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五单元 奇妙的二氧化碳(基础版)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10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观念: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其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B、科学探究与实践: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要做灯火实验 C、科学思维: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D、科学态度与责任:山林严禁烟火,家用电器、图书档案室起火,不能用水来灭火2. 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在氧-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由大气圈进入水圈的变化是A、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化石燃料的燃烧3. 的下列用途中,没有涉及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C、用作气体肥料 D、用于人工合成淀粉4. 实验如图A用该装置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成粉末状增加二氧化碳的质量 B、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 C、关闭弹簧夹让反应停止 D、收集满一瓶后,如图B所示,盖上毛玻璃片减少二氧化碳的逸散5. 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图1实验既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图2实验既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图3实验可判断出a端为电源正极 D、图4实验红磷的量越多,水倒流入集气瓶中的水越多6.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空气中的成分,由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是( )A、二氧化碳 B、稀有气体 C、氧气 D、氮气7. 自然界中存在着“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三大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大循环过程中元素守恒,元素化合价不变 B、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D、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而碳循环、氧循环过程中均有化学变化发生8. 湖北武汉推动碳普惠机制,建立个人“碳账本”,将碳减排量以积分方式可视化,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减碳行动。下列行为能为个人“碳账本”积分的是( )A、使用一次性餐具 B、乘坐公交车上学 C、用煤生火做饭 D、单面打印纸质材料9. 下列跨学科实践活动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选项
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
A
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雨水
雨水经过滤后得到纯水
B
给大棚蔬菜施加气体肥料CO2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
用H2O2溶液作供氧剂制作简易供氧器
H2O2溶液分解产生O2
D
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
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应调大进风口
A、A B、B C、C D、D10.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化学观念:H2O和H2O2化学性质不同,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B、科学态度与责任: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水体污染 C、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电解水和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科学思维:二氧化碳能使燃着木条熄灭,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实验①: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B、实验②:探究水的元素组成 C、实验③:验证NaOH能否和CO2反应 D、实验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2.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蓝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C、电解水实验:两个电极附近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D、甲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生成水和二氧化碳13. 下列实验设计、现象均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
A
B
C
D
目的
验证与水反应
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验证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现象
软塑料瓶变瘪
木炭熄灭后待装置冷却,打开弹簧夹,水倒流
两管均有气泡冒出,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放在管口,打开活塞,a管燃烧更旺,b管产生淡蓝色火焰
反应后天平保持平衡
实验设计
A、A B、B C、C D、D14. 对比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列通过对比说法错误的是A、图1 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B、图2实验能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着火点高 C、图3 实验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D、图4实验比较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15. 下列哪个反应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A、 B、 C、 D、二、非选择题
-
16. “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循环。
请结合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碳中和”是指的排放和吸收实现“收支相抵”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图片中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⑦【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和(填“序号”)植物的光合作用;(2)、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填“氧循环”、“碳循环”、“水循环”)与另外两种循环有本质区别。(3)、分析在⑤、⑦两个反应中,虽然反应物相同,但是产物不同的原因是。17. 从化学的视角看生活中的现象。(1)、因化学性质不活泼,无毒、无害、价廉,所以常用作食品防腐剂。(2)、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3)、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4)、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18.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回收舱顺利返回,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因此,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那么,空间站的氧气从哪里来?
I.从地球带上去
(1)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等原料制氧;航天工业以空气为原料制氧,工业上选择空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其过程可用如图所示实验模拟。
①浸入液氮3min后,试管内产生约占其容积1/3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1min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②上述实验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实现分离,由实验现象可知,两种气体中沸点较高的气体是________。
(3)有科学家研究出更简易的分离空气方法,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示意图如下:
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N2________O2(填“大于”或“小于”)。
II.在天宫制出来
(4)单期空间站利用过氧化钠、超氧化钾等物质制氧,其原理表示如下:CO2O2 , 空间站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
(5)空间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解决“气体从哪里来”的问题必然伴生着“气体往哪里去”的问题。为此,科学家设计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现了“水—氧—碳”的循环转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
A. “水—氧—碳”的循环转化,减少了氧气的携带量,减轻了火箭和飞船的载重 B. 电解水在产生氧气的同时产生氢气,系统需要对氢气进行转化 C. 人体代谢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水,设计系统时应考虑这部分水的净化 19.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各项任务,保障航天员的氧气需求至关重要。那么,空间站的氧气从哪里来?
I.从地球带上去
(1)工业上选择空气为原料制氧气的主要原因是(写一点即可)。
(2)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的模拟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浸入液氮一段时间后,试管内产生一定体积的液态空气。取出试管,液态空气沸腾,伸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导致木条熄灭的原因是先蒸发出来的是沸点低的;1分钟后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木条复燃,导致木条复燃的原因是后蒸发出来的气体是。
(3)利用分子筛可将氧分子从空气中“筛”出去,氮分子不能通过分子筛,从而获得高浓度的氧气。其原理如图,由此可知两种分子的大小:N2O2(填“>”或“<”)。
II.在天宫制出来
(4)早期空间站内制氧气方法:利用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制氧气,同时生成碳酸钠,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5)空间站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
(6)科学家设计了生命保障系统,实现了“水……氧……碳”的循环转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填字母)。
a.“水……氧……碳”的循环转化,减少了氧气的携带量,减轻了火箭和飞船的载重
b.若在产生氧气的同时产生其他气体,系统需要对其进行处理
c.人体代谢产物中的水既有气态又有液态,设计系统时应考虑水的冷凝与净化
20. 向12.5g石灰石样品中不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杂质不溶于水,也不跟酸反应)。(1)、当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g时,石灰石中的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2)、求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