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1-0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净化”一词,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在论述音乐的作用时指出:“某些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实现这些情绪的净化”。净化,常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净化作用,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曾指出:“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A】以上见解表明,文学具有使读者得到情感净化、维持心理平衡的效果。

    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可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谈论戏剧艺术时指出:“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融汇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心头;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得多。”【B】唐代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写道:“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敦。”显然,这些论述揭示的亦是文学阅读活动所具有的净化作用。

    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这种人格提升,正是文学作品发挥审美教育作用的独特方式,即既不是以理服人的说教,也不是直截了当的劝谕,而是凭依情感的沟通或震撼,激发人的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以令其挣脱物欲或私利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之境。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

    材料二:

    文学是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百科全书”。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意即变革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变革文学教育是树立新的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对人道德塑造的功用可见一斑。

    文学教育关注语言修养,强调对文学作品中的符号进行意义解读。文学教育是语言艺术的教育,这是区别于其他审美教育的最大特点。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就格外重视诵读玩味和感知领悟。现今的文学教育在重视文学作品阅读的传统上,关注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以一种带有可学习性、可操作性且具有一定科学化意味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排与主题思想呈现等,进而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活现实、社会文化及审美层面的意义。

    文学教育移情于形象,注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文学教育通过引导人们品读作品,进而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将情感寄寓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上。他们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悲悯或恐惧的情感宣泄,继而达到自身情感的释放与净化。正因如此,文学教育才能使人们收获轻松舒畅的感觉的同时,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进而获得身心的和谐。

    文学教育反映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指向审美,唤起共情能力。叶圣陶先生在探讨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时曾坦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而人则可以借助文学得以更好地认识人生,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以建构高尚、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大任。这种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关怀,虽然从其实践过程来看是内隐性的,但要实现这一心灵关怀,则需要借助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来达成。正如鲁迅先生以刀笔刻画出“铁屋子”般的旧社会,以其比喻国家四分五裂、民族陷于危亡、民众麻木不仁的社会现实,进而对千百年来禁锢国民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意图带给人惊骇、震撼的情感反应,达到唤起民众匹夫之责的社会功用。这种经由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均指向审美,指向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共情。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浪潮风起云涌,文学教育势必要发挥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特点,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人与自身精神世界如何自洽。文学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共情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王敏刘维笑《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1)、下列关于对“净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净化”涵盖的内容丰富,包括情绪宣泄、情感共鸣、心理平衡、人格提升等。 B、“净化”可以通过进入虚幻艺术境界、感受情感力量的震撼和人物形象美德力量的感召等途径完成。 C、读者可以预先设立“净化”目标,主动探寻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境界。 D、“净化”具有激发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的天性、利于人们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的功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如果进入文学世界,与文学人物同感共想,就能实现情绪的净化,满足心灵需求。 B、鉴赏文学语言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深层意义,因此关注语言修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C、文学教育要启发德育、愉人心情,需要作品塑造的人物符合大众心理且是正面人物。 D、文学作品只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激发家国情怀。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引用恩格斯的话,主要用来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关注工匠和徒工等底层的人们。 B、材料一在对净化作用的两类常见表现进行并列分析后,又对净化的作用作了总结说明。 C、材料二用鲁迅的事例,说明作品对心灵的关照需借助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等来达成。 D、两则材料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且又密切关联,都强调了文学对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4)、下面的论据放在材料一中【A】和【B】的哪一处更为合适?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管子认为:“止怒莫若诗。”

    (5)、某班级文学社团拟通过《窦娥冤》中【滚绣球】的曲词开展以“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为主题的班会,作为社团成员,请你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列出发言要点。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钟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撤开缰绳,好让牛自在。缰绳一撒,孕妇也自在起来,无牵挂地摆动着两条健壮的胳膊。牛与孕妇若即若离,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初嫁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得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无声地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暗示了传统文化曾经不被尊重。而推倒后的石碑如今在路旁供路人歇脚,只有在孕妇那里它更重要的价值才体现出来。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那一刻她被自己描画字的行为感动,被怀孕的母牛给自己的慰藉感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作者营造了一个宁静悠远、自然质朴的环境,烘托出孕妇轻松悠闲的心境。 B、小说以牛和孕妇的行程作为叙述的线索,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重叠,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 C、小说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希冀。 D、小说情节曲折,所描写的悠闲、放松、舒展、静美的环境和孕妇甜蜜的幸福融为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3)、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4)、文中三次出现孕妇“黑—呀”的呼唤,请分析分别体现了孕妇什么样的心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之,举茂材异等。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 , 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钱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选自《宋史·富弼传》)

    文本二: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赵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能自食者,之告富人,不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

