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永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19 类型:开学考试
一、阅读与鉴赏(共计4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雪芹力图打破传统,写出一部与别书不同的作品,所以开篇就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脂砚立会其意:“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作者用传神之笔、新奇之语、情理之言表现出对抗传统世情小说窠臼的决心和智慧。
作者努力打破旧习,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描写甄士隐的丫鬟娇杏“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甲戌眉批:“更好。这便是真正情理之文。可笑近之小说中,满纸‘羞花闭月’等字。这是雨村目中,又不与后之人相似。”作者简单的“仪容不俗,眉目清明”八个字顿时使一个平凡的丫鬟显得清新脱俗非同寻常,既不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旧套,又使身处窘境的贾雨村没有可遇不可求的怅恨,倘若果真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站在面前,他一介穷儒肯定自惭形秽而仓皇逃遁,而不是第一次见到娇杏居然“看的呆了”并意淫地以为遇到红颜知己。因此,脂砚斋说此“八字足矣”。《红楼梦》中描写坏人不一定鼠目鹰腮,好人不见得十全十美,从而使人物形象更趋多样、立体和饱满,同时也摆脱了绝对化和公式化的弊端。
刻画红楼女子不仅要美,更要真,这就需要作者不拘格套,描写美人不避瑕疵。曹雪芹笔下的各色女子,往往有些小瑕疵的女性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宝钗劝解香菱不要学作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庚辰夹批:““呆头呆脑的’,有趣之至!最恨野史,有一百个女子,皆曰‘聪敏伶俐’,究竟看来,他行为也只平平。今以‘呆’字为香菱定评,何等妖媚之至也。”香菱之美在此回稍前脂砚斋就有非常高的评价,庚辰夹批:“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而且早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周瑞家的看到香菱也说:“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秦可卿是太虚幻境中“可卿”的化身,是“鲜艳妖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的兼美佳人,作者将香菱和秦可卿相提并论,可见香菱之美。但是,小说中对香菱的容貌并未多叙,反倒“呆”和“傻”成了她主要的特点。且看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黛玉被香菱吓唬之后,说道:“你这个傻丫头,唬我一跳。”庚辰侧批:“此‘傻’字加于香菱,则有多少丰神跳于纸上,其娇憨之态可想而知。”在此,“呆”“傻”与贬义无缘而与娇憨可爱紧密相连,因此香菱之美和迎探、凤秦、纨钗、湘黛、袭平之美有了质的区别又具有独特性。可见,写美人之陋处并非一定是败笔,反而可以收到别具特色的审美效果。
文学是最具“革命性”的艺术,它拒绝形式的重复。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往往表现为规范化与超越性、程式化与反程式化之间的较量与冲突。文学以一种反程式化的倾向为动力,一旦这种动力消失,文学发展便会停滞不前。文学语言是对普通语言进行扭曲、凝练、颠倒、重叠的陌生化表达,从而实现与普通语言的分离,使人们感到它的与众不同。文学“陌生化”的效果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新鲜感和乐此不疲的审美期待。曹雪芹这种打破常规的“陌生化”手法使众多红楼人物能够“和而不同”互不相犯,也给读者带来别开生面的审美享受。
艺术创作都需要颠覆旧有模式,用创造思维打破审美惯性,重新构造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但是,“陌生化”也需要掌握尺度,“假如所有文学作品在任何时候都从事于陌生化过程,那么由于缺乏大家所熟悉的标准或‘对照物’,这一过程的任何特征也就给剥夺了”,而“陌生化”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曹雪芹和脂砚斋对这样的“度”拿捏得十分到位,作者和评者都遵循“情理”说,以“情理”二字为文学陌生化奠定尺规,达到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境地。
(摘编自车瑞《<红楼梦>脂批的现代阐释》,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脂批认为,《红楼梦》对丫鬟娇杏“仪容不俗,眉目清明”的描写,使一个平凡的丫鬟显得清新脱俗非同寻常,又不至于让贾雨村有可遇不可求的怅恨。 B、曹雪芹刻画红楼女子不拘格套,不避瑕疵,不仅美,更显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曹雪芹没有在香菱的外貌描写上花费太多笔墨,而是另辟蹊径突出她身上的“呆”和“傻”,这样反而让香菱之美更具特色。 D、文学语言对普通语言进行扭曲、凝练、颠倒、重叠的陌生化表达是一种文学的反程式化,它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审美期待。(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香菱之美为例,写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人物创作善于使用文学“陌生化”手法,不落俗套,不避瑕疵,写出红楼人物各自的独特之处。 B、作家们在追求“陌生化”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突破前人形成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 C、作者认为艺术创作在颠覆旧模式的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尺度,否则就失去意义,“情理”就是曹雪芹“陌生化”创作中的尺度。 D、曹雪芹通过人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写出人物的“和而不同”,表现出对抗传统世情小说窠臼的决心和智慧。 E、查慎行《早过大通驿》“风软—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中“软”和“轻”,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打破寻常语法规则,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3)、《红楼梦》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写金陵十二钗之一,史家小姐史湘云酒醉后枕着花瓣在青石板上沉酣,满身落花散乱,手中扇子掉落,被落花半埋,身边蜂蝶喧舞。”这一段描写向来被认为是体现史湘云气质性格风神的重要情节,请结合文本观点,简要分析此段描写是如何体现人物塑造“陌生化”的效果。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现在让我想想,十五年中坚持到这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呢?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对老人。
十五年前,这对老人还只能算是中年夫妇,我则货真价实还是个青年。他们总是在薄暮时分来园中散步,我不大弄得清他们是从哪边的园门进来,一般来说他们是逆时针绕这园子走。
男人个子很高,肩宽腿长,走起路来目不斜视,胯以上直至脖颈挺直不动;他的妻子攀了他一条胳膊走,也不能使他的上身稍有松懈。女人个子却矮,也不算漂亮,我无端地相信她必出身于家道中衰的名门富族;她攀在丈夫胳膊上像个娇弱的孩子,她向四周观望时总含着恐惧,她轻声与丈夫谈话,见有人走近就立刻怯怯地收住话头。两个人的穿着都算得上考究,但由于时代的演进,他们的服饰又可以称为古朴了。我什么时间都可能来,他们则一定是在暮色初临的时候。他们逆时针绕这园子一周,然后离去。
