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广信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阅读(7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侵略者,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个伟大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从精神层面而言,中华民族经过抗战血与火的洗礼,犹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民族共同体认识深入人心,爱国主义空前高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华民族经由抗战而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不仅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也一直激励着后人勇毅前行。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物质基础薄弱。以钢为例,20世纪30年代,中国钢的年产量大约只有日本的百分之一,军队装备远不及日本军队。物质基础薄弱,也导致国人精神世界受到侵蚀,“一盘散沙”似乎成了当时中国人的代名词。
但是,中国有着数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历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致中国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强烈地激发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并焕发出无敌的力量。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被全面激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并且以精神力的强健与发扬,在相当程度上弥补着物质力的短缺与不足。
中国共产党人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杰出代表。抗战时期牺牲的共产党人千千万万,他们无不体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赵一曼,这位貌似柔弱的女子,有着“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的抗日情怀。她在被日军关押期间,成功地以爱国心民族情打动看守和护士,于是他们帮她逃出了关押地,虽最终未能成功,但使日本人也不得不感叹共产党人的意志感染力和普通中国人内在的爱国情怀。借用毛泽东形容抗美援朝之语,抗战时期的中国,是“钢少气多”,但就是这样的“气”,也就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国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抵抗,不仅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且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伟大抗战精神包含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近代以来,列强压迫激发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感。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让中华民族精神“像一道现代的新万里长城似的矗立了起来”。个个争先,义无反顾,团结在抗战的旗帜下,“恨不抗日死”,这是令侵略者胆寒的精神力量。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民族气节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在抵抗侵略、生死存亡的刹那间,唯有爱国的情感,可以驱动个人舍生取义。戴安澜将军率队远征缅甸,多次重创日军,后身负重伤,他在遗书中表示: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冀中抗日英雄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被日军逮捕逼其劝降,她绝食殉国。马本斋得知后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强敌,中国人不畏强暴。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他写下誓词:“余一枪一弹,决与倭寇周旋到底。”左权将军身负重任,舍弃个人生活换得千千万万中国人独立自由的生活,最后在太行山壮烈牺牲。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战争是物质的较量,也是精神的对抗。面对困难,坚定抵抗者则永不退缩、心怀必胜信念。毛泽东总结道:“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杨靖宇将军在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时说:“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共产党人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塑造者和实践者。敢于斗争,就是迎难而上;善于斗争,就是知己知彼。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精辟地阐释了两者关系,其中的关键在发动全面抗战、全民抗战。而只有中国共产党能以自身的政治引领、思想意志、精神作风、实干苦干,团结动员民众,实现全民族抗战,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材料二:
历史可以观照现实,现实也可以反映历史。形成于抗战中的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反映,也是代代不息的中国人爱国情怀的写照;不仅具有历史的特性,更具有时代的价值。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里程碑。抗战时期,以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为核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昂扬的民族精神得到极大升华和锤炼,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变化,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基础。毛泽东这样总结抗战时期中国的变化:“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聚力强国复兴伟业的精神源泉。人要有精神,民族和国家更是如此。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需要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团结一心,砥砺前行,攻坚克难,以抗战先辈为榜样楷模,筑起我们的精神长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汪朝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聚力强国复兴伟业》,载《光明日报》2025年9月13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共同表明,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其内因在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未中断的文明历史,外因则在于近代日本侵略带来的亡国灭种危机。 