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试卷更新日期:2018-01-06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5年5月15日,某机构批准给中国提供两笔贷款共计2.5亿美元,用于焦作绿色交通及交通安全改善项目和云南红河州滇南中心城市交通项目.为两地居民提供更安全、便利和高效的交通服务。该机构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2. 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为西欧14个国家所接受。双方约定,美国提供的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所有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从材料看,美国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 )A、恢复西欧经济 B、稳固资本主义 C、打开西欧市场 D、遏制共产主义3. 某个国际组织的文件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运输、使用等全部法令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国内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A、目的在于减少贸易壁垒 B、不利于实现贸易自由化 C、最早是由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 D、对所有的国家都是有利无害的4. 美国和英国等国在二战中通过谈判协调,建立国际组织来确定了多方在战后世界金融关系中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B、是美国单方面强加于世界的 C、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的产物 D、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具特色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如图所示,国际组织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国家加强合作 B、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C、倡导建立政治合作 D、成员国经济均衡发展6. 德赛等人指出:“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A、中国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被其取代 C、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 D、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7. 新加坡《海峡时报》提到:“全球化”这个词在上世纪90年代,被看作精英对穷人的剥削。到21世纪以后,“全球化”开始带有半积极性的意味。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认为,对于“全球化”,既不需要对抗,也不需要叫好。”材料表明( )A、全球化消除了文明对抗 B、全球化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加强 C、对全球化关注日益淡泊 D、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程度逐渐深入8. “弘扬‘上海精神’……以平等互信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全面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合作发展。”这说明“上海精神”(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B、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 C、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9.历史漫画往往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从而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下图漫画《追不上了》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扩张 B、经济全球化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次机遇 D、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10. “二战后初期,在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建立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国际经济新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呈现出世界经济发展方向上的特点是( )A、美国掌控世界经济 B、世界统一市场形成 C、制度化和体系化 D、区域经济集团化11. 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主导性现象,我们不仅要把全球化理解为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更要把它理解成生活方式的转变。单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全球化现象是一个错误。材料说明全球化( )A、是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 B、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趋同 C、应该全方位地进行交流 D、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2. 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13. 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材料可以体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是( )A、货币一体化 B、政治合作 C、大国主导 D、军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