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来唱歌,唱了好多年,后来不见了。他的年纪与我相仿,他多半是早晨来,唱半小时或整整唱一个上午,我们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相遇,我知道他是到东南角的高墙下去唱歌。他反反复复唱那么几首歌。文化革命没过去的时候,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文革”后,他唱《货郎与小姐》中那首最为流传的咏叹调。“卖布-卖布嘞,卖布-卖布嘞!”这开头的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去恭维小姐。“我交了好运气,我为幸福唱歌曲……”然后他就一遍一遍地唱,不让货郎的激情稍减。依我听来,他的技术不算精到,在关键的地方常出差错,但他的嗓子是相当不坏的,而且唱一个上午也听不出一点疲惫。太阳也不疲惫,把大树的影子缩小成一团,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晒干在小路上,将近中午,我们又在祭坛东侧相遇,他看一看我,我看一看他,他往北去,我往南去。日子久了,我感到我们都有结识的愿望,见了面我们都放慢脚步,想多说几句,但仍然是不知从何说起,便互相笑笑各走各的路了。但是我们没有再见,那以后,园中再没了他的歌声,我才想到,那天他或许是有意与我道别的,也许他考上了哪家专业文工团或歌舞团了吧?真希望他如他歌里所唱的那样,交了好运气。
还有一些人,我还能想起一些常到这园子里来的人。有一个老头,算得一个真正的饮者,他在腰间挂一个扁瓷瓶,瓶里当然装满了酒,常来这园中消磨午后的时光。等你看过了他卓尔不群的饮酒情状,你就会相信这是个独一无二的老头。他的衣着过分随便,走路的姿态也不慎重,走上五六十米路便选定一处地方,一只脚踏在石凳上或土埂上或树墩上,解下腰间的酒瓶,解酒瓶的当儿眯起眼睛把一百八十度视角内的景物细细看一遭,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倒一大口酒入肚,把酒瓶摇一摇再挂向腰间,平心静气地想一会什么,便走下一个五六十米去。
还有一个捕鸟的汉子,那岁月园中人少,鸟却多,他在西北角的树丛中拉一张网,鸟撞在上面,羽毛戗在网眼里便不能自拔。他单等一种过去很多而现在非常罕见的鸟,其他的鸟撞在网上他就把它们摘下来放掉,他说已经有好多年没等到那种罕见的鸟,他说他再等一年看看到底还有没有那种鸟,结果他又等了好多年。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他是个最有天赋的长跑家,但他被埋没了。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苦闷极了,便练习长跑。那时他总来这园子里跑,我用手表为他计时。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待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沉默着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不见他已有好几年了,现在他和妻子和儿子住在很远的地方。
这些人现在都不到园子里来了,园子里差不多完全换了一批新人。十五年前的旧人,现在就剩我和那对老夫老妻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这老夫老妻中的一个也忽然不来,薄暮时分唯男人独自来散步,步态也明显迟缓了许多,我悬心了很久,怕是那女人出了什么事。幸好过了一个冬天那女人又来了,两个人仍是逆时针绕着园子走,一长一短两个身影恰似钟表的两支指针;女人的头发白了许多,但依旧攀着丈夫的胳膊走得像个孩子。“攀”这个字用得不恰当了,或许可以用“搀”吧,不知有没有兼具这两个意思的字。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每天到园中反复唱那么几首歌,并列举了歌名,这些内容表现了他练歌不怕疲惫、态度认真又充满生活激情。 B、文中饮酒的老者颇像一个其貌不扬的江湖侠客,他卓尔不群的饮酒情状和不算慎重的走路姿态,暗示着他深厚的武学渊源和不俗身份。 C、有天赋却被埋没的长跑家是作者的朋友,他不幸的人生境遇是他发奋跑步的重要原因,作者和他既有情绪的共鸣,又能互相宽慰支撑。 D、十五年来,一对老夫妻和作者都坚持到园中来,老夫妻中的妻子忽然不来散步,这引起作者的担心;那女人回来了,又令作者感到安心。(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想想十五年到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叙写地坛,叙述语调既平静又客观。 B、“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去恭维小姐”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小伙子练唱《货郎与小姐》的咏叹调情绪饱满,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 C、文章景物描写不多却颇为传神,“太阳也不疲惫,把大树的影子缩小成一团”,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树影从早晨到正午细腻的变化。 D、作者行文讲究前后照应,文章以十五年前,还算是中年的一对夫妇起笔;又以十五年后,这对夫妇已步入老年收束,首尾圆合结构严谨。(3)、本文介绍了园中的很多人,却并未给读者带来堆砌繁冗之感,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4)、有人说,《我与地坛》的本质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文尾作者说“试着活一活看”,请结合园中人分析是哪几种生活状态带给人“活”的希望。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无能为也已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朝济而夕设版焉 靡计不施,迄无济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戍卒叫,函谷举 D、失其所与,不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其无礼于晋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多于九土之城郭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视为止,行为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下列文言句式与“何厌之有”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是寡人之过也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的强壮,尚且比不上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围郑”写出郑国被秦、晋两国军队包围,情势危急,国家面临灭亡的威胁。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驻两地,烛之武才有可能单独劝说秦穆公而不被晋文公知道。 C、烛之武之所以能够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军,是因他拥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巧妙的外交辞令。 D、郑文公接受佚之狐的建议,危难关头任用烛之武,最终保全国家,可见郑文公善于纳谏。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三句借助“洞庭”“青草”水面平静之状暗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 B、“玉鉴琼田三万顷”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湖边广阔、明净的良田美景。 C、“应念岭海经年”三句由上片景物联想到岭海为官的生涯,景与情过渡自然。 