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0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必须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正如《包身工》成功实践的那样,它不仅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时又必须运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一幅幅血淋淋的图景,以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读者关心的是事实和真相。作者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倾向和爱憎,但是必须将其寓于事实之中。作者不能把他的哭泣或欢笑照直地倾吐出来,而是要渗透在、凝结在那使人哭泣或欢笑的形象里。即令读者在字面上看不见他的哭泣或欢笑,但形象本身使读者不能不哭泣,不能不欢笑。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力量。
报告文学要求真实,却又不同于新闻报道。作为文学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外,还要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表现得鲜明而生动。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报告文学同样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从《包身工》可以看出,夏衍并不因为报告文学强调新闻性而在写作手法上显得拘谨。他能放开手笔,灵活地运用具体形象的描写、精辟有力的议论、细腻感人的抒情等表达方式,借助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包身工的生活,使人读来,既感到真实可信,又牵动神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国的报告文学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此后其数量逐渐增多,不过多数作品显得较为幼稚:新闻的成分多,文学的意味少;直观的报道多,睿智的探究少。直到《包身工》发表后,才让报告文学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包身工》在题材与主题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艺术水平也达到当时报告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标志着报告文学这一新兴文体在我国已发展到成熟的程度。周立波当时曾热情赞扬道:“夏衍的《包身工》是今年关于产业工人的一篇材料丰富、情真意挚的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刚刚萌芽、工人文学非常缺乏的现在,它有双重的巨大的意义。”作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第一块基石,《包身工》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陈坚《夏衍的生活和文学道路》)
材料二:
崛起的中国正在以更自信、更积极、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中国文学承担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在中国文学家族中,报告文学是记录时代、书写时代、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开拓者何建明认为,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但如果是真人真事,唯报告文学最优先,因为它的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要素,决定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特魅力。
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深入中国社会,选择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件,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提供窗口。比如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2017年创作的作品《时代大决战》中所写贵州省毕节市精准扶贫的故事,就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大事。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话题,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讲述比政府公报更有温度,更容易让外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摆脱贫困的真诚。
报告文学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在深入现场的基础上获取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在文章中记录时代的真实样貌。比如,1900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曾以美国水手的身份深入伦敦贫民窟,在那里生活了三个多月,做了大量的详细调查,最后写成了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深渊里的人们》;美国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实地考察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根据考察所得材料完成了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作品影响至今;中国作家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于1935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朝鲜战争期间魏巍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最后写出了报告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何建明在创作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前,也都会深入一线采访,获取最直接的一手资料,然后生动地讲述这些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阅读其报告文学作品是了解真实中国的极佳途径。
创作报告文学时,作者不仅要表现题材本身的独特,还应追根溯源,对丰富的材料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挖掘现象背后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提炼出高于日常生活、能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思想。何建明曾指出,能站在民族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度认识问题,分析事物,看待现实,报告文学作品就会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本质,更容易被时代所接受,也就更有文学的价值。他的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就体现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建设导向性意义的思考。
