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5届中考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30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

  • 1. 浙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史书中关于浙江先民种植水稻的记载 B、浙江民间流传的稻作民俗与农耕谚语 C、浙江境内考古发掘的史前水稻栽培的遗存 D、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浙江原始农耕想象图
  • 2. 有学者认为,战国时期某学派创始人部分接受了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但提出了对于仁的新理解,形成了“兼爱”的学说。这一学派应是(   )
    A、道家 B、法家 C、兵家 D、墨家
  • 3. 如图是关于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抓起的一场自救运动概况的思维导图。该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4. 近代中国早期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彭湃,在一首诗中写道:“反封建,分田地,坚决来斗争,建设苏维埃!工农来专政,实行共产制”。诗句内容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土地革命 D、解放战争
  • 5. 1979—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以年均8.9%的增速发展,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70亿公斤。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000亿公斤。这主要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 6. 阅读如图“历史人物卡片”中的资料,它们可用于了解(     )

    历史人物卡片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

    他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

    德谟克利特

    (约公元前460—约前370)

    他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的。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前322)

    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A、古埃及医学 B、古希腊哲学 C、古印度数学 D、古罗马法学
  • 7. 下面内容节选的是15—17世纪部分欧洲国家的殖民历史。它们共同揭示了(     )

    ·1493—1600年,葡萄牙人仅在非洲就掠走了超过27万公斤的黄金。

    ·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黄金20多万公斤,白银1800万公斤。

    ·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通过种植园和黑奴贸易获得巨额利润。

    A、西欧庄园制度的建立 B、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8. 2025年,为纪念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重温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周恩来与万隆会议”主题图片展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万隆会议倡导亚非国家和地区间(   )

    ①冷战对峙    ②求同存异    ③和平相处    ④友好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判断题

  •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 10. 上海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 11. 1920年召开的巴黎和会,重新调整了欧洲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

三、综合题

  • 12. 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通过开放与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交流见证

    马可·波罗像

    中国科技成就

    转轮排字盘
    (元王祯发明)

    世界著名大都市元大都号称“人烟百万”,有米市、马市、皮帽市等;是杂剧创作与演出中心;连接着四通八达的驿站,来自世界各地的使团和商人聚集于此。

    南宋外销的瓷碗


    南宋陶俑所持的罗盘

    南宋临安人口多达百万,有夜市、早市,店铺众多,海内外商品琳琅满目;有大瓦、中瓦等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南宋在临安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墓葬出土的大食(阿拉伯帝国)人俑

    唐朝发明的曲辕犁

    唐长安城人口达百万,东、西两市是主要商业区,商铺林立。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据《中国历史》等整理

    (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根据材料,多角度概括唐长安、南宋临安、元大都等大都市的共同特征。结合所学,简述《马可·波罗行纪》对当时欧洲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外交流与都市繁荣”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自拟观点,并运用唐、宋、元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3.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在这些侵略者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发动和参加了多次侵华战争,残酷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富,侵占台湾等中国领土。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日本为缓和国内矛盾,转嫁危机,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开始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正面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这场战争最终以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中国人民不仅收复了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侵占的所有失地,而且光复了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国土,一举洗雪了遭受日本野蛮侵略的奇耻大辱。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明治维新为日本后续发动和参加“多次侵华战争”埋下的隐患,并写出日本通过哪场战争实现了侵占台湾的图谋。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提炼一个观点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从战争的结果与性质角度,解释为何说中国人民“一举洗雪了遭受日本野蛮侵略的奇耻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