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一章《声现象》提升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02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 2. 我国古人发明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之一,明代《询刍录》中记载“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文中声音的发声体是(  )
    A、 B、 C、 D、
  • 3. 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20m铁制的空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已知声音在空气和铁中传播的速度分别为340m/s、5200m/s,甲同学能听到敲击声的次数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 4. 声波在海水中传播衰减程度远小于电磁波。声呐就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点来对物体进行定位和测速的,如图所示是一艘静止在水中的潜水艇,其声呐向海水中某一固定方向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遇到一个不明物体被反射回来,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1=10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t2=9.8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3s,设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m/s,不明物体沿着与潜水艇连线的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则(    )

    A、不明物体第一次与超声波信号相遇时,距潜水艇距离为15km B、不明物体与两次信号相遇的时间间隔为3s C、不明物体的行驶速度约为51.7m/s D、不明物体在远离潜水艇
  • 5. 如题图所示的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其由鸟类尺骨制成,骨笛上有多个气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骨笛发声是由于骨的振动产生的 B、吹奏时要按压不同的气孔,主要是改变音调 C、骨笛声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D、用力吹奏骨笛,骨笛音色会发生改变
  • 6.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与中国音乐家一起相聚云端,共同用钢琴演奏演唱《一带繁花一路歌》,唱出了“一带一路”的团结与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同力度弹琴,不同琴键发出的音调不同 B、力度越大听到钢琴发出的响度越大 C、262Hz比523Hz的琴键连接的弦振动的快 D、不同艺术家的音色各不相同
  • 7.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其中“飞花令”环节在节目中非常受欢迎,关于节目中描写声的诗词,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乡音无改”指声音的响度没变 B、“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中“琴声”是由转轴的振动产生的 C、“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中“哭声”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 8. 如图所示是小宇和小南分别朗读课文时,老师使用同一设置参数的示波器记录并显示的声音波形图。根据波形图可知,小宇和小南声音的(     )

    A、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B、响度相同,音色相同 C、音调相同,响度不同 D、响度不同,音色不同
  • 9. 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表所示,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关于声速推断错误的是(  )

    序号

    介质

    声速/(ms1)

    1

    空气(0°C)

    331

    2

    空气(15°C)

    340

    3

    空气(25°C)

    346

    4

    水(常温

    1500

    5

    软木

    500

    6

    铜(棒)

    3750

    A、声速大小与介质有关 B、声速大小与温度有关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D、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快
  • 10. 下列文明行为和管理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中、高考期间禁止广场舞活动 B、街道旁装噪声检测仪 C、在学校周围设置禁止鸣笛路段 D、在学校周围植树
  • 11. 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只有空气才能传声 B、乙图中,当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时,其响度一定越大 C、丙图中,当小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得越高,则音叉的音调越高 D、丁图中,靠近发声的扬声器的蜡焰不停摆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 12. 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哪一个与其他的不同?(  )
    A、轻声细语 B、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C、工人在车间里戴防噪声耳罩 D、禁止鸣笛
  • 13. 下面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赫兹是响度的单位 C、因为次声波响度很低,所以人耳听不到 D、超声波可以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 14. 如图所示,这是一款电子驱蚊器,通电时会模拟蚊虫天敌的声音,发出频率在22000~55000 Hz的声波,从而吓退蚊虫。下列有关这种电子驱蚊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出的是超声波 B、发出的是次声波 C、发出的声音能被人听到 D、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15. 如图所示是某研究人员用一台声波灭火装置灭火的情景。打开声波灭火器,声波灭火器通过发出30Hz~60Hz的低频音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下列关于低频音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低频音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波灭火器发出的低频音波入耳是无法听到的 C、低频音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低频音波能灭火,说明低频音波可以传递能量

二、填空题

  • 16. 2024央视春晚陕西分会场节目《山河诗长安》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其中鼓乐交响中人们能清晰分辨不同乐器是因为它们的不同,而千人齐诵《将近酒》时的荡气回肠则是提高了声音的
  • 17. 小漫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甲),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如图乙所示,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l( do)”“2( re)”“3( mi)”三个音阶,则“1( do)”这个音阶与乙图中的(选填“A”“B”或“C”)对应。

