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大成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 B、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体现为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并且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C、孔子不只单纯地传述,也会“作”出新东西,《十三经注疏》就是受其影响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D、因为在《中庸》中对“孝”的解释和“述”相关,所以“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都印证了“述”表达了“孝”的德行这一观点。 B、亚里士多德认为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的对象应是真理而不是上帝。 C、孔子之后,儒家教育遵从“述而不作”的信条,熟记经典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D、只要转变传统教育中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的教学方式,学生就能具备创新精神。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孝”的表现的一项是(      )
    A、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简要阐述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做法,对后世有哪些影响?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说明。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乐在追逐

    【美】海明威

    此后的一小时二十分钟里,我们都没有再见到他。水势非常凶猛,距离这条鱼当初深潜入海的地方大约六英里。我累了,但手脚都还很有劲。我稳稳地用鱼绳绕住他,这得小心翼翼,不能拉得太狠或拽得太猛。终于能控制他了。

    “他要上来了,”卡洛斯说,“有时候这些大家伙会这么做的。你可以在他们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用鱼叉叉住他们。”

    “他为什么要这时候上来?”我问。

    “他觉得困惑,”卡洛斯说,“你在引导他的方向。他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那就让他永远都搞不明白。”我说。

    我们看到他时,才知道他到底有多大。不能说这一幕很吓人,但的确令人惊叹。我们看到他在水中缓慢而安静地游着,近乎不动,两条巨大的胸鳍像两把长长的紫色镰刀。然后,他看见船那一刻,鱼绳开始从轮盘上疾速飞出,我们就像被拽在一辆汽车后面似的。他跃出水面,开始朝西北方冲去,每一次跳跃都掀起一片水浪。

    我只好又回到船头,我们一直紧追不舍,直到他又深深潜入水里。

    “想喝点什么吗,船长?”乔西先生说。

    “不用,”我说,“让卡洛斯往轮盘上倒点油,别洒了。再往我身上倒点海水。”

    “我就不能帮你做点什么吗,船长?”

    ①“跟我换双手,还有背,”我说,“他还跟最开始一样生猛。”

    再看到他时已经是一个半小时以后了。他又开始跳跃,疾驰。

    鱼竿弯得像一张拉满的弓。我抬了抬竿,鱼竿却没有理所应当地变直。

    一小时后,这条鱼不疾不徐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开始慢慢地兜起大圈子来。

    “他累了,”卡洛斯说,“现在他浮现在我们面前会是很平常的事了。之前跳得太狠,鱼膘里胀满了空气,他没法潜入深水了。”

    “鱼竿完蛋了,”我说,“现在已经根本直不起来了。”

    真是这样。鱼竿尖梢已经触到水面,不管你抬手起竿,还是转动卷盘收绳,鱼竿都没有反应。这不再是鱼竿了。它就像一条鱼绳的投影。每次起竿你还是有可能收回几英寸鱼绳的。但也就这样了。

    这条鱼慢慢地绕着圈子,绕到外半圆时,会扯动轮盘上的鱼绳,而绕进内半圆时,你就可以把鱼绳又收回来。但因鱼竿失去了弹性,你没法再大量消耗他的体力,已经彻底失去了对他的掌控。

    “这可不妙啊,船长。”我对乔西先生说。我们两个人互称船长。“如果他现在决心一沉到底,死在下面,咱们就再也没法把他弄上来了。”

    “卡洛斯说这鱼会上来的。他说这条鱼在跳跃时吸进了很多空气,不可能沉下去死掉的。他说这些大家伙跳多了到最后都会这样。我数着他跳了三十六次。可能还漏算了几次。”

    “多长时间了?”我问乔西先生。

    “你跟他耗了三小时五十分钟了。”

    “我想你说过他不会沉下去死掉的。”我对卡洛斯说。

    “海明威,他肯定会上来的。我知道的,他肯定会上来。”

