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浙教版科学八上1.2声与听觉 课时精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A、甲图,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 B、乙图,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 C、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D、丁图,抽出空气铃声减弱2. 某人在半岁时,由于药物导致神经性耳聋,左耳听力损失大于105dB,右耳听力完全丧失。以下表述中,错误的是( )A、他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的损伤 B、他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耳蜗 C、听觉形成的流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耳蜗 D、他如果接受人工耳蜗治疗,听力可能会得到改善3. 听诊器的头部与耳郭作用相似,为了更好地收集患者内脏发出的声音。以下听诊头形状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A、
B、
C、
D、
4. 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飞行的蜜蜂 B、运转的机器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演奏的钢琴5. 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到惊吓游走,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 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6. 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7. 在装满水的长50m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无法确定8. 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发声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停止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 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10. 课堂上,老师在教室中大声讲课,走廊中回荡着老师的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师讲课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老师讲课时是声带在振动发声 D、老师讲完一句话后,走廊中仍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振动停止仍能发声11.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12. 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13. 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声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气体、固体14.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大钟不振动也能发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15. 如图所示,在四个声现象中,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的两个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二、填空题
-
16. 行军打仗途中,古人会在远处通过耳朵紧贴地面的方式,能更快更清晰地听出敌军行进的声音。这是由于:①声音传播相同的距离,在大地中比在空气中能量损失小;②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 科学家用超声波探测海洋某处的深度,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米/秒,如果在海面处发出超声波4秒钟后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是。18.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需要0.1秒。现有一根长为34米的空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那么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秒,你会听到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秒)19. 如图所示的耳的结构图,播放歌曲《复兴的力量》,歌声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 , 再刺激我们耳内的(填下面图中的序号)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形成听觉。若听神经受损造成的失聪(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20. 液体中的声速与温度有关,关系式为vt=v0+a(t-t0),其中:vy表示温度为t时的声速,t0为表格中指出的温度,v0表示温度为t0时的声速,a为温度系数。
液体
丙酮
水
甘油
水银
酒精
20
25
20
20
20
1192
1500
1923
1451
1180
-5. 5
2. 5
-1. 8
-0. 46
-3. 6
可见,水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 。如图所示是酒精、水和水银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其中表示酒精中声速的规律。
21.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温度有关,如图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1)、当温度为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2)、当飞机在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会有很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超音速试验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条件下,在环境试飞更容易成功。22. 如图,敲响乙音叉时,观察到与甲音叉接触的乒乓球将会 ,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三、实验与探究题
-
23. 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将衣服盖在钟上方,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然后人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2)、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24. 如图甲所示,小明将衣架挂在绳子中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小明能听到敲击声;然后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小华用相同的力再次敲击衣架,此时小明听到的敲击声更大、更清晰。(1)、该实验说明声音在(填“固体”或“气体”)中的传播效果更好。(2)、小明用食指堵住双耳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____(填字母)。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衣架离耳朵更近,经过空气传入的声音更大25. 小科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2)、探究“空气能传声”时,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小科预测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填字母)。A.转换法 B.理想实验法 C.控制变量法 D.类比法
26. 小科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是否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他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强
强
较强
弱
几乎听不到
(1)、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写出一条)。(2)、小科联想到在实际生活中该实验结果的应用场景,如电影院室内的墙壁装饰最好用上述材料中的。(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那么选择表中的作为反射面效果最好。27. 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什么作用?。(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实验乒乓球会弹起。(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法。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四、综合题
-
28. 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表所示。阅读下表,回答相关问题:(介质中声速v的单位是米/秒)
空气(0℃)
331
冰
3160
空气(15℃)
340
铜棒
3750
空气(25℃)
346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一根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敲击金属管时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9. 如图为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条件的实验装置,在发声体上放一些轻质小球并倒扣1个塑料杯,然后放在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通过抽气口,往外抽出罩内空气,随着罩内空气不断减少,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了,但发声体上方的轻质小球照旧跳动,说明发声体仍在 , 由此得出实验结论:声音传播 。(2)、本实验无法抽成绝对真空,始终都能听到声音。需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传声。(3)、如图乙,在底部安装特殊装置,使发声体悬浮于空中,这样改进的好处是为了避免声音 。30.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如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
- 20
- 10
0
10
20
30
声音速度/ (m/s)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根据图像找出温度为5℃时声速为 m/s。(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3)、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这个山谷的宽度为多少米?31. 位于海面下几十米深处的“南海一号”商船被打捞浮出海面,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又一突破,“南海一号”商船长约 30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如图所示。很早以前,我国考古队员就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一种装置安装在船上,用它发出的超声波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1)、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m/s,如果探测装置发出的信号后,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接受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0.02s,则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2)、该装置能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32. 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选填1、2或3)(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3)、该金属中的声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