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1 拓展思维路径,通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05 类型:一轮复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
1.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台山杂咏
[金]元好问
其 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其 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四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 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 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 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2)、谈谈《台山杂咏》(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 , 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 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鲥鱼,为名贵食用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诗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2)、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
九域志泫然有感①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 ①本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诗人闲居山阴。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年间的四京、二十三路为标准,分路记载府、州等的户口、乡镇等信息。泫然:流泪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一词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写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2)、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4)、“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句子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5)、本诗第六句“孤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归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牧牛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 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字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 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2)、两首诗均以牛入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