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闯关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29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我国学者在云南元谋发掘出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这证明元谋人已经能够( )A、缝制衣服 B、使用火 C、制作和使用工具 D、人工取火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在元谋人和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的哪一种东西最能直接证明他们是人而不是动物( )A、牙齿或头盖骨化石 B、炭屑和烧骨 C、动物化石 D、粗糙的石器3. 在某地举办的《远古回声——黄河流域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中,下列你最有可能见到的是( )A、干栏式建筑 B、人面鱼纹陶盆 C、栽培稻谷遗存 D、山顶洞人复原头像4. 10000多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先民们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但同时期的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粮食种植、家畜饲养、房屋样式等方面有许多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 B、民族性格和宗教不同 C、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5.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应是( )A、 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6. 《韩非子,五蠹》载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故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可见,原始聚落古人在建造房屋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健康舒适 B、保存食物 C、人身安全 D、坚固耐用7. 王幼平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一书中说:“早期人类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至少已经生存了上百万年。他们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书写了中国史前史上最古老的篇章。”“创造了辉煌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 新考法图片组合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A、开始农业种植 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开始人工养鱼 D、开始雕刻陶器象牙9. 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钟家港古河道中获得北方传统作物遗存粟米7粒、枣核1粒。这一发现说明当时( )A、早期国家势力不断扩张 B、南北方居民存在交往 C、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 D、北方是当时经济中心10. 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先民也驯化了稻并开始大量种植。粟和稻的种植说明( )A、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 D、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11. 根据考古发现.陶寺遗址的建筑中既有大型宫殿,又有简易的半地穴式房屋,高等贵族、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的居住区各自分开。这表明,陶寺文化时期( )A、建筑设计注重地理环境 B、尊卑等级初见端倪 C、城市规划水平已有进步 D、具备早期国家形态12. 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 )A、一体性 B、渐进性 C、先进性 D、多元性13. 陕西省作家李延军的长篇小说《黄帝传》形象再现了华夏民族交融发展、炎黄二帝大战蚩尤等上古秘史。小说中提到的“炎黄二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 )A、治水英雄 B、人文初祖 C、兵家鼻祖 D、一代天骄14.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发现上山文化晚期的聚落和墓葬,出土石器制作精美,有些陶器表面还用白彩绘出太阳纹、点线纹、平行短线等纹饰,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在审美和信仰方面取得的进步。下列与桥头遗址最接近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马坝人15.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位于绵阳市北川县,北川禹穴沟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峡谷,峡内岩崖陡峭,怪石嶙峋,桥头李太白书“禹穴”二字犹存。它是古代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离故里”。下列关于大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传说中的人物 ②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③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 ④曾三过其门而不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二、综合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3年……对遗址的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四个叠压的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和水井等遗迹,土出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夹炭黑陶器皿、骨耜等一批重要遗物,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特别是栽培稻谷的大批量发现为同时期其他遗址所不见。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
材料二 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延续三年之久……发现了环壕、房屋、窖穴、陶窑、墓葬等丰富的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上万件,认识了包含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的聚落区划,从而确认这是一处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中国考古百年:带你回顾半坡遗址的发掘》
材料三 大 汶口出土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不仅有磨制石器的石镰、石锄,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原始居民距今的时间。(2)、根据材料三,概括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分析导致随葬品数量不同的原因。(3)、学校将举行研学旅行活动访学上述三个遗址,现邀请你作为研学队长引导同学们参观学习,出发前请你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遗址为大家写一份遗址介绍。三、材料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谋人的上门齿化石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穗和炭化稻谷
(1)、文物是历史的真实载体,根据以上图片并结合所学,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二:发现的骨器:在北京猿人洞穴堆积物中,有许多鹿角分割成两段,斫痕清楚,显然是加工过的。截断的鹿角根粗壮而结实,可以做锤子用。遗址中出土的完整的鹿的头骨有成百件。发现的石器:北京人遗址共出土了十几万件石制品。石器种类很多,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等。
(2)、依据材料二,分析北京人使用过哪两种类型的工具。材料三: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是劳动的器官,发展较快,变得灵活轻巧。下肢用来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发展较慢。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写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杭州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中的“琮琮”,其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全身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琮体四面正中开槽,上下各雕琢一幅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神人兽面纹被考古学家们认为是良渚文明的“神徽”。
材料二:【文明标准】城邑从其产生到发展为国家之都城,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我们判断它的性质究竟是中心聚落形态阶段的中心聚落还是早期国家时的都城,是需要附加一些其他条件进行分析的⋯⋯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和社会的阶级分化是我们设定的国家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量众多的玉琮、玉璧和玉钺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
(1)、阅读材料一,“琮琮”融入了良渚文化哪些方面的信息?人们想要了解更多良渚文化,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明标准”简述良渚古城能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