写好报告文学,还要用文学的方式生动地讲述真实发生的精彩故事。比如,作者直接出现在场景里,或者直接参与到故事中。再如贴着人物写,贴着故事写,叙述灵动,描写细腻,情感充沛,使作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何建明创作《山神》时,在作品序章中详细叙述了他跟着作品中的主人公黄大发走水渠时惊心动魄的经历,情景交融的叙述使文章像一篇散文。这一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何建明所说报告文学“通过真实之美,摄读者之魂,撼他人之魄”的艺术美感。
报告文学最早兴起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之后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大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虽然不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发源地,但是,现如今报告文学的兴盛不在别处,而在中国。中国报告文学的兴盛,也是世界报告文学的兴盛;同时,还是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兴盛的体现。
(摘编自佘飞《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简论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质上来说,报告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它又不同于小说等文学形式,它要像新闻一样如实反映现实。 B、创作报告文学需要展开想象,这一点看似与其真实性的特点相悖,但实则是提升报告文学艺术感染力的需要。 C、报告文学因为具有现场性、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所以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首选艺术形式。 D、报告文学起源于法国,直到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我国报告文学迎来了兴盛。(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不仅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也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B、在创作《包身工》前,夏衍曾深入东洋纱厂进行采访调查,这与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一致。 C、作为新时代报告文学的开拓者,何建明自觉将用报告文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D、要了解、认识真实的中国,我们可以选择阅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如《时代大决战》《浦东史诗》《山神》等。(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夏衍和何建明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是中国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的作品都 , 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他们的作品都 , 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他们在创作前都 , 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体现了哪些报告文学创作理念。云南出版集团总编辑田大余表示,云南出版集团认真做好主题出版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长篇报告文学《张桂梅》就是一部重要的主题出版物,作者李延国不顾80高龄和交通劳顿,与王秀丽一道多次深入丽江华坪一线,对张桂梅老师以及她的学生、同事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采访,获得大量一手材料,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感知主人公的崇高情怀,在此基础上精心构思,全方位、多角度地把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佩、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教师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娃的心 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但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令跪倒在黄河滩上为八百关中子弟英灵叩拜,这一行为体现出他对这些年轻士兵的敬重与深切的悲痛之情。 B、八百士兵跳黄河的结局出乎司令意料,他原本期待这些新兵能成长为军队骨干,没想到他们如此年轻就牺牲。 C、三娃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他以旗杆刺死鬼子,这一情节表现出三娃的英勇无畏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D、三娃背诵口曲儿和唱戏词的情节,在文中显得有些突兀,与紧张的战争氛围不太协调,削弱了文章的整体表现力。(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八百士兵与两倍于己的鬼子兵力对比,司令对士兵未来的设想与残酷结局对比,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悲剧色彩。 B、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如“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生动地表现出司令对牺牲士兵的沉痛与不舍。 C、文本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从黄河滩的悲剧写到接受日本投降,清晰地展现了抗战从艰难到胜利的过程。 D、小说语言质朴平实,又不失生动形象。在描述战斗场景和人物对话时,用词简洁精准,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3)、文本结尾处描写接受日本投降仪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文中画横线句“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的本色”,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同光三年十二月,帝①朝于洛阳。是时,庄宗失政,四方饥馑,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帝在京师,颇为谣言所属,洎朱友谦、郭崇韬无名被戮,中外大臣皆怀忧慑。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奉密旨伺帝起居,守殷阴谓帝曰:“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公可谓振主矣,宜自图之,无与祸会。”帝曰:“吾心不负天地,祸福之来,吾无所避,付之于天,卿勿多谈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明宗纪第一》)