B、材料一引用“钢少气多”的说法,是为了论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突破物质基础的制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战争的最终走向。 C、材料一列举戴安澜、马本斋母亲等人的事迹,旨在说明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它统领并涵盖了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 D、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指出其不仅是历史的里程碑,更是我们今天应对百年变局、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唯物史观作为立论基础,先分析物质基础的薄弱,再论述精神力量的强大,体现了辩证的逻辑思维。 B、文章引用鲁迅、毛泽东等人的言论,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也使文章语言更富文采和感染力。 C、文章在论述“民族气节”时,通过马本斋母子誓言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爱国情感可以驱动个人舍生取义。 D、文章先将共产党人定位为抗战精神的杰出代表,然后解释抗战精神的内涵,最后指出共产党人恰是这种精神内涵的塑造者和实践者,体现了论证的层层深入。(3)、材料一隐含了对“物质弱国必然战败”这一观点的反驳。请根据文本,补全作者的核心论证链条。作者首先承认近代中国物质基础薄弱的事实。但他指出,这种劣势可以被①所弥补。因为中国的②蕴藏着强大的潜能,侵略危机则充当了③ , 最终使精神力量战胜了物质上的悬殊。
(4)、材料一认为,伟大抗战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物质力的短缺。《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同样展现了革命者强大的精神力量。请结合其中一篇课文,谈谈你对“精神力量”的理解。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①
【美】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②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③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④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原载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
注:①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有“死亡工厂”之称。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文本二:
“二战”期间,日军在沈阳建立了一个“战俘营”,从1942年到1945年,这里曾先后关押过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士兵2000多人。据统计,“二战”期间,盟军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死亡率为1.2%,而“战俘”在奉天“战俘营”的死亡率竟高达16%。因此,有学者称这里为“东方的奥斯维辛”。新中国成立后,这座日本在中国建立的最大的英美“战俘集中营”,被改建成中捷友谊厂职工宿舍大院。如今,“战俘营”的大部分围墙和建筑都被拆除,只留下南墙和两段东墙以及几座建筑零星散布在宿舍大院中。当年“战俘营”里的水塔,始终无声伫立,它满身斑驳,曾在“战俘营”最高处见证着那场苦难……
(摘自《日本在中国的集中营——东方奥斯维辛》,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线①处,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是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符。 B、横线②处,作者非写不可是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这种不安包含对人性罪恶的不安、对无处救赎的不安以及对遗忘历史的不安。 C、文本一中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通过描写其他参观者的行动、神态、心理和反语来感染读者。 D、横线③④处,作者通过对形成强烈反差的细节进行描写,表达了对法西斯无声的控诉。(2)、下列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于常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6段首先点题,其次说明写作缘由,属于本篇新闻的导语。 B、新闻的“零度写作”原则要求执笔者将感情降至零点,冷静客观地描述客观事实,由此可见文本一实际上有违新闻写作“客观真实”的要求。 C、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新闻作品的写作中,需要注意规避使用文学的某些手法,以免影响报道效果。文本二很好地体现出“新闻性”这一特点。 D、两则新闻虽都以环境描写作结,但文本一侧重淡忘苦难,拥抱未来;文本二侧重铭记苦难,警示当下。(3)、如何理解文本一结尾波浪线处“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这句话?(4)、文本一被普利策新闻委员会视为“美国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你认为本文为何能从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也。其先世为宋名臣,至冕时家道中落。冕幼颖异,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每窃入学舍,听诸生诵《孝经》《论语》;听已,辄能默记。暮归,辄忘其牛。或牵牛来责其践禾,父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曰:“儿之痴于学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家依僧寺以居。夜则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虽幼,恬若不见。寺僧异之,授以《春秋》,遂通大义。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性,当世大儒也,见冕笃志好学,益器重之。冕自是益自刻苦,博览群籍,尤邃经史。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或劝冕稍从时好,冕曰:“吾非不能与时俯仰,顾性所安耳。”
(节选自《王冕故事》,有删改)
材料二: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始之不慎,终必怠矣。夫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今之学者或终日读书而耻于下问是犹闭门而欲知天下事也岂可得乎?
