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8-01-0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    )
    A、三公九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 2.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    )
    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 3. 《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 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 C、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 D、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 4. 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
    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 5. 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 6.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    )
    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 7.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 8. “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 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 D、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 9. 有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 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
  • 10.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院 B、设立南书房 C、设置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内阁
  • 11.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 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 12. 清代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此机构的设置(    )
    A、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机务 C、取代前朝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D、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
  • 13. 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对于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    )
    A、废除债奴制,建立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 B、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 C、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 14. “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这主要反映了(    )
    A、抽签选举的局限 B、多数人暴政的实质 C、轮番而治的危害 D、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 15.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步入了“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为保障雅典公民积极参政议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B、取消五百人议事会资格限制 C、给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D、给参政议政的公民发放工资
  • 16. 公元前3世纪,罗马阿奎里亚法规定:“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该规定说明罗马法(    )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确保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
  • 17.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同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缔结契约,是无效的。这一规定(    )
    A、违背了法律的规范性原则 B、将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依据 C、禁止不诚信的人缔结契约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18. 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 19. 某历史研究小组为了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做了下面的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了近代英国(    )

    A、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 B、首相可以独揽国家大权 C、国王受到内阁的监督 D、责任内阁制已得到完善
  • 20.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实行两党政治防止专制独裁 B、实施三权分立维护人民民主 C、扩大总统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建立联邦体制强化中央权力
  • 21. 18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美国宪政的发展说明了(    )
    A、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B、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C、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 D、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
  • 22. 某版本历史教材在描述近代西方某部宪法时,这样写道:“内阁起初由总统任命组成,后来改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它对议会(参议院)负责。”“这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材料中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
    A、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 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 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23. 下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目的是(    )



    A、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 B、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C、进一步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D、完善三权分立体制
  • 2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这表明德意志帝国的政体(    )
    A、不具备近代民主制特性 B、本质上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保留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D、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倒退
  • 25.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这表明(    )
    A、当时德意志统一尚未真正完成 B、德国国家结构呈现联邦制特征 C、德意志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 D、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受到遏制
  • 26.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潮水般涌入的“洋药”(鸦片),清政府不得已准许本国栽种土烟,企图通过“内地之种日多”,使“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不自禁而绝”。这本质上揭示了(    )
    A、清政府对鸦片走私缺乏清醒的认识 B、为改善民生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 C、鸦片走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D、清政府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
  • 27.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D、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 28. 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这些规定(    )
    A、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B、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C、为列强在华建立租界提供依据 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 29. 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恪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 B、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 C、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 D、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
  • 30. 洪秀全原名火秀,自己改名“秀全”,取“禾(吾)乃人王”之意;以“国”代“圆”“王居其中”之意。定都南京后,洪秀全深居宫中享乐,对于政事却不甚关心,由此看来,太平天国运动(    )
    A、因领导阶层贪图享乐导致最终失败 B、受阶级局限失败有其必然性 C、领导人深谙帝王之术沉湎个人享受 D、属旧式农民起义排斥近代化
  • 31.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具有空想性与进步性 C、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D、政权日益趋于封建化

二、非选择题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和唐代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材料三: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一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材料二中“精巧的制度安排”指的是什么?这种“安排”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1787年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