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鲁科版(五四制)(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序章《走进物理》B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22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如图,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棒球馆顶部采用新型材料——PTFE膜覆盖,能极大程度减轻场馆顾部质景的同时又能保证自然采光,且能承受高温,不易变形。说明这种新型材料:

    A、密度大 B、透光性差 C、韧性差 D、耐高温
  • 2. 小明想知道自己脉搏跳动一次需要多长时间,由于脉搏跳动速度较快,一次跳动的时间难以直接测量,于是他打算“先测出自己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计算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D、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 3. 将一只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如果逐渐向水里添加食盐并轻轻搅动,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小明认为鸡蛋会浮起来,小明向烧杯中加盐搅动后,发现鸡蛋浮了起来。“小明认为鸡蛋会浮起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
  • 4. 在体育用品商店购买篮球时,总要将篮球在地面上拍几下,观察其反弹高度,选择弹性较好的篮球。这种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 D、交流与合作
  • 5.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下列事例中运用相同科学研究方法的是(  )

    ①探究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③将敲击后的音叉插入水中,水波的振动反映音叉的振动。

    ④探究发声体振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A、①与③ B、②与④ C、②与③ D、①与④
  • 6. 在探究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后,同学们提出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可能与水的温度有关的猜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在形状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B、在材料不同的两个杯子中装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C、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温度不同其他都相同的水,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D、只要水的温度不同,其他条件无所谓,观察能放入的回形针的数量
  • 7. 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小明认为电梯四周是不锈钢包裹构成的,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于是他们把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于“可能是由金属做成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有隔离作用”是猜想与假设 B、对于“手机放入一个密闭的铝合金月饼盒中,然后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月饼盒中的手机听它能否发出信号铃声”这是实验与验证过程 C、“小华发现在电梯中手机收不到信号”,这是观察与发现问题的过程 D、整个过程中小华与小明并没有对问题进行探究
  • 8. 小明在球场上打篮球,他发现篮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不同,于是他想:“篮球的反弹高度与什么有关系呢?”,一起玩耍的小飞说:“篮球反弹的高度与下落的高度有关系。”于是他们让同一个篮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观察反弹的高度。“他们让同一个篮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观察反弹的高度”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 9. 通过放大镜观看周围的物体时发现,近处的物体是正立、放大的,而稍远处的物体是倒立、放大的,更远处的窗户则是倒立、缩小的.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经过讨论形成了下面四个问题.你认为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是(   )
    A、物体通过凸透镜所形成的像都有哪些种类 B、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 C、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能成什么样的像 D、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物、镜间的距离有何关系
  • 10. 小军和小民分别购买了两个不同品牌的排球,为了比较它们的弹性是否相同,以下方法最科学、可取的是(   )
    A、在教学楼前把两球分别向墙掷去,比较反弹后距墙的远近 B、双手分别同时把两球按在地面上,感受哪一个球更费力些 C、在二楼窗口,让两球从等高度处自由坠下,比较反弹高度 D、把两球分别向上抛出,待它们下落再反弹时比较反弹高度
  • 11. 关于科学探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B、实验室中利用器材可以重现自然界中的现象 C、实验数据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它包含着许多偶然因素 D、分析数据,加上集体讨论才有可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 12. 往保温壶灌开水时,能根据声音的变化判断水是否灌满。刚开始灌水时听到的声音比较低沉;水快灌满时声音又比较清脆。根据这一现象,大家提出下列四个问题,其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问题是(  )
    A、为什么灌水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B、壶发出声音的音调与水量有什么关系? C、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D、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 13. 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人们可以用来观测天象 B、 甲骨文,声音与碰击有关 C、 太阳光使地表水蒸发 D、 古人认为地球是圆的,上方有穹顶
  • 14. 林乔到超市买了一盒鸡蛋、一块豆腐、一颗大白菜,如图所示,根据你学的物理知识,觉得装袋的叠放顺序(从下往上装袋)应是( )
    A、大白菜、鸡蛋、豆腐 B、鸡蛋、大白菜、豆腐 C、鸡蛋、豆腐、大白菜 D、大白菜、豆腐、鸡蛋
  • 15. 在下列各现象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
    A、日食和月食 B、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 C、水中的筷子会被“弯折” D、夏天人们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感到舒服
  • 16. 小明观察到篮球落地后会被弹起,但弹起的高度不同,小明问同学们“篮球弹起的高度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小聪说:“可能与篮球下落时的高度有关,也可能与地面的材料有关”。小龙说:“可以用一个篮球从不同高度下落到地板上,测量反弹的高度”。小华取来一个篮球按照小龙的方法进行测试并记录每次下落的高度和反弹的高度。四名同学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属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这环节的是(   )
    A、小明 B、小聪 C、小龙 D、小华
  • 17. 物理研究中常常用到一些研究方法,下列例子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①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②用激起的水花显示音叉的振动③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④用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程度来表示温度的变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 18. 在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要环节顺序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结论和评估、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B、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分析和评估 C、提出问题、猜想、评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D、提出问题、猜想、分析和论证、设计实验、结论和评估、进行实验
  • 19. 为了研究摆动的周期与摆球质量的关系,应保持(   )
    A、摆线的长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动的幅度 B、摆线的长度和摆动的幅度不变,改变摆球的质量 C、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 D、摆动的幅度和摆球的质量、摆线的长度都不变,改变摆球的形状

二、填空题

  • 20. 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
  • 21. 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是: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 22.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涂上不同颜色的物体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的温度。“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涂上不同颜色的物体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23. 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器材如图4所示:A为一个空易拉罐,它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戳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

    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

    每次拍的快慢相同

    3cm

    做法

    观察内容

    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

  • 24. 眼睛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取一烧杯,里面冲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然后在杯底放一凸透镜,用手电筒射出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入烧杯中,现象如图所示:

    你发现的实验结论是:

    烟雾的作用是:

  • 25. 下面是某学生在课外做“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

    【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一个鞋盒,待比较的材料(棉布、报纸、塑料布、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一把长卷尺.

