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平南县阳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九月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选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有删改)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了提供肉食,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
(选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 B、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 C、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 D、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 B、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 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 D、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观点的一项是( )A、《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B、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3000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 C、400毫米年降雨量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需求的底线,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极为相似。 D、《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气温条件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
生计方式


农牧并重
农耕
A、文化Ⅰ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 B、文化Ⅰ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 C、文化Ⅱ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 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5)、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家里孩子多,父亲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父亲还会少要工钱。那时候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地上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有删改)
文本二:
回忆性散文是一种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作者经历过的、有记忆的、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重现脑海,再将其按照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按照事件发展脉络或人物的行动轨迹叙述经历时与回忆时的情感状态,反思过往并传达其深层次的感悟。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对过往的回想和怀念,回想美好的记忆以暂时忘记当下的烦恼,怀念重要的人以表达思念之情;也可能是反省,反省以往的过错,用文字向回忆对象表达忏悔。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充满温情和艰辛的生活回忆在儿童和成年视角间穿梭,文章显得真实又不乏童真。 B、文章从多个角度塑造了默默付出的伟大父亲形象,他日夜为子女操劳,支持“我”上学,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对父爱的讴歌。 C、枣花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对枣花开放时一家人在树下场面的描写,营造温馨的氛围。 D、文章语言如话家常,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如“五妮啊,是爹没本事”“家里的事你甭管”等句,口语色彩浓厚,文章整体朴实平淡。(2)、文本一作者对“我”是上学还是打工的回忆着墨颇多,下列对这部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得知自己可能会为照顾家里而被迫辍学打工时,“我”的无奈和怨尤油然而生,忐忑自己继续念书只会拖累家庭。 B、哥嫂们虽然对“我”是上学还是打工的问题没有发表意见,但是结合文章来看哥嫂们内心希望“我”辍学打工、缓解家庭压力。 C、“我”预备好一肚子的话准备在父亲劝我退学时与他争论,但最终没有说出口,这是因为父亲改变主意让我继续读书。 D、本文中的父亲在对待孩子时充满理解,尊重孩子的人生道路,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3)、在做题时,你发现本文与必修上册课文《我与地坛》(节选)有相似之处。请根据下表提示,完成填空。《簌簌衣巾落枣花》(吴继红)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内容
Q:为什么说父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女儿的父亲?A:
Q:为什么说母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A:她始终很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的自尊。
反复
提及的词语
Q:“枣花”被反复提及,它在文中除了营造氛围还有什么作用?A:
Q:母亲的心理矛盾被反复提及,但心理却是不断变化的。这有什么作用?A:体现出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但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不张扬爱的坚忍的母亲。
情感
状态
(4)、文本一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为了将回忆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哪些文学方法?请找出两处,并结合两个文本简要赏析。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 , 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 , 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师说》“则耻师焉”的“耻”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文,掩饰,与《沁园春·雪》“略输文采”的“文”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并不认同。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本身的罪责也无可推卸。(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5)、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
感怀献送相公
李 频①
五月倾朝谒紫宸② , 一朝无分在清尘。
含香③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④邻。
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注】①李频:晚唐诗人,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困苦。②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③含香:指侍奉君王。④婺女:二十八星宿之一,分野为诗人故乡浙江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紧扣题目,表达了所有朝官都去朝拜君王、自己却不在朝拜之列的失落伤感。 B、三、四句承接上联,交代诗人已经卸任官职,传达出他对到建州施展抱负的渴盼。 C、第七句陈述诗人想报答题目中“相公”的恩情,也表达了他平乱治民的坚定决心。 D、虽然同为离京外任,但在情感基调上,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截然不同的。(2)、本诗谈到了诗人哪些为政之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化用《诗经·陈风·月出》的诗句是“ , ”。
(2)《登泰山记》中,“ , ”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红白交错,宛如在鞠躬致敬。
(3)杜甫在《登高》中描写秋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并且运用了叠词的诗句是“ , ”。
六、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养万物。百年变迁,白洋淀的人们在这方水土中,从容地过着祖上传下来的生活。“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①”每种生命都是一个细节,细节又滋生细节,形成一种彼此共存相依的生物链的关系。夏天,红白相间,荷花亭亭;冬天,蹲下身,能听到水波推送冰块的声音,透过忽宽忽窄的冰缝看水下,几乎透明的浅灰色小鱼慢悠悠 ② 其间。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我们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它们都会让行走在白洋淀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你知道这里仍然是我们的家园。成片芦苇和在 ③ 间轻轻摇过的渔舟,形成一幅自然的画卷。
白洋淀的生活,像是自然的恩赐。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季芦苇泛金,冬季水泊似玉。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白洋淀的广阔空间,就像是一个转动的钟表,在展示时间的流动。”——每个抵达白洋淀的人,都会感到这里似曾相识,像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地方一样。水天一色, ④ , 芦苇连接成片,雄浑、苍凉、壮阔的生命的诗意,写在这片大地上。在白洋淀,你能发现一种隐没已久的简朴的意味。这种简朴来自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还有日常生活的从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的标点应该用逗号且应放在后引号外面。 B、包含语素“游”的词语“家族”有游荡、游弋、畅游、等,②处填写“游弋”最合适,弋读音为yì。 C、③和④处都可以填写“烟波浩渺”这一成语。 D、白洋淀的生态状况说明,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保留“乡土社会”中的“家园”,延续生态文明。(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七、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的草坪能踩,咱们的草坪为何只能‘干看着’?”每到踏青时节,类似的疑问总会出现在网上。
观赏性和实用性如何取舍?以后这种“纠结”或许会少点儿了。不久前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决定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
支一顶帐篷,带一些食物,邀三五好友拥抱自然、共话家常,怎一个惬意了得!为了这份惬意,地方以及企业都有自己的探索。比如,利用空地绿化改造。成都市已对城市的393个“金角银边”示范点位完成建设和改造;去年广州推出了第一批24个绿地草坪帐篷区,一经开放便“圈粉”无数。再如,萦草集团运用“草”科技打造了一款创新生态产品——“走路草坪”。其混合配比国内不同品种的乡土草种,垫层丰富、结构稳定,具有减缓膝盖受力的柔软特性,因而被企业相关负责人戏称为“欢迎踩踏”。
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不仅是种草植树,更是用理念铺路。此次住建部印发通知,要求开放用于游憩活动的草坪区域要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特性,推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等制度,避免植被过度踩踏影响正常生长。鼓励各地拓展开放共享的绿地类型,增加绿色活动空间。②从这个角度来说,建设公园绿地,就是服务百姓,而不是做一个用来珍惜的“盆景”。
(1)、文中两个加点的词语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2)、对文章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双引号,请分析双引号各自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八、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自然与心灵”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