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12-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寄希望于风华正茂的年青一代。 B、他性格孤僻,不愿和别人相处,整日茕茕孑立的样子。 C、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D、这位老红军回忆起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 , 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
  • 2. 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D、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身处异地,绵绵不绝的常常是对家乡的思念。               

    ①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并不会随时间而流逝

    ②或许是故乡常见的一种食物,村边的一棵树,一条河

    ③相反,离乡越久,记忆越深,那些人事景物仿佛早已刻在人们的脑海里

    ④也可能是一次庙会,一场秋雨

    ⑤想家的时候,总是会忆起一些具体事物和场景

    A、①⑤④③② B、①③⑤②④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②③④
  • 4. 每逢节假日喜庆之日,我们都有贴对联的习惯。今年春节有人写了一副春联,上联是“一曲牧歌传牛背”,下面适合做它下联的一项是(    )
    A、无边柳色绿村头 B、铁牛喘月平畴绿 C、茧手挖来遍地金 D、为民当效黄牛力
  • 5. 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所极,梦亦同趣。     意:心情,情趣 B、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C、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D、觞满酌,颓然就醉。     引:拿起,端起
  • 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然后:这样以后 B、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 C、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未始:未开始 D、尺寸千里,攒蹙累积      累积:叠加
  • 7. 下面划线字与“日与其徒上高山”中的“日”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缭白 B、始指 C、山之高而止 D、踞而遨

二、默写

  • 8.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
    (2)、 ,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3)、 ,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4)、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5)、 , 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6)、知不可乎骤得,。(苏轼《赤壁赋》)
    (7)、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8)、 ,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 9. 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揣摩下面两回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第八回)

    宝钗指他(小丫头靛儿)道:“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第三十回)

  • 10. 阅读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两条小路在树林中分叉,

    而我,

    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的小路,

    人生从此变得截然不同。

三、文言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相庞籍,见公而之      奇:意动用法 B、因州中旧兵              宜:应该 C、籍请公视                按:追究 D、籍移麟州,公言          如:按照
    (2)、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坏更造                         其隙也,则施施 B、得稍蚕食其地                   今其智反不能及 C、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 D、募民有能耕闲田                   客有吹洞箫 , 倚歌而和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 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外出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 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 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5)、请列举能表现司马光才能的几件事。

四、诗歌鉴赏

  •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望乡

    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云暗失阳台,雪深迷郢路。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注】①阳台:宋玉《神女赋》中楚襄王和神女相会之处。②郢路:泛指楚地之路,孟浩然是襄阳人,襄阳属楚。③凄惶:奔忙不定的样子。④歌:指自己为求仕而奔走呼号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首句说“客行愁落日”,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

  • 1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1)、第①节写出北国冬天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2)、这四段文字用了几个对比?有何作用?
  • 1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暖和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3)、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