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投向自然、历史、人文,当然也包括建筑。他们登高望远,往往“游目骋怀、胸罗万物”,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士人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与建筑相关的文学名篇,有的甚至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建筑营造。他们建立了文学与建筑的耦合性,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

    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书法造诣固然无与伦比,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体现出的造园思想丝毫不亚于书法。“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于是,曲水流觞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营造范式,流传至今并传播出海。

    相比于其他建筑,“士”介入程度最深,取得成就最大的传统建筑是园林建筑,就连“园林”一词,也源自诗作。早在西晋张翰的《杂诗》中,就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一说,从此以后,囿、苑、圃等建筑称谓逐渐被“园林”一词替代,并传播到海外,成为中国式山水建筑的通用叫法。英国园艺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曾著书《中国:世界园林之母》,记录了他在中国考察的见闻,其中“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观点得到世界园艺界的广泛认同。

    园林建筑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从一开始,就自带诗情画意等文学基因。白居易建造了履道里宅园,和它相距不远的,是唐朝名相裴度的集贤里庄园,两人为同道中人,因而“履道集贤来往频”,“百余步地更相亲”。王维建造的辋川别业,可以说是唐代最出名的“民宿”,这是一个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王维还专门写了一本诗集——《辋川集》,介绍自己的别墅之景。王维同母亲在辋川别业生活了14年,且俱终葬于这绿水青山环绕的风水宝地。唐中期名臣李德裕设计的平泉山居,是他的心灵家园,他一生遗留的数百首诗中,有八十几首提到平泉山居,足见该园在他心中的位置。后来,有些文人干脆“跨界下海”,成为职业的造园师,如明代杭州的陆叠山、上海县的张南阳、松江的张南垣,以及著名的造园家计成、李渔等。其中上海豫园出自张南阳之手。张南垣生养四子,都能传父术,其中张然最为知名,曾被聘为清朝皇家总园林师。

    (摘编自张军利《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

    材料二:

    赵丽宏:我认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客观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心灵感受的艺术,文学体裁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而文学作品的风格,更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宋建良:简单地说,建筑是指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完成的构筑物。因为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所以我给建筑师下的定义是: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建筑理想并付诸实施的人。伟大的建筑师是为全人类实现建筑理想,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认为,建筑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文化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____?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光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在《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中就提到过,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我到过很多有山的城市,譬如重庆、桂林、杭州,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没有水的地方,不可能有城市。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宋建良:我想对于建筑师而言,“研究城市”是必做的功课。我们每到一个城市,会先打一辆的士,花一天半天的时间,让出租车司机带着我们去亲近这个城市,看最好的街,观最好的楼,走最好的小巷,住最好的酒店,在最大的广场、最有名的特色建筑与古迹转过一圈后,我们设计的方案与这个城市的建筑风格会融为一体,会达到这个城市的建筑水准,体现这个城市的气韵,展现这个城市的亮点。

    建筑设计,重要之处不是解决这个城市“有什么”,而是研究这个城市“缺什么”。我们的设计就是尊重传统,吸取经典,增添优秀。一句话,合适这个城市的建筑,才是好建筑。

    (摘编自余志成、赵丽宏、宋建良《人类的智慧之花:文学与建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中期名臣李德裕设计平泉山居,并在诗作中多次提及此园这一事例,可以作为园林建筑自带诗情画意等文学基因这一观点的例证。 B、赵丽宏在《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中用诗意的语言指出依山傍水的建筑能展现一个城市的魅力,他的话体现了文学和建筑的紧密关系。 C、两则材料均关注文学与建筑的联系,材料一侧重从历史角度阐述传统园林建筑的文学基因,材料二则着眼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 D、宋建良认为建筑设计的重要之处在于研究城市“缺什么”,这一观点与材料一中文人直接参与建筑营造的理念完全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文人造园的生动事例来阐述文学与建筑的耦合关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B、材料一将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与其造园思想进行对比,突出文学与建筑在艺术上的相通之处。 C、文学与建筑虽表现形式迥异,但均以独特方式参与构建时代的文化图谱,展现人类的智慧。 D、建筑师需深入研究城市特质,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适配城市需求的建筑。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任何建筑都不是单一和孤立的,它;任何建筑 , 它是一个城市文脉的延续;任何建筑,都应是发展城市,而不是改变城市。因此,建筑设计不是 , 设计师如果过分强调自我风格,是对一个城市的曲解,会破坏一个城市的美感和气韵。

