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5届高三语文二模(4月校际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23 类型:高考模拟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记忆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物质记忆、社会记忆和认知记忆。当代中国动画依循文化记忆书写的内在机制,探寻基于物质、社会与认知三个维度的文化记忆实践途径,在这“多元统一”的框架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刻地嵌入群体的集体意识中,促成一种更为持久和深入人心的文化记忆。

    当代中国动画以物质记忆为内容,激活文化记忆的复苏。当代中国动画的叙事背景通常架构在历史的某个阶段,融入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质元素,从自然景观、日常物品,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场景,再到融合了传统文化的虚构元素。这些物质在动画中呈现,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文化记忆的传达:一是“原创性重现”,当代中国动画将物质还原至原初的形象,以重现民族符码;二是“现代化再解读”,将历史和传统物质元素进行现代化的再阐释,经过融合、拼贴呈现现代审美意味的物质符号,同时又不失其传统特色。这两者共同构成文化记忆的丰富图景,传承文化意义。

    当代中国动画以社会记忆为框架,厚植叙事的情境。当代中国动画通常将视角聚焦于普通的小人物,通过小人物的实践,来体现和传递深藏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往中的社会集体记忆。“日常生活是记忆、行为和身体的集散地,涵括着历史和记忆的点点滴滴,从生活习俗、方言到口音、动作,体现着历史的拓殖和记忆的延展。”如爆火的《小妖怪的夏天》中的小猪妖,尽管它勤劳而毫无怨言,但常被忽视和误解,其遭遇恰似部分观众在职场上的一个缩影。

    当代中国动画以认知记忆为导向,推进与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观众对影像的认知是基于其外部的视听感知与内部的记忆经验之间的紧密交互而形成的。动画影像与观众记忆相互交织时,其中唤醒的是群体共有的、具有延续性的认知,这正是“认知记忆”现象。在这个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动画在营造富有创意的视听体验过程中,深入挖掘和解析植根于集体潜意识的认知记忆,特别是对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多维注解,让观众在享受视听乐趣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浓郁的文化韵味。如《姜子牙》中,姜子牙决心拯救众生,即便面对无尽的挑战与困境,他依然坚定自己的初心和信仰,生动地展现了“修身克己”的哲学观念。

    然而,从对真理的探求角度而言,认知记忆并不总是全面或绝对的,正如真理本身带有内在的不确定性。当代中国动画中,角色们在叙事情境中历经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当矛盾化解后,角色们实现了自我成长,也催生了观众与自我认知记忆间的深刻对话。这一过程既重新阐释了真理,也有组织地引导观众对真理的再认知。因此,当代动画电影引导观众与传统哲学思想对话时,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确保所传达的价值观符合时代需求。

    (摘编自郑其宝、叶佑天《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当代中国动画中文化记忆的书写》)

    材料二:

