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4.4 《升华和凝华》(基础版)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3年冬,凭借冰雪资源火爆出圈的哈尔滨吸引了众多的南方“小土豆”前来游玩,千姿百态的雾凇成为“小土豆”们必看的绝世美景.下列自然现象,与雾凇形成时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叶尖露珠 B、山间薄雾 C、枝头白霜 D、房檐冰挂
  • 2. 如图所示的现象在形成或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蒸笼上的“白气” B、草叶上的露珠 C、深秋时节草叶上的霜 D、严冬时户外冰雕逐渐变小
  • 3. 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 4. 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 5. 如图所示,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碘的熔点约为114℃。打开电吹风热风挡对玻璃泡加热,温度约为60℃,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泡内弥漫着紫红色的碘蒸气,停止加热,冷却后玻璃泡内又出现碘颗粒。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时,碘颗粒熔化 B、冷却时,碘蒸气凝固 C、加热时,碘颗粒升华 D、冷却时,碘蒸气液化
  • 6. 夏天,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了,这一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液化 C、汽化 D、升华

二、多选题

  • 7. 学校某兴趣小组做了图甲、图乙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碘的升华现象,图甲实验中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加热,图乙实验中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实验中,水浴法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B、两次实验中的碘锤中都会出现紫色碘蒸气 C、图甲实验中,不会出现碘的熔化现象 D、图乙实验不能证明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 8. 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霜的形成过程中放热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汽化现象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熔化时放热
  • 9. 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 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出现在窗玻璃的外表面 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 10. 生活处处有物理,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B、舞台上喷洒干冰后雾气缥缈,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雾气”属于升华现象 C、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小水滴 D、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发生了凝固现象
  • 11. 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示意图,关于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冷剂在冷冻室液化放热 B、冰箱内结霜是一种凝华现象 C、制冷剂在冷凝管内汽化吸热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冰棍时,下方会出现“白气”
  • 12. 金佛山,福南川,金佛山集”七顶国家级桂冠”,其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白雪皑皑 B、云山雾罩 C、雾凇沆砀 D、冰雪消融

三、填空题

  • 13. 如图所示是爆红朋友圈的“泼水成冰”,寒冬时泼出的热水吸热成水蒸气,大量的水蒸气再成小冰晶,就形成了这种美丽壮观的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 14. “冰火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把它喷在人的皮肤上,会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成9℃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后又消失不见了,这是它又了(填物态变化名称),吸收热量,使人感到凉爽。
  • 1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成语谚语中都蕴含着物理知识。如“冰雪消融”是现象,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凝华形成的。
  • 16. “制冷”牵涉很多物理知识,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

    (1)、冰:冰鉴是我国的“原始冰箱”,如图,是一件双层器皿,鉴内有一缶,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食物。冰鉴是利用冰(填物态变化名称),热量达到保鲜效果。
    (2)、干冰:可利用干冰从周围环境中吸热(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从而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
    (3)、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制冷,曾被应用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制冰。气态的二氧化碳通过降低温度和两种方式变为液态,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液态二氧化碳进入热力学循环系统后从水中吸热变为气态,使水温度降低后成冰(填物态变化名称)。

四、实验探究题

  • 17. 碘锤装置是在密封的玻璃管内装入少量固态碘。

    (1)、小丽同学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如图甲。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玻璃管。下列生活实例与此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A.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B.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2)、小勇同学认为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实验现象更明显。小丽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 , 水的沸点是100 ,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可以达到400以上。小丽认为,如果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锤,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并且
    (3)、将甲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玻璃管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为固态的碘,这个过程碘蒸汽需要热量。
  • 18. 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你认为实验方案更好些,你的理由是: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

    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

    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