    “你跟他去说。”我说。

    “给他倒杯水,卡洛斯,”乔西先生说,“别说话了,船长。”

    冰水让人感觉很爽,我把水啐在手腕上,叫卡洛斯把杯子里剩下的水浇在我后脖颈上。背带磨破了我的双肩,汗水又往伤处腌上了盐,流出的血液感觉不出任何温度,因为太阳晒得哪里都火辣辣的,这是七月天中午的太阳。

    就在这时,鱼不再往外扯线了。他稳稳当当地待了一会儿,纹丝不动,仿佛我钓住的是一个混土码头。然后他又慢慢动了起来。我把鱼绳收了回来,只能用手腕操作轮盘,因为鱼竿已经完全失去弹性,蔫蔫的 , 像一棵哭泣的柳树。

    鱼在水下大概一寻深的位置时,③我们可以看到他了——仿佛一只长长的紫纹独木舟,撑着一对巨大的翅膀。这时他开始缓慢地绕圈。我用最大的力量去拉他,试着把圈子缩小。我尽力拽住鱼绳,同时还要保证绳子别断,可鱼竿却完蛋了。鱼竿并不是猛然或者突然断的。它就是断了。

    “从大号轮盘上剪三十寻鱼绳来,”我对卡洛斯说,“我先稳住他绕圈。等他游到近处时,我们的绳长足够了,就把它牢牢地接到粗绳上,然后我再把竿换了。”

    既然鱼竿已经断了,我们也就不再指望快点抓到这条鱼破个世界纪录或者任何记录了。但他已经筋疲力尽,我们用这套重型装备应该能抓住他。唯一的问题是,对于十五股线的鱼绳来说,这大竿太硬了。

    卡洛斯正把三十六股线的白绳从大号的轮盘上取下来。我拼尽全力,用已经失效的鱼竿去控制那条鱼,看着卡洛斯剪断白绳,从导孔里抽出来好长一段。

    “好了,船长,”我对乔西先生说,“现在你拿着这条鱼绳,等他绕着圈游到近处,多收点绳,这样卡洛斯能快点把两条绳接上。轻点收绳,别着急。”

    鱼兜着圈慢慢接近了,乔西先生一点一点地把绳收进来递给卡洛斯,再由卡洛斯系在白绳上。

    “他系好绳子了。”乔西先生说。这时鱼游到了圆圈靠近我们的这头,乔西先生手上那十五股线的绿绳还剩一码左右,他的手指正攥着这条活绳。我松开手,把手里的小竿放下,接过卡洛斯递来的大竿。

    “你弄好了就把绳子剪断。”我对卡洛斯说。又对乔西先生说:“把剩下的绳子轻轻放出去,别紧张,船长。在找到感觉以前,我拉绳子会很轻很轻的。”

    卡洛斯剪鱼绳的时候,我正盯着绿绳和那条大鱼。然后传来一声惨叫,我从没听到哪个正常人会发出这样的声音。④像是把所有绝望提炼成了一声叫喊。接着我就看到那根绿绳从乔西先生的指缝之间慢慢溜走,看着它继续下沉,下沉,消失不见。卡洛斯剪错绳了。鱼消失了。