    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称“情感”是一种能够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并可生成对广义文化的认同,叙事文本通过相似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共鸣与意义共享,为文化记忆建构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可见,“情感”成为新时代影响叙事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动画追求用细腻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内容传递主流价值观,以平民化视角唤醒个体记忆,引发情感共鸣,建构文化记忆。在《哪吒2》中,创作者进一步挖掘了主要角色身上的情感因素,以神话故事为本体折射出当代家庭、社会关系中普遍存在的权威与理解、精英与平凡的情感张力。东海龙王敖光从“施压型”父亲摇身变为“放手型”父亲,精准击中现代家庭在面对子女人生选择时的痛点。申公豹成功考入玉虚宫,却仍因为口吃而遭同门嘲笑,功劳屡次被抢,面对父亲、弟弟的重大变故时无能为力。这些平民化的视角将神话人物与普通观众相连接,很多观众都从申公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职场困境、家庭责任和身份焦虑。影片通过熟悉的情感语境唤醒观众关于亲情的深刻体验,建构起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在动态演变过程之中。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记忆不断被重组、替换和更新,并随之派生出新的叙事内容和形式,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记忆演进和价值认同变迁。《哪吒闹海》《哪吒传奇》和《哪吒2》分别属于不同时期的叙事文本,它们都以《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为原型,但其中所携带的情感却不尽相同。正如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神话其实并不是神的故事,而是人类自己的故事”。不同时期的“反叛精神”需要不同的情感叙事,指向不同的“反叛对象”。因此,《哪吒2》通过当代的“身份焦虑”情感叙事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的更新:影片将灵珠、魔丸的二元对立关系转化为你中有我的共生关系,借相互救赎、共抗霸权的友情叙事完成对共同体价值观的诗意表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全球传播中倾向于树立“文化大国”形象,但有时又因为文化语境的差异陷入“对空言说”的困境。随着中国动画创作群体的代际交替,动画叙事范式也随之更新,《哪吒2》的爆火证明了新一代动画人对共同情感体验的准确把握与言说。切中当代人精神需求的情感叙事已成为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摘编自闫晗等《文化记忆视角下中国动画叙事的代际传承与范式突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中国动画探寻基于物质、社会与认知三个维度的文化记忆实践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刻地嵌入集体意识中。 B、当代中国动画通过融合、拼贴等方式对历史和传统物质元素进行现代化的再阐释,使之既具有现代审美意味又不失传统特色。 C、“认知记忆”现象,指观众将自己对影像外部的视听感知与内部的记忆经验结合起来,使之形成紧密交互关系的一种现象。 D、《哪吒2》取材于传统神话故事,通过挖掘角色的情感因素,创设熟悉的情感语境,唤醒观众的情感体验,具有时代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妖怪的夏天》中小猪妖被忽视和误解的经历,反映出部分观众遭遇的职场困境,这是这部动画片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B、因为认知记忆有不确定性,所以当代中国动画中角色能在矛盾中实现自我成长,成长过程也能引导观众对真理进行再认知。 C、《哪吒2》通过当代的“身份焦虑”情感叙事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的更新,比《哪吒闹海》《哪吒传奇》更具时代性。 D、中国动画创作群体的代际交替和动画叙事范式的更新,消除了文化语境的差异,使中国走出“对空言说”的国际传播困境。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当代中国动画“原创性重现”的一项是(     )
    A、《白蛇:缘起》以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为原型,进行现代化改编。 B、《大鱼海棠》在构图、镜头、视角等方面精心设计,营造真实又神秘的幻想世界。 C、《新神榜:杨戬》利用三维动画技术,打造唯美国风画面,展现独特东方美学。 D、《长安三万里》根据唐俑、壁画等,设计建筑样式和角色形象,呈现大唐风貌。
    (4)、材料二围绕通过情感叙事建构文化记忆展开论证,请简要梳理其论证思路。
    (5)、学校动画社拟将《促织》改编成动画片,请根据材料提供几条改编建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五月份那令人难忘的一天来到了。山城已是黄昏,太阳老远地,像个大火球。书场附近有些人在喊:拉警报了。也有人说,没拉警报,是讹传。外地来的难民,懂得空袭的厉害,很快躲进了防空洞。本地人还在各干各的,有的人满不在乎地在街上晃荡。

    这天下午,二奶奶正在检查跑警报用的包,盘算着还能不能再放点别的什么进去。秀莲正看她积攒的旧邮票,大凤做着针线活儿。

    猛的,只听见头顶上一声巨响,好似一柄巨斧把天劈成了两半儿。秀莲一下子蹦了起来。

    宝庆光着脚从里屋跑出来,“没听见警报呀!”他说。二奶奶手里紧紧攥着那个小包。她往起站了两次,可是腿软得不听使唤了。宝庆走过来扶她,秀莲奔到了窗边。一阵凄厉的呼啸穿房而过,声音越来越响,猛地又哑然无声了。“快躺下,”宝庆喊道。他自己也趴下了。

    炸弹爆炸了——三声闷响,书场摇晃了起来。一只花瓶从桌上蹦到地下,摔得粉碎。秀莲用手指堵住耳朵,爬到靠窗的桌子底下。外面街上扬起了一阵烟尘。接着又是一起爆炸,声音短促,尖厉,一下接一下。整个书场天翻地覆,好像挨了巨人一拳,接着就听见震碎的玻璃哗哗乱响,纷纷落地。

    宝庆头一个开口:“走了,我估摸着。”他还在地上躺着。他说话,为的是安慰大家。②谁也没答碴儿。他四面瞅瞅,连头也不敢抬起来:“大凤,你在哪儿?”大凤在隔壁屋里,趴在床底下呢:“妈,您在哪儿?”二奶奶还坐在椅子里,紧紧攥着那个口袋。她脚下湿了一大片。她尿了裤!

