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阅读(7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几个朋友结伴到山野去游玩,林间遇到岔路口,你觉得应该走右边那条路,但其他人都认为应该走左边那条路,最后你很可能跟着大家走;____。诸如此类的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心理学称之为从众。

    ……

    不论是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还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已经表明,在同样的情境和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从众。同一个人,也不是在任何情景和条件下都表现出从众。人们最终是否表现出从众,受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我们可以从群体、个体、情境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1群体因素

    ①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有密切的关系,从总的趋势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但这个规律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有关的实证研究都表明,当群体中持有一致意见或行为的人数达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增高。阿希的实验和后来杰拉德(H.B.Gerard,1968)的研究,结果虽有不同,但都反映出上述趋势。

    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形成群体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不管群体的人数多少,只要出现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反从众者”,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就会使群体的从众行为大大减少。甚至在这个“反从众者”的知识、能力、威望等个人特点的社会合意性不高的情况下也如此。这已经为大量的研究所证实。比如,在白人社会里,黑人的意见通常是受轻视的,但艾伦(V.L.Allen,1971)等人的实验发现,当一个白人被试面临多数人一致的错误意见时,在多数人中间站出一个黑人“反从众者”,被试白人的从众行为同样会减少。

    ③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以及成员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它取决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水平越高,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就越强,观念和行为的一致性就越高,个体会为了群体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从而表现出很高的从众倾向。多伊奇(M.Deutsch,1955)曾仿照阿希做过一项实验,但把情境变成了小组竞赛方式,让五个实验小组在线段对比实验中相互竞赛,出错最少的小组将得到奖励。由于增加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联程度,这些临时性群体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结果表明,与非竞赛情境相比,在竞赛情境中,实验小组成员之间更倾向于有意识地、自觉地达成一致意见。

    2个体因素

    ①人格特征。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人格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人,判断能力较差,思维不灵活,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社会赞誉需要强烈的人,由于特别重视别人的好评价,从众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性格懦弱、易受暗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②性别。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一般意义上,男女性之间在从众率方面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结合任务难度来考察时,才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考勒(J.F.Coleman,1958)的研究指出,要解决的问题越困难,或越缺乏客观标准,人们的从众率也越高。其中,问题难度与男性从众率的相关数为 0.58,而与女性的从众率相关数则高达 0.89,也就是说,在相同难度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

    ③……

    3情境因素

    ①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明确的、容易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群体所讨论的问题很复杂,又缺乏明确的标准来加以判断时,个人就倾向于从众。因为这时个人特别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得正确的信息,以决定自己应该怎样做,所以很容易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

    ②从众行为的公开性,人们在公开情境和私下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众程度存在差异。多伊奇观察了被试在当众和私下两种情境下的从众行为,结果是前者为30%,后者为25%。可见,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而在匿名情境中,由于降低了群体压力,减弱了被试的孤立感,则从众行为会减少。

    (摘编自《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群体的规模越大、一致性越强,凝聚力水平越高,群体中的个体从众的概率就越高。 B、只要群体中出现“反从众者”,无论其自身条件如何,都会大幅降低群体的从众行为。 C、从人格特征角度看,智力高、自信心强、社会赞誉需要强烈的人不易产生从众行为。 D、与男性相比,群体所讨论的问题越复杂、越缺乏明确标准,女性的从众率就会越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列举阿希实验、杰拉德研究等实例,是为了说明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的关系具有一定规律。 B、文中将多伊奇竞赛情境与非竞赛情境的实验结果对比,突出群体凝聚力程度对从众倾向的影响。 C、本文结构清晰有条理,语言表达理性客观,同时广泛联系生活现象,整体呈现出鲜明的散文风格。 D、文中多用“不论……还是……都”“不管……只要……就”等关联词,增强了说理论证的逻辑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再补写一个现象。
    (4)、“个体因素”第(3)部分可能是什么?请再写出一个角度,并简要阐述观点。
    (5)、生活中“从众”现象普遍存在,请联系实际,结合本文的阐述,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如何减少“从众”行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吐火罗文

