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一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提升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30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百炼成钢“与“沙里淘金”所涉及的变化相同 C、“釜底抽薪”与“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 D、“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2. 同学们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夹持装置已略去),能达到有关探究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合金与其组分金属的硬度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验证锌、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D.探究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
A、A B、B C、C D、D3. 碳元素是人类接触和利用最早的元素之一、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很多,部分结构如图,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和金刚石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C、石墨很软且有滑腻感 D、活性炭可用作冰箱除臭(2)、关于C60的说法错误的是( )A、C60分子很稳定 B、每个C60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C、相对分子质量为60 D、可应用于超导、催化等领域(3)、石墨烯是最薄、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材料,关于石墨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2 B、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具有导电性 D、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4)、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干的快
加快分子运动速率
B
水壶底部有较多的水垢
水的硬度较大
C
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降低油的着火点
D
铜丝常用作导线
铜有良好导电性
A、A B、B C、C D、D4. 化学用语是独特的化学语言。对于下列几种化学符号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①Fe ②Fe2+ ③NaCl ④Fe3+ ⑤O2
A、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B、①③⑤分别表示由原子、离子、分子构成的物质 C、⑤中的数字“2”表示氧气中有2个氧原子 D、②④是不同的离子,所以它们的质子数不相同5.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中乙和丙的质量比为8:11 C、甲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1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6. 下列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情况下产生O2 B、
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向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锌粉 D、
向等质量的氧化镁、氢氧化镁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
7. 某小组同学利用杠杆原理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前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锌球(均已打磨),此时杠杆平衡,然后将两个金属球分别浸没在盛有稀硫酸和FeSO4溶液的烧杯中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中观察到左端烧杯中无明显现象 B、右端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里一定有ZnSO4 C、一段时间后移走烧杯,杠杆左端下沉 D、该实验可得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8. 做好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观察并正确描述实验现象是必要的能力。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通过红热的氧化铁时,固体慢慢变成红色粉末 B、镁片与盐酸剧烈反应,固体很快消失,产生大量气体并放出热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四氧化三铁 D、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变成黑色氧化铜9. 室温时,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质量相同的一块镁片和一块锌片分别与等浓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甲,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 B、曲线①的压强上升比曲线②高,说明①产生H2总量更多 C、曲线②是Mg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 D、反应结束后Zn一定有剩余10.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实验目的
A.探究NH3和CO2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D.证明MnO2能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设计
A、A B、B C、C D、D11. 通过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现象描述正确的是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CO2与NaOH能否发生反应
验证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验证氧气支持燃烧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①中铁钉不生锈;
②中铁钉生锈。
塑料瓶①比塑料瓶②更扁
U形管左边液面比右边高
白磷燃烧
A、A B、B C、C D、D12. 水是一种化学资源。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验Ⅰ,a管中收集的气体是 B、实验Ⅱ,红磷不燃烧是因为它不是可燃物 C、实验Ⅲ,对比②③可知铁生锈需要参加 D、实验Ⅱ和Ⅲ中,水只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13.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得到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的质量关系(见图).请根据图像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Al>Mg>Fe> Zn B、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Al>Zn> Fe C、同质量的四种金属与足量酸反应得到氢气的质量:Al>Mg>Fe>Zn D、Al、Mg、Fe、Zn四种金属与酸反应得到氢气的质量比:二、非选择题
-
14. 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
请阅读信息后回答:
(1)、金属镓(填物理性质).(2)、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 的数值为.(3)、镓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4)、氮化镓(GaN)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一般采用GaCl3与 NH3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同时得到另一种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5. 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1)、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由此可判断:
①S、Cl2、I2、Br2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16. 从古至今金属都是人类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材料(1)、下表记录了人类使用各种金属的年限,Fe
Cu
Al
Zn
Au
公元前500年
公元前4000年
1827年
公元500年
公元前5000年
可见金属越活泼,使用的年代越(填“近”或“远”),金在自然界中多以(填选项)形式存在。
A.单质 B.化合物
(2)、中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炼铜的工艺,即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以制取铜,下图呈现该反应溶液中的颗粒变化(水分子已省略),请据此回答:代表的颗粒是:(书写化学符号),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将:(填“变大”或“变小”)。
(3)、将一定量的镁和铁放入一杯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呈浅绿色,过滤。则所得固体中肯定没有 , 所得溶液的溶质肯定有。17. 某校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考完后,产生了大量由盐酸和碳酸钙制备留下的废液。兴趣小组通过以下探究确定废液处理方案。(1)、写出制备的化学方程式:。(2)、废液成分的确定【提出猜想】废液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一:猜想二:和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猜想二成立
方案二
取少量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方案二不正确,原因是。
【反思与拓展】若要用一种药品验证哪种猜想成立,还可选择(多选,填字母)。
A.酚酞溶液 B.固体 C.锌粒 D.粉末
(3)、废液处理实验表明,废液中的溶质是和 , 小组决定用除去它们。
【提出问题】固体与废液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如图1所示,取废液样品于烧杯中,逐滴滴加溶液、用传感器测定滴加过程中溶液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1 图2
【结果讨论】
①阶段,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②点后曲线平缓阶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 碳酸亚铁()应用非常广泛,可以作补血剂、阻燃剂、催化剂,还可用于皮革生产。(1)、碳酸亚铁中铁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小组成员称取样品(含杂质)21.8g,放入如图装置中加热,此时发生的反应为 , 质量不再改变时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9.6g。计算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继续向上图装置中通CO分阶段升温,加热时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已知用CO还原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图中a点数值为。
②图中N点对应的固体成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