    【步骤】:小明先将衣服包好电子铃,放入盒内,让其发声.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时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距离.换用其它材料完成上述步骤.

    【提问】:①小明是通过 来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这种方法叫 .

    ②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相同,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一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相同呢?写出两个: 、 .

  • 26. 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噐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于是在实验室中实验,表是他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控制条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20

    0.3

    B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的琴弦;要探究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要探究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该选用编号为的琴弦(只填写字母代号).

  • 27.

    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板、玻璃、木板、硬纸板)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源间的距离。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进行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为:


    按隔音效果好坏依次排列:

    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

  • 28.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包括:、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

三、实验探究题

  • 29. 实验小组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实验中,他们从家中找出下列一些材料开始探究:报纸、 羽绒、塑料袋、泡沫板.
    (1)、准备的实验器材除了待测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2)、他们将声源放在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们准备通过用人刚听不到声音时 人与声源的距离来进行比较,他们将实验数据记录到下表中:

    则表格中(a)的内容为 , 几种材料隔声性能最好的是

  • 30. 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
    (4)、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两种玻璃中隔音效果好的是;如果把双层玻璃中的空气抽掉,则隔音效果最好,原因是
  • 31. 晓华和同学取两张等大的同型号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如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同的大小纸锥,进行纸锥下落快慢的研究: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此时应该拿至图乙的(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同时记录纸锥下落至地面的时间,就可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参照表中速度格式,请把实验表格中①和②两处填写完整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选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下落高度或换用锥角较(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
    (4)、晓华的同学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轻重(即质量)有关,并打算用第(1)题中的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晓华认为不科学,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 32. 元旦这天早上,小刚去农贸市场买蜂蜜,售货员将蜂蜜用勺子盛出,往瓶子里倒。小刚发现蜂蜜向下流动的比较缓慢,不像流水那样。“咦,怎么这么慢?”售货员笑着说:“我的蜂蜜质量好,太粘了,别人的都掺假。”真如售货员所说吗?小刚边走边思考,他记得家里从商场买回的花生油在夏天还好,到过年时都倒不出来啦。是什么因素使得蜂蜜的粘性有时大有时小呢?小刚想:有可能是温度在作怪,如果让同一中液体从相同的斜面流下,温度低时需要的时间长,粘性就大,温度高时需要的时间短,粘性就小。花生油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到这里,小刚非常兴奋。回到家后立即实验:将蜂蜜分装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另一瓶用微波炉加热一会儿。让爸爸和妈妈也来帮忙,各从一瓶里取出一滴,滴在同样倾斜放置着的三个试管内壁,测得蜂蜜从滴直到淌到试管底,在冰箱中的用了两分钟,在室内的用了70秒,在微波炉加过热的用了10秒。小刚非常高兴,她知道结论啦。

    看了小刚的探究过程,请你总结一下:

    (1)、小刚探究的问题是:
    (2)、小刚对问题的猜想是:
    (3)、小刚在实验中将不易直接测量的液体的粘性转换成可以直接测量的 , 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4)、实验结论可以用图中的_____来表示。
    A、 B、     C、 D、
  • 33.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听见声音的响度;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

       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34. 网上传说,坦桑尼亚一个名叫姆佩巴的学生急于上课,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令他惊奇的是,这杯热牛奶比同时放入冰箱中的冷牛奶先结冰。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姆佩巴效应”。你认为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是真的吗?请你设计一个方案,验证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四、科普阅读题

  • 3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趣的科学探究

        初冬的早晨,小军想喝蜂蜜水,他将蜂蜜用勺子从罐子盛出,往杯子里倒.小军发现蜂蜜很粘,向下流动得比较缓慢,想起以前在夏天倒蜂蜜时好像不是这么粘的,难道是蜂蜜变质了?

    当天物理课上,老师做火烧磁铁实验,得出结论:温度越高,磁性越弱.小军由此受到启

    发,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液体的粘性也可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粘性越小.

    小军回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将罐子里的蜂蜜分装入三个小瓶,一瓶放在冰箱,一瓶放在室内,另一瓶放在微波炉加热一会儿.然后找三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将它们倾料放置,确保倾斜程度一样,让爸爸妈妈帮忙,用三支相同的滴管分别从三个小瓶中各取一滴蜂蜜,同时分别滴到三支试管口的内壁上,观察并比较三滴蜂蜜流到试管底部的时间.并记录实验现象如下:

        小军又用其他几种液体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小军像个小科学家那样得出了结论.

    (1)、根据小军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有些液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它的粘性会(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小军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这种科学方法,小军将不能直接测量的转换成可以测量的.
    (3)、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这次科学探究中,小军为了研究温度这一变量对“流淌时间”的影响,控制了哪些变量不变?(写出两个即可)注:控制变量法是指时于多变量(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拉制其他变量不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从而研究这个变量对事物影响的方法.

五、综合题

  • 36. (一)阅读《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回答问题.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问题中属于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

    B. 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

    C. 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

    D. 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

    E. 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

    (2)、请根据“两个同学走在沙滩上,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