    (4)、据上下文,横线上余志成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文学与建筑的耦合性,不仅体现在材料一所列举的文学作品中,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鹃

    文本一:

    去年,一九四七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不算是个新区,但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甚至半夜里抬了铡刀进村,找我们的村干部。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协助政府,在那里搞土改试点工作,要发动群众,要进行土改,同时要组织农民自己的看家队。

    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可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来全是个三十多岁的愣汉子,正和他的爹在砌院墙,一见我们两个穿军装的进去,他呆了呆,神色有些紧张,接着就把我们引到屋里,“乒乓”把大门关上,然后才招呼道:“来了,同志!”

    村里那种出奇的静寂,来全的关大门,这一切使我立即在心里作了一个决定,明天一定要争取文工团来一个小队,在这里演出一下,那时候叫做“轰”一下,大锣大鼓,唱唱跳跳,要把这种令人不快的寂静赶跑,要让人们敞开大门跟我们说话。

    来全把大门一关,屋里顿时黑洞洞的,看不清人面,只听见老马开门见山地在问来全庄里的情况。坐久以后,我才发现这屋里还有一点光源,这是从我背后的一个窗户里照进来的。在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这大概是来全嫂了。她全身坐在亮处,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是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

    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来全都全神贯注地听着。可忽然,我见他冲我后面直皱眉头,我回头一看,见那位宁静的妇女,不知什么时候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尽管来全对她又皱眉又瞪眼,她却只当没看见,依然倚在那里听老马说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然后才悄悄地走了开去。

    区里来人联系,说是这几天区武装就在这一带活动,要我们放心工作,于是老马就决定,先做三天培养积极分子的工作,然后召开贫雇农外加中农的齐心大会。当晚,老马睡到另一个积极分子家里去,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通铺。

    我问:“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

    她没回答,在被子里轻轻地笑了,一会儿,说:“咱没念过书,没名字。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个收黎子。”

    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念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

    第二天日近正中的时候,我到底把文工团拉了过来,并在村中一块谷场上拉开了场子。锣敲起来,鼓打起来,弦子一响,歌声飞扬,孩子们跑来,爷们娘们走出来了,人们笑起来,拍起巴掌来,村里那种死水样的寂静,被冲得干干净净。

    “收黎子,你怎么不去看戏?”我说。

    她没回答,只抬头朝我笑笑。我坐到炕沿上,一定要她说出道理,她才含笑说道:“那合适吗?”

    “有什么不合适?……”我正要给她大讲一通,她却笑眯眯地拉住我膀子问了:

    “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

    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

    “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

    我忽然觉到,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关心浮财,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

    一会儿,她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

    “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站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

    “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扬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

    睡梦中,我忽然给一个大嗓门吵醒了,“你懂个啥!”这是来全的粗喉咙。我翻身坐起,朝屋外一看,见收黎子低了头在灶上捣蒜,来全拿了一根烧火棍,在她身边挥舞着,喊着,天已大亮了。

    “一个娘们,也学得咋咋呼呼,分地,分地,这是你们说的话吗?”来全仍对她发着威。

    “有啥说不得,顶多像我娘那样。”收黎子开口了!

    当天,我把这情况告诉了老马,老马沉默了半晌,才慨叹似的说:“所以说,土地改革是挖封建势力的老根,老根动了,别的也就得动。”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而且连房门帘子也放下了。

    会议一开始,来全简单地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说完了,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儿,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

    “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不但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就连老马和我也都愣了。有个别胆小的,当时就抖抖索索地站起来想走了。随着又有几个人站了起来。眼看一个准备了四天的会议要给他喊垮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

    她这轻声细语的一句话,竟比刚才来全拍桌子大喊更让人意外,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收黎子的嘴唇虽然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

