         ④轲自知事不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 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4.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B、贤能为之用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5. 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下列与例句中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踞以骂 B、而为歌 C、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 6.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至易水上,祭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 7.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人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二、语言表达

  • 8. 参照下面的示例,为《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太子丹写一句评价语,要求囊括事实,评价中肯。

    示例:高渐离:闹市击筑,为人庸保,敢廷朴秦王,肝胆相照真知音。

三、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 , 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 , 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C、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购买 D、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狠毒,刻毒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母宗族,皆戮没      且君尝晋君赐矣 B、愿得将军之首献秦      焉用亡郑陪邻 C、臣左手把袖            君知难也 D、伏尸哭,极哀          因人之力敝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不仅写出了荆轲擅长辞令的特点;也表现了樊於期为报灭族亡国之仇勇于献身的赤子情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②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王方柱走                还: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    比:并,列 C、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借助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而卒惶急无击轲 C、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               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3)、从这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D、忠义赤诚,荆轲希望生擒秦王,以便谋求秦燕长久和平,来酬谢太子丹。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②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犀首立五王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

        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

        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荐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

        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与赵、魏伐之,矣           过:错了 B、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焉       附:依附 C、岂若中山废其王而齐哉         事:侍奉 D、亡其国                     患:祸害
    (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B、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C、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D、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登认为齐国与赵、魏两国攻打中山国,这无异于为赵、魏两国赶羊,对齐国没有什么好处。 B、在张登看来,齐王现在应该召见中山君,并允许他称王,中山君就会与赵、魏两国断交,并会与齐结交。 C、张丑认为,张登长期以来善于把一些小计谋进献给中山君,很难相信张登会给齐国带来好处。 D、田婴按张登所说的做了,但张登又去游说赵、魏两国,并且赵、魏两国也同意了张登的建议,最终中山与齐绝交。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

    ②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四、现代文阅读

  • 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荆轲之死

    夏一刀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

        三十年。

        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摇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这个由我负责,十天以后我们重新再排。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好打抱不平,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

        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

        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

        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

        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始终拔不出剑的样子。

        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

        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

        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痛心疾首”“神形毕肖”等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qín)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E、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金科罢演新编“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