    (选自《世界文学》2024年第4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通过“拉满的弓”“鱼绳的投影”“蔫蔫的”等鱼竿变化的细节描写,展现捕鱼场景。 B、文中用“他”指代大鱼,表明作者把大鱼看作值得尊重的对手,而不是简单视为捕猎对象。 C、文章多次出现精确的时间,是为了展现“我们”和大鱼拉锯时的艰难程度,增强了真实性。 D、“我们”耗费大量精力,却因为小小失误而失败,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对文章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含而不露,写出了“我”在长时间拉拽大鱼时的劳累与疲乏。 B、第②句反复说“他肯定会上来”,表达了卡洛斯对情况掌握的信心, C、第③句中的破折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突出了这条鱼形体庞大。 D、第④句比喻形象生动,写出卡洛斯因剪错绳导致鱼消失的强烈挫败。
    (3)、本文以第一人称为主,而划波浪线的两段运用了第二人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
    (4)、本文是海明威生前没有发表的作品,有人认为这与《老人与海》非常相似。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 3. 课内字词(本题共5小题,10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壹是以修身为本 B、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C、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苟能充 , 足以保四海           当其无,有车 B、见不贤内自省也                 国治后天下平 C、所以内交孺子之父母也         千里之行,始足下 D、为己任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闻道,夕死可矣   
    ②见思齐焉    
    ③远之君    
    ④大学之道,在明德
    ⑤知所先后,则道矣  
    ⑥欲治其国者,先其家  
    ⑦自者不彰   
    ⑧不难得之货
    A、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下列加点字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C、跨者不行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5)、下列各项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由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庄子以自创逍遥神人之说,以明无用之大用,盖亦有自寓己意,言世无所知也。惠子乃庄子生平相契之友,故托嘲调以见己意。盖亦言,其虽有圣人,必须举世有见知者,而后乃得见用于当世也。言虽戏剧,而心良苦矣。此等文,要得其趣,则不可以正解,别是一种风味,所谓诗有别趣也。后诸篇中,似此寓意者多,学者不可不知也。前虽说不善用其大,尚未说无用之用,故下文以大树发之。

    此篇托惠子以嘲庄子之无用,庄子因嘲惠子以小知求名求利之为害。似狸狌之不免死于罔罟。若至人无求世。固虽无用。足以道自乐。得以终其天年。岂不为全生养道之大用。是则无用。又何困苦哉。此虽巵言,足见庄子心事自得之如此,岂世之小知之人能知耶。

     (节选自明·憨山《庄子内篇注》)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不树之A于无何B有之乡C广莫之D野E彷徨乎F回无为其侧G逍遥乎回寝卧其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贻,与《邶风·静女》“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中“贻”的意思相同。 B、鬻,意思是卖,与汉语成语“卖官鬻爵”中“鬻”的意思相同。 C、学者,与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的意思不同。 D、于,与苏轼《赤壁赋》“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于”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之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认为可以将其制成大樽漂浮江湖。 C、材料二认为《庄子》中像《逍遥游》一样借助寓言,委婉表达而使说理别有一番趣味和效果的篇目还有许多。 D、材料一惠子嘲笑庄子不能够区分物有大用小用,庄子也使用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反驳了惠子的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

    ②足见庄子心事自得之如此,岂世之小知之人能知耶。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注:①“跣足”:xiǎn,赤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风搅长空”,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渲染雪寒。 B、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视听结合,从侧面烘托雪之大、雪之厚。 C、颈联写大雪覆盖大地、苍茫一色的景象,明丽、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惊喜万分。 D、全诗无一个“雪”字,但却几乎句句都不离雪,描写形象生动,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2)、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2)、《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3)、李冬在同学面前总是自我夸耀,很多同学都看不惯他这种行为,班长借用《<老子>四章》中的“”对他进行委婉的批评。
    (4)、《将进酒》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5)、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一句道出了词人对与亡妻阴阳两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词人进入梦境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____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  )。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____,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打动人的情感的。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它实际上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____,渐渐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了改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音乐来____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举足轻重            移风易俗          熏陶            考察 B、举重若轻            移风易俗          熏染            考查 C、举重若轻            改弦易辙          熏染            考察 D、举足轻重            改弦易辙          熏陶            考查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后学礼立身,再成就人的品性,最后完成于音乐 B、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 C、然后应该成就人的品性,接着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 D、然后再学礼立身,完成音乐的学习,人的品性也就形成了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B、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改良风俗的盛衰。 C、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D、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改良风俗的盛衰。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处世,有人倾向于“我愿意”,有人思考的是“我能够”,有人注重的是“我应当”。

    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