    季羡林

    我在上面曾讲到偶然性,我也经常想到偶然性。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

    我学习吐火罗文,就与偶然性有关。

    说句老实话,我到哥廷根以前,没有听说过什么吐火罗文。到了哥廷根以后,读通了吐火罗文的大师西克就在眼前,我也还没有想到学习吐火罗文。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我要学三个系,已经选了那么多课程,学了那么多语言,已经是超负荷了。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有时候我觉得过了头),我学外语的才能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是决非语言天才。我不敢在超负荷上再超负荷。而且我还想到,我是中国人,到了外国,我就代表中国。我学习砸了锅,丢个人的脸是小事,丢国家的脸却是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我随时警告自己:自己的摊子已经铺得够大了,决不能再扩大了。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瓦尔德施密特被征从军,西克出来代理他。老人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统统传给我。他早已越过古稀之年。难道他不知道教书的辛苦吗?难道他不知道在家里颐养天年会更舒服吗?但又为什么这样自找苦吃呢?我猜想,除了个人感情因素之外,他是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想把自己的绝学传授给我这个异域的青年,让印度学和吐火罗学在中国生根开花。

    ……

    总之,西克教授提出了要教我吐火罗文,丝毫没有征询意见的意味,他也不留给我任何考虑的余地。他提出了意见,立刻安排时间,马上就要上课。我真是深深地被感动了,除了感激之外,还能有什么话说呢?我下定决心,扩大自己的摊子,“舍命陪君子”了。

    能够到哥廷根来跟这一位世界权威学习吐火罗文,是世界上许多学者的共同愿望。多少人因为得不到这样的机会而自怨自艾。我现在是近水楼台,是为许多人所艳羡的。这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我要是不学,实在是难以理解的。正在西克给我开课的时候,比利时的一位治赫梯文的专家沃尔特·古勿勒(Walter Couvreur)来到哥廷根,想从西克教授治吐火罗文。时机正好,于是一个吐火罗文特别班就开办起来了。……①以他那耄耋之年,每周有几次从城东的家中穿过全城 , 走到高斯—韦伯楼来上课,精神矍铄,腰板挺直,不拿手杖,不戴眼镜,他本身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吐火罗文残卷只有中国新疆才有。原来世界上没有人懂这种语言,是西克和西克灵在比较语言学家舒尔策(Schulze)帮助下,读通了的。他们三人合著的吐火罗语语法,蜚声全球士林,是这门新学问的经典著作。……读贝叶残卷,补足所缺的单词儿或者音节,一整套做法,我就是在吐火罗文课堂上学到的。我学习的兴趣日益浓烈,每周两次上课,我不但不以为苦,有时候甚至有望穿秋水之感了。

    不知道为什么原因,我回忆当时的情景,总是同积雪载途的漫长的冬天联系起来。有一天,下课以后,黄昏已经提前降临到人间,因为天阴,又由于灯火管制,大街上已经完全陷入一团黑暗中。我扶着老人走下楼梯,走出大门。②十里长街积雪已深,阒无一人。周围静得令人发怵,脚下响起了我们踏雪的声音,眼中闪耀着积雪的银光。好像宇宙间就只剩下我们师徒二人。我怕老师摔倒,紧紧地扶住了他,就这样一直把他送到家。我生平可以回忆值得回忆的事情,多如牛毛。但是这一件小事却牢牢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每一回忆就感到一阵凄清中的温暖,成为我回忆的“保留节目”。然而至今已时移境迁,当时认为是细微小事,今生今世却决无可能重演了。

    ……

    有一次,我发下宏愿大誓,要给老人增加点营养,给老人一点欢悦。要想做到这一点,只有从自己的少得可怜的食品分配中硬挤。我大概有一两个月没有吃奶油,③忘记了是从哪里弄到的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 , 以及一斤白糖,到一个最有名的糕点店里,请他们烤一个蛋糕。这无疑是一件极其贵重的礼物,我像捧着一个宝盒一样把蛋糕捧到老教授家里。这显然有点出他意料,他的双手有点颤抖,叫来了老伴,共同接了过去,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这当然会在我腹中饥饿之火上又加上了一把火。然而我心里是愉快的,成为我一生最愉快的回忆之一。