古之君子,其问也非苟焉而已。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也。审问而明辨之,慎思而笃行之,然后为善学。若夫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吾观令之学者,能好问者盖寡矣。或矜己之长,耻问于人;或畏人之讥,不敢发问;或浅尝辄止,不复深究。此皆学之大患也。故曰:学贵有疑,疑贵有问,问贵有恒。三者备,然后可以言学矣。
(节选自《养晦堂文诗集》,有删改)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最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之学者【A】或终日【B】读书【C】而耻【D】于下问【E】是犹闭门【F】而欲知【G】天下事也【H】岂可得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窃入学舍:句中“窃”意为“偷偷地”。与《兼爱》中“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的“窃”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B、门人事冕如事性:句中“事”为动词,意为“侍奉”。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不足以事父母”的“事”意义和用法相同。 C、相辅而行者也:句中“而”为表修饰的连词用法。与《五石之瓠》中“吾为其无用而掊之”的“而”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D、或矜己之长:句中“矜”意为“夸耀”“炫耀”“吹捧”。与《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矜者不长”的“矜”意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小寺僧因王冕“恬若不见”的专注而授以《春秋》,印证了材料二“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的观点,说明向贤者请教的重要性。 B、材料一中王冕“被古冠服随车后”的行为,体现了他不随流俗的个性,与材料二中批评的“凌忽长者,轻慢同列”的学者形象截然相反。 C、材料二强调“学必好问”,认为提问是解决疑惑、增长见识的关键,这与材料一中王冕“窃听诵书”“执策映灯”的自学行为是相辅相成的。 D、材料二批判“浅尝辄止”的学风,认为这是当下读书的大患,而材料一中王冕“博览群籍”“尤邃经史”的治学态度恰是对此的正面印证。(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夜则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②审问而明辨之,慎思而笃行之,然后为善学。
(5)、材料一中,哪些事例表现了王冕“笃志好学”的特点?请分条概括。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芣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2)、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 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2)、庄子在《五石之瓠》中体现的“无用之用”的思想,与《老子》第十一章中“ , ”所表达的“无”的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3)、《大学之道》文中强调从天子到平民,都应以修身为根本的句子是:“ , 。”(4)、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5)、《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已超过一百七十多年,文学思潮尽管不断变化,但这部作品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爱戴。这一切都说明,《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
跟《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艰难时世》等作品相同,狄更斯在《大卫 ·科波菲尔》中依然关注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着力表现他们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这部作品带有自传色彩,很多内容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狄更斯曾在《大卫·科波菲尔》的原序中说:本书脱稿之初,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此,若想以看似必需的平静来谈论这部作品,我觉得并非易事。关于这个故事。凡是我所能说的任何有关的话。我都尽我所能在书中说了。从来没有人在读这本书时,比我写它时,更相信它的真实性了。人们不难相信。
对于我想象中产生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 不过,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 ·科波菲尔》。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3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可改变原意。(2)、下列句子中的“跟”和原文中加点的“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焦裕禄认识到,这涝、沙、碱“三害”跟瘟神一样,要制伏很难。 B、帝国主义跟国内反对派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还在作最后挣扎。 C、对抗疫情,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因此,要跟科学要答案。 D、跟着乌尔苏拉来到马孔多的人四处宣扬它土地肥美、位置优越。(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我心中最爱的作品是《大卫 · 科波菲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航空强国是想用就有、可选更优。”《逐梦蓝天》剧中人一语道破了航空工业必须发展强大的内在原因。从开国大典时飞机“飞两遍”,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34种型号166架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制的受阅飞机如鹰击长空般掠过,中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仿制、研制、创制的艰难过程,基于现实的创作,让观众震撼不已。从追梦到逐梦,从幻想式的飞天到各种型号的技术攻关,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因为一代代航空人的奋斗拼搏成为现实。“国之重器,以命铸之” , 这是关于中国航空人的壮志凌云。自始至终,一股不甘受辱不服输的劲头贯穿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我们看到的是长空利剑 , 我们看不到的是埋头案前和车间的艰辛苦干。航空先辈为了国家强盛挺身而出,为了民族复兴孜孜以求,以牺牲奉献铸造信仰,以奋斗拼搏实现梦想腾飞。舍我其谁的背后,是几代天之骄子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自强不息、航空强国的坚定信念。
(1)、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长征胜利万岁》) B、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别了,“不列颠尼亚”》) C、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D、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三、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热爱生命》
材料二:若事与愿违,坚持是否仍有意义?
材料三: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 烛 》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