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4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课时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16-10-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颛臾(zhuān yú)   洿池(wū)    弃甲兵(yè) B、柙椟(xiá dú)     语(lùn)    夫子(xiànɡ) C、彘(tún)       狗(zhì)     序之教(yánɡ) D、数罟(cù gǔ)    孝(dì)      帛食肉(yì)
  • 2. 下列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与          且尔言 B、则将焉用彼矣        夫子 C、而近于费            江山险 , 沃野千里 D、冉有、季路于孔子    曹刿请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而不持,而不扶危:摇晃,站不稳;颠:跌倒。 B、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古代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里暗指鲁国内部。 C、丘也闻有者国:卿大夫的封地;家:诸侯的封地。 D、远人不服远人:指本国以外的人。
  •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

二、阅读鉴赏

  • 5.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选段,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胜:尽。 B、以时入山林            斤:斧子。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夺取。 D、鸡豚狗之畜              彘:猪。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道始也申以孝悌之义 B、王好战,请战喻申之孝悌之义 C、寡人之于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D、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龟玉毁
    (3)、对这部分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三组句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从语言形式上看,构成排比、对偶。从表达效果上看,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B、第二段文字,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C、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D、第三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
    (4)、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暴见孟子

    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齐国其庶几。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声,管籥之音,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下列实词解释有错的项是( )

    A、暴未有以也         对:回答。 B、今王猎于此         田:“田”通“畋”,打猎。 C、首蹙 而相告曰   疾:疼痛。 D、好世俗之乐         直:直接。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闻王钟鼓声王好乐甚 B、则齐国其庶几王变 C、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既来之,安之 D、举欣欣然有喜色相告曰莅中国抚四夷也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了孟子。第二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 B、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齐王变了脸色,因此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 C、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 D、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4)、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C、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 D、“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相对比,通过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三、表达交流

  • 7. 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8. 孔子是“入世”的倡导者,庄子是“出世”的践行者,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请陈述理由,字数在7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