    “过去了,”宝庆安慰她说。她不言语。他走过去,摸了摸她的手。手冰凉。看见她在哭,他叫大凤过来,安慰安慰妈妈。大凤打床底下爬出来,身上脸上满是尘土和蜘蛛网,眼里一包泪。

    宝庆穿上了鞋袜。等二奶奶定下神来,他已经走到了门边。“你上哪儿去呀?”她喊起来了。

    “去看看唐家,我得去看看他们怎么样。”

    “就不管我了?我快吓死了,你倒只想着别人。”

    宝庆犹豫了一下。但他还是下了楼。她又神气地跟他作起对来了,这就是说,她已经没事了。

    太阳已经落山了。隔街望去,后面几道街的屋顶上,彩霞似的亮着一道强光,那不是彩霞,那是房子起了火。山城的一部分已是一片火海。他的心揪得发痛。他加快了步伐。是唐家住的那一带起了火。他的角儿!他的琴师!整条街都在燃烧。烧焦了的肉味儿直往他鼻子里钻。他一阵恶心,赶紧走开。

    末了,他爬上了山,冲着唐家旅馆的方向走去。也许他能打胡同里穿过去,找到他们。然而,所到之处,惨得叫人不敢看。靠山的街道上全是熊熊大火,浓烟铺天盖地朝他滚了过来。③只听见火烧的噼啪声,被火围困的人的惨叫声,以及救火车不祥的铃声。新起的火苗,在黑暗中像朵朵黄花,从各处冒出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的火舌。

    宝庆低着头,怀着一颗沉重的心走回家,眼前老晃着那一大片怕人的火。

    秀莲正在等他。她看上去是那么小,那么孤单。“爸,人家都出城去了,”她说,“我们为什么不走呢?到南温泉找大伯去吧。”

    “明儿一早,我们就上南温泉去。”宝庆说,他又疲倦,又紧张。

    到夜里两点,宝庆睡不着,干脆不睡了。他穿上衣服,下了楼,走到书场里——那是他心血的结晶,是他成名的地方。当班主的宝庆,在这儿走了运,有了一帮子熟座儿。可是,眼前的景象叫他脑袋发木。贺幛、匾额还都挂在墙上,全是捧他的。再有就是桌子、椅子、长凳。都是辛辛苦苦置下的。现在还有什么用处?那边长条桌上,整整齐齐摞着二百套新买来的盖碗。他双手捧着光头。这些茶碗是他的血汗呀!没法把它们带走。

    他一脑门都是汗。他忽地抬起那满布皱纹的宽阔脸膛,笑了。有了命,还愁什么?几个茶碗算什么?他走到后台,把大鼓、三弦放进了一个布口袋里。看见这些宝贝,他好受了一点。只要有了它们,他就什么也不怕了。到哪儿都可以挣钱吃饭。

    他找来一张红纸,大笔书写了一张通知:“本书场停业三天。”他走到书场前面,把红纸贴在最醒目的地方。

    完了他去叫醒家里的人,已经是三点了。宝庆锁上了书场的门。他站了一会,凝视着这个地方,满心的悲伤。他猛的转过身,跟着全家出发了。

    一层薄雾笼罩着山城。成千的人仍旧挤在街上,脸发白,板着,惊惶失措。有的人迈着沉重缓慢的步子,有的人呆呆地瞧着。他们走了好几个钟头,拐弯抹角地走过一片瓦砾的街道,爬过房屋的废墟和成堆的尸体,最后来到了江边。真是触目惊心!回过头来再看看他们经历过的千难万险,一下子都瘫倒在潮湿的沙滩上,爬不起来了。一片焦土和断垣残壁。一股股浓烟,火舌直往天上冒。④那一大片焦土,就像是一条巨大的黑龙,嘴里吐着火舌。这样的黑龙,足有成百条

