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4.5《水循环与水资源》(培优版)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雾凇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2. 北方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A、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内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3. 如图是空调的制冷剂在室外机(冷凝器)和室内机(蒸发器)之间循环的示意图,关于制冷剂在室外机(冷凝器)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和吸热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需要吸热4. 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5.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霜”的形成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 B、凝固 C、凝华 D、升华6. 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 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
冰雪消融 B、
露珠的形成 C、
霜的形成
D、
雾凇出现8. 2023年3月22日第三十一个“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下面所描述的有关水的吸放热情况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冰雪消融 B、雾绕险峰 C、雨润绿叶 D、严寒苦霜9.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循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水循环各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海水升华成水蒸气 B、②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C、③是水蒸气凝固成小冰晶 D、④是小冰珠凝华成雹二、填空题
-
10. 雨、雾、露、冰、雪、霜都是水的化身,其中一般是固态的有 , 是液态的有。11. 我国自“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三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太空“冰雪”实验》中,用沾了结晶核的毛根触碰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的液体球,液体球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球”。用手摸上去,“冰球”竟然是热乎乎的,这是因为此过程中会(选填:“吸收”或者“放出”)热量。
12. 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时,会发现冰棍表面有一层“白粉”。“白粉”的形成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这个过程需要(选填“吸”或“放”)热;同时看到冰棍“冒”出“白气”,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13. 自然界中不少高山冰川就是大江、大河的源头,河流及渗入土壤、植物中的水分会通过升腾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当这些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就会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到一定程度后又降落回地面,这就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大致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三、简答题
-
14. 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分,为什么不一定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2)、干旱时,要实施人工降雨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天气条件? 实施人工降雨时常向高空抛洒干冰,请问干冰的作用是什么?
四、实验探究题
-
15.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安装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时,应按(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甲图装置中错误的地方是;。(2)、过一会,烧杯上方有“白气”产生,“白气”是(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3)、当水温到达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当前水的沸点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五、科普阅读题
-
16. 如图是关于水循环的示意图,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①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②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 大量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云;小水滴相互聚集,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成雨。冬天,③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成微小的冰晶 , 聚集后就变成雪花飘落大地。这些天空的降水落到地面,一部分直接变成小溪,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涌出地表后,变成股股清泉。许多小溪汇合,形成江河,又注入大海。
(1)、依据上述短文描述,总结出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2)、依次写出上文划线部分物态变化的名称:①、②、③;(3)、“雪后寒”是因为雪(填物态变化名称)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得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人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