    “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咬。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收黎子说完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过了一会儿,只见他猛地往起一站,腰带一勒,哑了喉咙喊道:“老少爷们,不分没咱的活路了,今天咱们抱成一团来赌个咒,准定分他们的土地。”

    小屋里给他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

    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

    1960年12月16日零点整

    文本二:

    “我追求像那些前辈作家那样,能在一个短短的作品里,在一个简单、平易的事件、人物身上,却使人看到整个时代脉搏的跳动;一个普通人物的遭遇,却能反映出整个国家社会的命运。”

    (茹志鹃:《追求更高的境界》,《文汇报》1962年5月24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前庄后一抹平地”与“高山轮廓”的描写,以地理屏障暗示阶级对立,为土改斗争埋下伏笔。 B、庄内“肃静无声”的氛围,既反映土匪威胁下的恐怖现实,又体现出农民对土改工作的观望态度。 C、村民“走出来了”“笑起来,拍起巴掌来”,这些细节表明文艺活动打破了思想禁锢、凝聚了民心。 D、村民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运用双关手法,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2)、关于文中收黎子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收黎子没有名字,仅以“收黎子”称呼,说明旧时代农村女性地位低下。 B、收黎子详细询问“红契”,她对土改政策理解深刻,是真正的积极分子。 C、面对来全的呵斥,她以“顶多像我娘那样”回应,表现她对土改的坚定。 D、齐心大会上,她因为很少当众说话而“嘴唇微微哆嗦”,内心十分紧张。
    (3)、文中老马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是挖封建势力的老根,老根动了,别的也就得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提出,希望通过“简单、平易的事件、人物”反映“整个时代脉搏”。请结合文本一谈谈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 , 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②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4.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自嘲

    陆游

    少读诗书陋汉唐,暮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写少年“陋汉唐”与晚年“寄农桑”,展现诗人人生轨迹的变化。 B、颔联“骑驴”“爱酒”等词以日常生活情景,勾勒出诗人晚年生活状态。 C、颈联“虽变改”与“尚轩昂”形成转折,突出诗人形衰志不衰的精神风貌。 D、尾联以反诘和用典收束全诗,体现了诗人对愚公不自量力的理性批判态度。
    (2)、有人认为此诗中有“自嘲”,也有“自勉”,还有“自嘲实为自勉”,请结合全诗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城市是古诗词常见的表现对象,柳永《望海潮》中“”一句,描绘出杭州西湖边老少同乐的欢愉场景;姜夔《扬州慢》“”一句与“彼黍离离”异曲同工,写出原本繁华的扬州十里长街遭劫后的满目荒凉。
    (2)、“夏虫不可语冰”揭示了认知局限会导致沟通障碍的现象,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亦通过“”的表述,对类似困境作出了诠释。
    (3)、与下图中内容相契合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一种“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修辞文本模式。

     甲  , 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其中就有一个小标题是:“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以四个名词并列,即是典型的“列锦”修辞文本。又如复旦大学教授吴礼权的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第十一章中的第二小节“梅雨·小巷·栀子花”,以三个名词短语并列,也是典型的“列锦”修辞文本。

    “列锦”这种修辞现象,并非是现代汉语中所仅有, 乙 。据笔者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便有了列锦表达法的原始形态:“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到了汉代诗歌中,这种列锦形态就非常普遍了,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等,都是这一形态的“列锦”形式。到了南北朝时代,特别是唐代,“列锦”的结构形式创新可谓(   ),不仅类型多,而且在诗歌中的运用也相当普遍。

    ①不过,应该指出的是,②相对于古代汉语,③现代汉语中“列锦”已经很少出现使用了。④除非个别作家有意识地运用这种修辞手法,⑤才不太会有这类修辞文本的出现。这一点,大概与文体也有关系,诗、词、曲等体裁相对来说,因为篇幅容量有限,需要凝练文字,这就更有可能创造出“列锦”修辞文本。

    (1)、请在文中甲、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占鳌头 B、炉火纯青 C、层出不穷 D、登峰造极
    (3)、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根据语段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列锦”修辞的一项是(   )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D、杨柳岸,晓风残月。
    (5)、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四、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