    窝囊废见到他们,眼泪汪汪。他以为他们都给炸死了。他看着大家,欢欢喜喜把每个人都打量了一番。“都活着,太好了!太好了!都得去洗个澡。好呀,太好了!”“我的好兄弟,”他对宝庆说,“你一定得先睡一觉。”宝庆很不以为然:“不忙,我还有正经事要办呢。”

    “正经事?”窝囊废瞅着兄弟,觉得他简直疯了。

    宝庆把那宝贝三弦递给窝囊废,“我到镇上去走一圈,看看能不能在这儿作艺。”说完,就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八方风雨(节选)

    老舍

    (1939年)五三、五四敌机狂炸重庆。投的是燃烧弹——不为炸军事目标,而是蓄意要毁灭重庆,造成恐怖。

    前几天,我在公共防空洞里几乎憋死。人多,天热,空袭的时间长,洞中的空气不够用了。五三、五四我可是都在青年会里,所以没受到什么委屈。五四最糟,警报器因发生障碍,不十分响;没有人准知道是否有了空袭,所以敌机到了头上,人们还在街上游逛呢。火,四面八方全是火,人死得很多。我在夜里跑到冯先生那里去,因为青年会附近全是火场,我怕被火围住。彻夜,人们像流水一般,往城外搬。

    经过这个大难,“文协”会所暂时移到南温泉去,和张恨水先生为邻。我也去住了几天。

    (有删改)

    【注】①二奶奶:宝庆的妻子。后文中秀莲、大凤是宝庆的女儿,“窝囊废”是宝庆的哥哥宝森。②《八方风雨》是老舍撰写的八年抗战回忆录。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本地人对空袭缺乏警惕意识,听到警报后没有及时躲进防空洞,还在各干各的,导致这次空袭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B、宝庆光脚跑出,二奶奶吓得腿软、尿裤子,秀莲爬到桌子底下,大凤趴在床底下,这些细节都体现出宝庆一家缺乏应对空袭的经验。 C、宝庆看到街道上火灾惨象时的恶心、痛苦等反应,既表现了他对受灾民众的同情,也正面体现出轰炸的可怕,给读者以极大的震动。 D、从文本二可知,老舍亲身经历了重庆大轰炸;《鼓书艺人》《八方风雨》可以相互印证,这体现出老舍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追求。
    (2)、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将炸弹爆炸的声音比作巨斧劈开天空的声响,形象地表现出炸弹爆炸的突然和威力巨大,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凸显战争的恐怖。 B、句子②中“答碴儿”指接着别人的话说,“没答碴儿”体现出宝庆家人们遭受空袭后的惊魂未定,口语化的表达有利于缓解紧张氛围。 C、句子③对火烧的噼啪声、人的惨叫声和救火车的铃声的描写,从听觉的角度真实地展现了街道上的惨烈场景,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D、句子④对轰炸后的山城进行全景式描写,“一大片”“黑龙”“成百条”等写出火灾的规模之大与破坏力之强,极具画面感和表现力。
    (3)、文本一中,宝庆的心情由遭遇轰炸后的“沉重”转为结尾的“轻快”,请简要分析转变的原因。
    (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写重庆大轰炸,但在主题的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节选自《毛诗序》注)

    材料二: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 , 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 , 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

    (节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

    材料三: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节选自朱熹《诗集序》)

    注:《毛诗序》据传是汉代毛苌为《诗经》撰写的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此《诗》之为经A所B以人事C浃于下D天道备E于上F而无一理之G不具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使……宽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的“阙”用法相同。 B、“是故以鸟鸣春”与《论语·先进》中“为国以礼”的“以”用法不相同。 C、夺,改变、变化,与《齐桓晋文之事》“勿夺其时”的“夺”字意思不同。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已失传。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诗序》认为人的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歌,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 B、韩愈以自然现象类比,认为人的言辞跟自然界的草木、水、金石等一样,皆因“不平”而生,从而提出“不平则鸣”的观点。 C、朱熹认为《周南》《召南》之所以成为《国风》中的经典,是因为受到文王的教化影响,所感发的情怀有邪正是非的差别。 D、朱熹指出,《雅》《颂》大多是圣人之徒所作,其语言和谐而庄重,意蕴宽厚而缜密,这些作品成为不可更易的万世典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2)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5)、三则材料对《诗经》社会功用的认识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庭芳·次旧韵,答蔡州王道济大夫见寄