  • 18. 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 19. 用同一个示波器检测四个声音,得到如图所示四个声音波形图,其中属于噪声的是图;甲与丙两图反应出两个声音的(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甲与乙两图反应出两个声音的(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 20. 课堂上同学们读书的声音是由声带的产生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只能依靠无线电话,是因为声音(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的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听到声音的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后两空选填“响度”、“声调”或“音色”)。
  • 21. 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盖上玻璃罩,然后把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将逐渐 , (填“变大”或“变小”),这个实验说明 , 本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选填“转换法”、“科学推理法”)

  • 22. 如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上的数据反映的是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它(选填“能”或“不能”)控制噪声;当有重型汽车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三、实验探究题

  • 23. 探究声音的特征:
    (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

    A.使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频有震感

    C.改变薄塑料滑过梳子的速度

    D.改变敲鼓时的力度

    (2)、在敲鼓时,用鼓锤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的同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屑在跳动,用力越大,纸屑跳得越高,听到的鼓声越响,表明声源的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3)、如图,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钢尺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此时钢尺振动的频率 , 发出的声音是(选填“超声波”、“人耳可听声”或“次声波”)。

  • 24. 按要求填空。
    (1)、噪声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小红从书上获得灵感,她觉得隔音房是在(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于是她开展了制作“隔音房”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用鞋盒充当“房问”,在其四周塞满待测隔音材料。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其中,紧紧盖着,在鞋盒外用分贝仪测量声音的大小;
    (2)、分贝仪距鞋盒的距离(选填“相同”或“不同”)。此处用到的研究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实验推理法”);
    (3)、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隔音性能最好的材料是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泡沫板

    棉花

    棉布

    分贝仪显示声音的大小/dB

    83

    68

    72

    78

    75

    (4)、如果没有分贝仪,可以人站在鞋盒外,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人后退的距离越远,说明该材料的隔音效果越(选填“强”或“弱”);
    (5)、影响物体隔音性能的因素很多,生活中也常常利用双层玻璃来隔音,并把双层玻璃间抽成真空,这样能大大降低噪声的原因是
  • 25. 小明在研究声音产生与传播时,完成实验:

    (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
    (2)、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3)、如图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随着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能听到的响铃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由此推理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 , 声音不能在中传播不能传声;(后两空均选填“介质”或“真空”)
    (4)、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近居民楼的高架路安装隔音墙 D、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 26. 小琳同学学习了“声现象”以后:

    (1)、她进行“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在图甲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且松紧程度一致,若她选择a、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的关系;若她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两根弦线做实验;
    (2)、她观察到家里音箱上的扬声器开关开启时,纸盆有振动。于是她在一个扬声器的纸盆上放上小纸团如图乙,接上录放机。播放音乐时小纸团跳动,停止播放时小纸团也停止跳动,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调大音量,纸团跳得更(选填“高”或“低”),说明发声体的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3)、她突发奇想:若将该实验装置移到月球上进行实验,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她(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原因是
  • 27. 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振动而发声的:如图甲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已知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一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定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AB间的琴弦,用仪器测出发声的频率。

    实验次序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0.8

    4

    265

    (1)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高;

    (2)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和琴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3)分析第1和2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 ,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4)在上述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如果再选用一根与钢制琴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4m的涤纶琴弦,来探究音调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实验中可悬挂重物个。

  • 28. 如图是天坛的回音壁,若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的围墙边,一人斜对着围墙轻声说话,另一人则可清楚地听到对方的声音。两人借助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实现对话,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妙趣横生。小明想探究声音的反射,进行了以下实验。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厚海绵,海绵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2)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COB是该光路的(选填“入射”或“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像光一样反射;

    (3)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实验中应该保持玻璃圆筒A和入耳位置 , 只改变反射面的

    (4)小明多次实验后,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反射面的材料有关。如果利用声波的反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材料若在表中选的话,应该选择

    反射面材料

    大理石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海绵

    反射声音的强弱

    最强

    较强

    几乎听不到

    (5)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小明猜想天坛回音壁的表面比较。(选填“光滑”或“粗糙”)

四、计算题

  • 29. 海面上有一艘大型轮船,为了探测某处海洋的深度,静止在海面上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4.0s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回声。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求:探测处的海洋深度。
  • 30. 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驶向正前方的山崖,鸣笛3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问:

    (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汽车听到回声时到山崖的距离是多少?

       

  • 31. 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同学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速度。已知管长为0.85km,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相隔 2.33s,空气中声速340m/s。求:
    (1)、 敲击后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另一端要多长时间?  
    (2)、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