    等到美国兵攻入哥廷根以后,炮声一停,我就到西克先生家去看他。他的住房附近落了一颗炮弹,是美军从城西向城东放的。他的夫人告诉我,炮弹爆炸时,他正伏案读有关吐火罗文的书籍,窗子上的玻璃全被炸碎,玻璃片落满了一桌子,他奇迹般地竟然没有受任何一点伤。我听了以后,真不禁后怕起来了。然而对这一位把研读吐火罗文置于性命之上的老人,我的崇敬之情在内心里像大海波涛一样汹涌澎湃起来。西克先生的个人成就,德国学者的辉煌成就,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多少东西呢?同其他一些有关西克先生的小事一样,这一件也使我毕生难忘。

    ④我拉拉杂杂地回忆了一些我学习吐火罗文的情况。我把这归之于偶然性。这是对的,但还有点不够全面。偶然性往往与必然性相结合。在这里有没有必然性呢?不管怎样,我总是学了这一种语言,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到中国。尽管我始终没有把吐火罗文当做主业,它只是我的副业,中间还由于种种原因我几乎有三十年没有搞,只是由于另外一个偶然性我才又重理旧业;但是,这一种语言的研究在中国毕竟算生了根,开花结果是必然的结果。一想到这一点,我对我这一位像祖父般的老师的怀念之情和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现在西克教授早已离开人世,我自己也年届耄耋,能工作的日子有限了。但是,一想我的老师西克先生,我的干劲就无限腾涌。中国的吐火罗学,再扩大一点说,中国的印度学,现在可以说是已经奠了基。我们有一批朝气蓬勃的中青年梵文学者,是金克木先生和我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当然也可以说是西克教授和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他们将肩负起繁荣这一门学问的重任,我深信不疑。一想到这一点,我虽老迈昏庸,又不禁有一股清新的朝气涌上心头。

    (节选自《季羡林散文新编·留德十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中“耄耋之年”与结尾段写自己“年届耄耋”相互照应,显现出两者的共同点,虽老迈昏庸,又有清新的朝气。 B、句②的环境描写,凸显环境的静谧,为作者在雪夜扶老师步行回家提供了合适的氛围,体现他对西克先生的关心。 C、句③“贵似金蛋”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出当时物质匮乏,凸显了“我”对食物的珍视,因印象深刻而写入了文章。 D、句④“拉拉杂杂”指文章缺乏清晰逻辑和连贯性,与《儒林外史》“那垛看墙就拉拉杂杂卸下半堵”意思相同。
    (2)、关于文中西克先生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炮弹炸碎窗户,专注于吐火罗文研究的西克先生竟然安然无恙,这次事件让作者毕生难忘,认为这简直是“奇迹”。 B、只有两个学生的吐火罗文特别班开办后,西克先生步行穿过城市来授课,表明他对吐火罗文的教授和传承十分重视。 C、西克先生在接过我送的蛋糕时,双手有点颤抖,叫来老伴,共同接了过去,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感到十分震惊。 D、与人合著吐火罗语语法的西克先生,带领留学时的“我”读贝叶残卷,补足所缺的单词或音节,陪伴“我”的学习过程。
    (3)、季羡林说:“偶然性往往与必然性相结合。”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请简要概括这篇散文中“我”的形象,并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挟数用术,以制一时之利害,不如陈平;揣摩天下之势,举指摇目以劫制项羽,不如张良。此二人,则天下不归汉,而高帝乃木强之人而止耳。天下已定,后世子孙之计,陈平、张良智之所不及,则高帝常先为之规画处置,以中后世之所为,晓然如目见其事而为之者。盖高帝之智,明于大而暗于小,至于此而后见也。

    (节选自苏洵《高祖论》)