    ①羡:剩余;盈余。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弼劝所A部民B出粟C益D以官廪E得F公私庐舍G十余万区H散处其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而奇之”中的“奇”与《大学之道》中的“在明德”的“明”,都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相同。 B、“及相蹈藉”中的“藉”与《赤壁赋》中“肴核既尽,杯盘狼籍”中的“籍”都是通假字,意思相同。 C、“为之告富人”中的“为”与《老子》四章中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中的“为”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D、“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中的“蚤”与《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朝”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朔水患,富弼让官吏在老百姓聚集之地,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记载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以后替他们上奏求赏。 B、皇帝听说富弼救灾功绩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任礼部侍郎,富弼认为这是作为臣子的职责所在,谢绝没有接受。 C、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拥挤践踏,就让男人代替女人来领米,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设置发粮点,以防乡民流离失所。 D、赵公救济灾民不惜违反规定,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主动承担责任,不连累下属;对救灾有好处的,就立即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年,麦大熟,民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②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5)、比较两个文本,谈谈富弼和赵抃的救灾方案有什么异同之处,请概括。
  • 4.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贺铸,北宋文人,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雨后蝉鸣起兴,“得意”二字既写出蝉鸣的神态,又微露出诗人的歆羡之情,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B、颔联言近旨远,诗人病后频频把盏不知足,梦醒倚楼远眺,心中生起无限情,可见情之深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 C、颈联虚写鸦投古刹,黄昏时万物栖息,人却不知归处,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荒城草色之中。 D、尾联中“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指秋风吹动鬓发,而且指秋风萧萧,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2)、 同是写诗人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二(1)班准备开展“学会交往”主题活动,拟征集相关格言。有同学认为,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倡导以“恕”道为行事准则,推己及人的两句“”就很合适。
    (2)、李白《将进酒》中“”表示不惜典当来换取一醉,照应“千金散尽”;“”一句跨越时空,情感强烈,与开篇之“悲”遥相呼应。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一句,与张九龄《望月怀远》 中的“海上生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句,又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境相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选择”的过程如同一位耐心的工匠,在漫长岁月中雕琢着生物界的每一个细节。它不追求一蹴而就的变革,而是通过对微小有利变异的积累,让生物逐渐适应环境的变迁。在残酷激烈的生存竞争中,那些拥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得以存活并繁衍,而劣势个体则被无情淘汰。从极地耐寒的生物到沙漠耐旱的物种,从深海的荧光生物到高空的轻盈飞鸟 , 这些形形色色的适应现象,无一不是“自然选择”的有力证明。

    (1)、文中画横线的成语“一蹴而就”,下列句子中该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基本功扎实,这个高难度动作只见他深吸一口气,一蹴而就,赢得了满堂彩。 B、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流程再造和文化重塑,不可能一蹴而就。 C、双方代表经过激烈辩论,最终一蹴而就,达成了共识,签署了合作协议。 D、这个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需要严谨的逻辑推演,每一步都必须一蹴而就,不能有丝毫跳跃。
    (2)、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与文中“自然选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这种“聪明”的做法,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C、古人写文章讲究“有物有序”,“有物”即内容充实。 D、这种现象被称为“蝴蝶效应”,指微小变化引发巨大影响。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各有适应性”,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片被世界公认的热带雨林,它如同一颗镶嵌在北纬21度上的绿色明珠,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这片热带雨林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那些挺拔入云的望天树,它们被誉为“林中巨人”“林中美王子”。成年望天树的平均高度可达60米,最高可达80米以上。

        甲     , 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的繁殖成功率太低了。如何保证种子从60多米高的树冠层下落到地面不摔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望天树种子上的宿存萼片演化成了“旋翼翅膀”,在种子落地的过程中,这些萼片会像直升机的旋翼那样转动起来,这样能起到缓冲作用。①虽然望天树的种子萌发率高达68.9%,②而且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长成参天大树。③雨林中有大量的动物和真菌,刚发芽的植物幼苗都是它们的美餐,④只有占总数22.35%的望天树种子能长成幼苗撑过一年时间。⑤其中0.72%的幼苗进入幼树阶段成为望天树种群的预备种群,⑥而最终能将树冠带到雨林顶层的幼树只有0.023%。也就说在2万颗种子里,只有一个幸运儿能够最终成长为高大的望天树。这也是望天树种群更新缓慢,面临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望天树要执着于长个儿呢?道理很简单,在高温高湿的热带雨林中,不缺水,不缺温度,光照才是众多植物争夺的宝贵资源。即便是在晴朗的白天,当你走进雨林,会发现周围都阴暗了下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树冠层的辐射量为158.92瓦/平方米,而地面上的辐射量只有12瓦/平方米。树冠遮天蔽日,阳光只能从枝叶间漏下。    乙     , 热带雨林里的植物们都在想尽办法“增高”——柚木可以达到40米,望天树可以达到60米,而生活在北美太平洋沿岸的巨杉树可以轻松长到80米。这就是为争夺阳光植物间展开的身高“内卷”。所以森林中的大树都向上生长。

    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植物们就是另一番模样。在非洲热带草原上,大树的高度通常不超过10米,很少有高耸入云的。因为在这里,树木之间稀疏分布,只要长得比长颈鹿高一头,就可以安全地享受阳光了。

    (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一个人行为正直,在人世上能够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人世上生存,那只是因为他侥幸地躲避了灾难罢了。

    《老子》中写道:“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委曲能求全,弯曲就能伸直。

    对于“直”与“曲”,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