材料二:
史臣曰:明宗战伐之勋,虽高佐命,潜跃之事,本不经心。会王室之多艰,属神器之自至,谅由天赞,匪出人谋。及应运以君临,能力行于王化,政皆中道,时亦小康,近代已来,亦可宗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明宗纪第十》)
材料三:
后唐庄宗,承武皇之遗业,假大义,挟世仇,以与梁人百战而夷之,乃有天下。可谓难且劳矣。然有二臣焉:其为韩、彭②者,李嗣源;为寇、邓③者,郭崇韬也。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所倚,故崇韬见疏,谗疾日急。崇韬虽已举蜀,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举全蜀之众,因东归之士,檄方镇,以讨君父之仇,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盖嗣源有韩、彭之逼而不践其祸者,庄宗无高祖之略故也。崇韬有寇、邓之烈 , 而不全其宗者,庄宗无光武之明故也。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迨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
【注】①帝:指李嗣源,入洛阳称帝后,为后唐明宗。②韩、彭:指韩信、彭越,二人都是汉朝开国功臣,因功高盖主被诛杀。③寇、邓:指寇恂、邓禹,光武中兴名将。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嗣源居A不赏B之功C挟震主D之威E得国兵F之权G执之H而不释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洎,及、等到,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的“洎”意思相同。 B、材料二中“亦可宗也”与材料三中“而不全其宗者”的“宗”意思不同。 C、“去嗣源之畏”与《石钟山记》“而言之不详”中的“之”用法相同。 D、烈,功业,与《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中的“烈”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庄宗政治混乱,百姓怨声载道。李嗣源在京城也饱受谣言之苦,朱守殷奉旨秘密监视他的起居行动,暗地里告诫李嗣源对此要做好打算。 B、材料二作者对李嗣源称帝后施行的政策措施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大力推行圣王教化,政治符合大道,使百姓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近世可以效法的范例。 C、何去非认为,后唐庄宗承继武皇留下的基业,经过多次作战,才消灭了梁人,拥有了天下;并强调他手下的两位大臣李嗣源和郭崇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何去非认为郭崇韬和李嗣源是庄宗手下能够互相抗衡、使对方忌惮的人物,郭崇韬立下大功却被诛杀,说明庄宗既没有高祖的谋略,也没有光武帝的眼光。(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所倚,故崇韬见疏,谗疾日急。
(2)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
(5)、材料二、三对李嗣源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欲与元八①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③夜,绿杨④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元宗简,字居敬,排行八,河南洛阳人。②墙东:喻隐者所居之处。东汉王君公因为世乱,以做牛贩自隐,时人称“避世墙东”。③三径:庭园的三条小路。赵岐《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后人因以“三径”称隐士所居。④绿杨:《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间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后人因以用作结邻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点明写诗缘由;首联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与元八亲密无间、志趣相投。 B、“欲隐墙东”体现了诗人和元八渴望隐居生活而不贪求自身的功名利禄享受。 C、颈联承上联进行议论:短暂外出尚且挑选同伴,那么长期安居更要选择邻居。 D、尾联貌似抒情,实为说理,以子孙为由来表达诗人对与元八结邻而居的渴望。(2)、本诗颔联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便以“ , ”和“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组对偶表现杭州人民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充实。
(2)《项脊轩志》一文中写到,项脊轩“ , ”,可见其非常窄小。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上古时期,各朝的都城建设就有了“轴线”的概念。不过,与现在不同的是,( 甲 )。所谓“双轴线”, A , 就是城市有两条平行的轴线。有历史学家猜测,城市建造者如此布局,可能与王权与神权的斗争有关。春秋战国时,王权完全摆脱神权的束缚,都城营造“中轴线”时代就此开启。
①由于秦朝的咸阳城,②是以战国秦国王城为基础建设的,③因此西汉都城长安城,④就成为了我国由封建帝国建造的、体现王权尊严的第一个都城,⑤这座都城的宗庙与社稷分列中轴线左右两侧,⑥形成“左祖右社”。这也成了汉代以后至明清都城中轴线的基本原则。
明清时期,是王权的巅峰时代。因此,明清北京城中轴线,( 乙 )。北京的大规模建设是在元朝,我们如今所见到的北京中轴线,虽说为明朝所建,但以明嘉靖二十三年为时间界限,此前的明北京城基本上是在元大都基础之上建成的,其都城中轴线也与元大都 B 。嘉靖二十三年之后明北京城外城(南城)的修建,使原来的都城中轴线向南大大延伸,不过其中轴线的方向还是前后基本一致的。至于清朝,北京城的中轴线完全沿袭了明北京城中轴线,仅部分名称有所不同。
作为“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北京城严格遵循传统的“营国”理念,按照“天人合一,象天设都”的都城规划和建筑设计思想,确保鲜明体现封建皇权至上主题思想的城市空间格局。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文中画波浪线的“营国”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5)、合肥八中“非遗大讲堂”邀请你参加以“中国都城建设布局”为主题的研讨会,请你根据材料拟写出发言提纲。七、作文(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曾国藩说:“定力如磐石,虽风雨飘摇而不移。”
材料二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定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