    材料三:

    高祖之任人也,可以任则任,可以止则止。至于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故萧何刀笔之吏也,委之关中,无复西顾之忧。陈平亡命之虏也,出捐四万余金,不问出入。韩信轻猾之徒也,与之百万之众而不疑。是三子者,岂素著忠名哉?盖高祖推己之心而置于其心,则它人不能离间,而事以济矣。

    (节选自王安石《委任》)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连百万A之军B战C必胜D攻必E取F吾不G如韩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任用,重用,与《劝学》“用心一也”的“用”意义、用法均不相同。 B、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义相同。 C、然,表转折,与《齐桓晋文之事》“然,诚有百姓者”的“然”意义不同。 D、至于,表示另提一事,与《登泰山记》“至于泰安”的“至于”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认为项羽之所以被自己打败,是因为他不能重用好唯一的谋士范增。 B、苏洵对刘邦的评价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的,体现出他朴素的辩证思维。 C、王安石的论述多用整句、短句,增强了论述气势,观点表达得斩钉截铁。 D、苏洵、王安石对刘邦不同的评价,体现出了古代史评的独立性和主观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②故萧何刀笔之吏也,委之关中,无复西顾之忧。

    (5)、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评价汉高祖的“智”与“过”,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注】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以“岂曰无衣”开篇,通过问答形式,展现了士卒间患难与共、同仇敌忾的战斗豪情。 B、《关山月》中“明月”“天山”“玉门关”等意象,勾勒出辽阔苍茫边塞风光,为抒情作铺垫。 C、两首诗均提及武器装备,“修我戈矛”“汉下白登道”都体现出对朝廷军事行动的强烈信心。 D、《关山月》“不见有人还”以冷峻的笔触揭示战争的残酷,与《无衣》激昂慷慨的基调不同。
    (2)、《无衣》《关山月》同是与战争相关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文课上,苏同学朗诵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起荀子在《劝学》中也用“”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2)、在《将进酒》中,李白以“ ”抒写对自我价值的坚信与金钱得失的豁达。
    (3)、《春江花月夜》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诗句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年岁增长,身边愿意每天发布新内容,记录并展现自己生活的朋友似乎越来越少。每每与朋友们谈及此事,很多人会觉得: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循环时空里,有那么多值得定格的瞬间吗?

    ①每当看完一场电影、②阅过一页诗篇,③还是路过一地风景,④遇见一部故事,都将它们记录下来;日子久了,你就会发现,那匆匆流逝的时间在你自己的生命场城内,竟有了可以不停回望的参照物。

    《东坡志林》其实就是苏轼所写的一部日记。今天我们能从《东坡志林》中那些信笔写就的文字里,____。收藏于日记集里的《记承天寺夜游》最为“出圈”,当下的我们依旧会感佩苏轼与怀民之间的默契与友情。

    无怪乎袁中道会作出这样的评价:“今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透过“小文小说”,你会发现,苏轼喜好笔墨,他在闲暇之时、酒后茶余、读书有感、欢会送别、睡前梦后,常于纸上留一些简单题写的文字,甚至有时只是随手抄写一点古书片段或前人诗句,稍有感慨,略添数字而已。正是如此,即便是(         ),今天的我们在这一点上,其实与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伟大人物并无二致,都在用心生活、用力书写,描绘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轮廓。

    (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察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其诚笃坚毅的精神、博大包容的思想 B、看到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体察其诚笃坚毅的精神、博大包容的思想 C、体察苏轼诚笃坚毅的精神、博大包容的思想,看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D、看到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博大包容的思想,体察其诚笃坚毅的精神
    (3)、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名之辈 B、庸庸碌碌 C、宵小之辈 D、当牛做马
    (4)、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记录了自己的一场梦,请选取词中描写梦境的句子,并解读其中的情感。
    (5)、时评文章常常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引出话题。请结合材料第一段,说一说作者引出话题的方式有何妙处。

三、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论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礼记》)

    对以上材料中的“止”,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