D、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又回应开头“近中秋”所点出的时间,首尾呼应。二、表达与交流(共计105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1)、下列句子中的“高低”与文中加点的“高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B、那童子不知高低,贼前贼后的骂个不住。 C、玉宝见刘叔叔没有衣服换,高低不穿。 D、这本书找了好几天,高低找到了。(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这原来是一条枣红底假洋缎被面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里外全新的被子。”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下列句子中的“教”和“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中的“教”,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学校寝室窗口教大树挡住了阳光。 B、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教我们切莫张扬! C、好好的一张画儿教墨水把它给染了。 D、钢笔教我搞坏了,我得按原价赔偿。(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你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1)、下面句子中的“究竟”,与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究竟”,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A、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个究竟。 B、夺冠的他究竟要技高一筹。 C、我将来的究竟 , 可是如何? D、怎么才能知道身体究竟是不是缺水?(2)、任选一题作答:(1)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切切”“吞吞吐吐”,说说其和“切”“吞吐”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划横线句子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家钱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又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林冲道:“小二哥!你如何也在这里?”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逦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买卖顺当,主人家有个女儿,就招了小人做女婿。如今丈人丈母都死了,只剩得小人夫妻两个,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因讨钱过来,遇见恩人。恩人不知为何事在这里?”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在此见你。”
……
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老婆道:“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李小二道:“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只去听一听,再理会。”老婆道:“说得是。”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结合选文,概括林冲的性格特点。(2)、小说中常有前后关联的“巧合”,从选文中找出一例,并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9.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就树干而论的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树的颜色一般乃是褐绿色。①至于“木”呢,②那就说不定,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④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湿润的而不是干燥的。⑤被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竿等,⑥就都是这个样子,⑦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窸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 甲 ),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 乙 ),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 , 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B、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C、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 D、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章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分别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表达生动传神,请简要赏析。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1)、下面句子中的“究竟”,与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究竟”,表意相同的一项是( )A、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个究竟。 B、夺冠的他究竟要技高一筹。 C、我将来的究竟 , 可是如何? D、怎么才能知道身体究竟是不是缺水?(2)、文中有两个重叠形式“切切”“吞吞吐吐”,说说其和“切”“吞吐”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划横线句子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 ),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 )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C、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D、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连词的准确使用,不仅可以表明作者的态度,而且能够让前后句逻辑严密,文中括号处所填连词最佳选项为( )A、然而 当然 虽然 当然 B、当然 然而 虽然 当然 C、当然 然而 当然 虽然 D、然而 然而 虽然 虽然(3)、文中加点字精准简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分析。12.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曾有一种引人深思的现象:一些人致力于展现现代文明的“绅士”风范,却不时坚持旧有的“士绅”做派。这种“表”与“里”、“外”与“内”的深刻割裂,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精神困境的写照。这种现象所揭示的矛盾,其意义远超一时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