    叶梦得

    一曲离歌,烟村人去,马头微雪新晴。隔年光景,回首近清明。断送残花又老,春波净、湖水初平。谁重到,雕阑尽日,遥想画桥横。

    高城。凝望久,何人为我,重唱余声。问桃李如今,几处阴成。老去从游似梦,尊前事、空有经行。犹能记,殷勤寄语,多谢故人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头微雪新晴”以简练的笔触勾勒送别友人时的场景,营造出离别的清冷氛围。 B、又近清明,残花再次凋零,春水涨平,词人以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时光流逝之感。 C、词人梦想自己老去时,依然还可以和朋友结伴同游,共饮美酒,畅聊当年往事。 D、“多谢故人情”以恳切的语言收束全词,呼应标题,表达了对深情厚谊的珍视。
    (2)、词中空间场景不断变换,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也用“”表达对放宽人才选拔标准的期望。

    (2)在农历十五的晚上,小刚看到月光照亮了院落中的墙壁,树影交杂错落,他不禁联想到《项脊轩志》中“”两句。

    (3)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巧妙地将早晨和晚上嵌入诗歌中,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六、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火星凭借其独特的红色外观,在众多裸眼可见的行星里面     A     。远古时期,人们就对火星这抹奇异的红色情有独钟。罗马人依据它如鲜血般的颜色,以嗜血的战神“玛尔斯”为之命名;埃及人则赋予它“哈·底契”的名字,寓意“红色亮星”。那么,火星为什么是红色的呢?

    原来,火星是被土壤中的氧化铁“染红”的。火星岩石中的铁与液态水或空气中的水、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历经数十亿年,这些氧化铁分解成细微尘埃,在风的作用下,布满火星各个角落,让火星宛如一个巨大的“锈球”。

    不过,氧化铁存在多种型态,火星“锈迹”的准确化学成分究竟是什么呢?曾经,人们普遍认为火星的铁锈色矿物由干燥的铁氧化物(如赤铁矿)形成。但近期,美国布朗大学和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科学家有了石破天惊的新发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借助一台先进的研磨机,制造出“迷你版”火星土壤。这些土壤颗粒极其细小,直径仅为人类头发丝的1/100。他们运用于火星轨道航天器相同的技术,对这些“火星土壤复制品”展开分析,结果发现火星的红色与一种名为水铁矿的矿物更为契和。

    与通常在温暖、干燥条件下形成的赤铁矿不同,水铁矿形成于冷水环境。这表明,水铁矿必定是在火星还较为湿润的远古时期就已产生,意味着火星“生锈”的时间比之前推测的更早。

    这一发现意义非凡,为火星曾经更湿润、可能更宜居提供了关键线索。不过,目前这些新发现还需得到进一步证实,只有把火星土壤样本带回地球,这些发现才能得到确认。未来,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任务仍将坚定不移地持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能在火星上挖掘出更多关于它过去的秘密,甚至发现生命存在过的     B     

    (1)、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锈球”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痛点 B、海啸 C、扩大 D、理事
    (2)、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三处错别字,请全部找出并加以改正。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第四自然段简要分析。
    (5)、某科普公众号计划发布一篇关于火星新发现的推文,现需要一段宣传语来吸引读者。请根据以上材料,为该推文写一段宣传语,要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不超过60字。

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政府逆世界潮流而动,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出台所谓的“对等关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采取反制措施,并明确表态:坚决反制,奉陪到底。广大网友纷纷留言,获赞最高的两条评论是“相信中国!”“先辈未曾低头,吾辈岂能弯腰”。也有网友表示担忧:“我是做外贸的,生意怎么办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