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试卷更新日期:2018-01-19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1865年,总理衙门密函各地将军暨各省督抚,指出:“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是以叠经本处力为拒绝。”材料中清政府反对的是下列哪一通讯设施( )A、有线电报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话 D、无线电话2. 近代某报刊一经出版,就以鲜明的变法宣传特色而受到全国维新志士的欢呼,其创刊号就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及《变法通议》两篇政论文章。该报刊是( )A、《申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3. 民国初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受到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挑战……自由恋爱之风,已为新时代的新人物所接受……婚姻制度的变革取得了较大成果,新的婚姻观念为更多的人所崇尚和接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婚姻自由成为共识 B、旧婚姻制度彻底废除 C、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D、西式婚礼被普遍接受4.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5.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这一事件从本质上说明了( )
A、保守派对西方技术的抵制 B、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C、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D、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6.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变传统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国家政权的频繁更替 B、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 C、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D、爱国知识分子的推动7.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初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160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革,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请问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包括( )①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③重大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的推动
④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B、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C、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D、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9.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 )A、倡导婚姻自由 B、反清革命 C、工业化政策 D、易服、不缠足运动10.《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1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节庆日变化印证了( )①近代中国发生社会转型
②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
③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④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12. 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在织绣厂工作的女人很多,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专门反对包办婚姻的协会,主张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 B、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C、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D、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13. 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
A、传统满族旗袍 B、改良旗袍 C、苏式连衣裙 D、干部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