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图为“2024年元旦部分地区北京时间整点时刻晨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甲地日出时,新年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A、4/9 B、1/18 C、1/2 D、1/6(2)、该日甲、乙两地的昼长差值约为( )A、40分钟 B、1小时20分 C、2小时 D、2小时40分(3)、该日,甲地看到日出的时间要比乙晚一些,主要原因在于两地的( )A、纬度差异 B、经度差异 C、天气差异 D、海拔差异2.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村落位置的地质构造与河流流向分别是( )A、背斜,西流向东 B、向斜,西流向东 C、背斜,东流向西 D、向斜,东流向西(2)、M、N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3. 下图为北海道岛和凯尔盖朗岛轮廓示意图(图幅大小相同)。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据图可判断( )A、北海道岛面积大于凯尔盖朗岛 B、北海道岛位于凯尔盖朗岛西北方向 C、北海道岛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小 D、北海道岛海域表层海水盐度更小些(2)、形成凯尔盖朗岛海岸线特征的主要成因是(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河水侵蚀 D、冰川侵蚀4. 天山北坡天池山、谷风相当典型,风速也很大。高山冰川形成的冰川风也对山、谷风产生一定影响,图1示意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分布,图2示意该气象站某年7月27日06时到28日15时的气温、相对湿度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7月27日16时,该气象站的相对湿度和风向分别是( )A、湿度高东南风 B、湿度低西北风 C、湿度高西北风 D、湿度低东南风(2)、图示时段,影响气象站山风与谷风差异的是( )A、受天池影响,山风较谷风快 B、受河谷地形影响,山风较谷风慢 C、受植被覆盖率影响,山风较谷风时间长 D、受昼夜长短影响,山风较谷风时间短(3)、冰川风也对山、谷风产生一定影响,并且一天中不同时段影响程度不同,推测冰川风对天池气象站附近山谷风影响有( )
①冰川风加强了山风 ②冰川风加强了谷风
③冰川风效应午后最为显著 ④冰川风效应凌晨最为显著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 干线是指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面,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密度更小。露点温度则是指空气到达冷却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空气湿度越大。下图为某时刻北半球某地气象要素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此刻干线附近的气团性质主要表现为( )A、东侧暖干,西侧冷湿 B、东侧暖湿,西侧热干 C、东侧暖干,西侧热湿 D、东侧暖湿,西侧冷干(2)、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区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3)、甲锋面未来移动方向可能为( )A、东北 B、东南 C、西南 D、西北6. 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其独特的冰川地貌对全球变暖极其敏感,大气0℃层高度是决定青藏高原冰川地貌消融状态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1979-2019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O℃层高度平均值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决定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直接原因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地面反射 D、大气逆辐射(2)、导致甲、乙两地夏季大气0℃层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季风环流 D、海拔高低7.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植被(2)、1986—2010年,该省以下海拔范围中,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的是( )A、<1000m B、3000~4000m C、4000~5000m D、>5000m8. 壤中暴流主要指在降水过程中,由于山坡表层透水性很强,降雨会快速下渗并蓄积在相对不透水层或者土壤—基岩界面上,形成了土壤暂态饱和区,进而产生饱和(或近饱和)侧向流动现象,区别于水体在土壤非饱和区的流动,是诱发自然灾害的重要的产流机制之一。非饱和土是指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不完全饱和的状态。下图为壤中暴流形成机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包气带中甲、乙、丙、丁的合理分布是( )A、枯枝落叶层、沉积层、有机质层、风化层 B、风化层、有机质层、枯枝落叶层、沉积层 C、枯枝落叶层、有机质层、沉积层、风化层 D、有机质层、枯枝落叶层、风化层、沉积层(2)、壤中暴流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①土壤入渗率上层小、下层大 ②水源供给量充足
③饱和带透水性强 ④坡面坡度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以下地形区中,滑坡灾害多由壤中暴流诱发的是(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9. M湖属于北冰洋流域,是由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湖泊,湖泊深度大、蓄水量大。下图为M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M湖( )A、湖水较深,导致湖盆断裂下陷 B、深居内陆,性质上是内陆咸水湖 C、蒸发量小,湖水更新速度缓慢 D、形态狭长,北部水温高于南部(2)、图中( )A、全流域降水后,甲河比乙河水位变化大 B、冰川融水是乙河水量的主要补给来源 C、枯水期时,甲河的补给主要来自M湖 D、北半球冬半年,甲河比乙河的结冰期长二、综合题:(第23题~第25题)
-
1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图1表示其主峰太白山的垂直自然带谱。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东部,被誉为“西安市后花园”。图2表示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地理要素。
材料二:从秦岭第二高峰鳌山(海拔3475米)沿山脊徒步至第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的户外徒步线路——鳌太线,以山水形胜而出名。但其积雪多、难度大、危险性高,对户外爱好者提出挑战,尤其以一段称为“石海”的路段最难,基本上是在碎石上攀爬。
(1)、根据材料简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周边河流的生态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地的带谱名称,并解释乙带谱南、北坡带幅差异产生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秦岭石海的形成原因。1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约1000千米的赤道上,位于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区,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第二大岛。图1为圣克鲁斯岛位置示意图。图2为该岛低地和高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图。
材料二:圣克鲁斯岛受洋流和风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岛上的气候分为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中央山峰东南坡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地多茂密的云雾林,在凉季会出现云雾,尤其是凉季初期易出现不易扩散的成层云雾。观测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圣克鲁斯岛的气候特征。
(1)、结合材料,描述圣克鲁斯岛的形成过程。(2)、比较该岛高低地的降水特征。(3)、分析东南坡高地凉季初期易出现不易扩散的成层云雾的原因,并推测厄尔尼诺现象对其出现频次的影响。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新疆赛里木湖海拔约2073米,全年盛行偏西风,流域内年降水量约257毫米,湖面年蒸发量约550毫米(比我国西北内陆其他湖泊蒸发量小很多),结冰期长达6个月。近60年来,赛里木湖流域气候暖湿化,湖水盐度随之变化。组成湖岸的多为粘性差、易透水的粉砂岩,近年来湖岸整体上出现坍塌趋势,尤其以东岸坍塌最为严重。下图为赛里木湖及周边示意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赛里木湖年内蒸发量小的原因。(2)、指出近60年来赛里木湖盐度的变化趋势,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原因。(3)、分析近年来赛里木湖湖岸易坍塌的原因。(4)、结合材料,对东岸坍塌最为严重做出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