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
1. 历史学者评价某位皇帝“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功不可没”并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这位皇帝是( )A、隋炀帝 B、隋文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2. 杜佑《通典》记载大运河“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反映了大运河( )A、促进国家统一 B、连接长江珠江 C、形成防御体系 D、加强南北交通3. “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指的是(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保甲法4. 唐太宗曾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唐玄宗也在诏书中写道:“劝农养民,王政之本。”上述史料反映了唐太宗和唐玄宗共同的治国理念( )A、轻徭薄赋 B、善于纳谏 C、严明法度 D、重视民生5. 示意图可以直观呈现事件的前因后果。题5图空白方框处所对应的事件是( )A、黄巾起义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五代十国更迭6.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史实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重用贤能善于纳谏 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改革科举制度选拔人才7. 唐朝时期,长安城的西市尤为热闹,外商云集。大食商人在西市开设香料铺,波斯商人正在挑选琉璃器,而新罗留学生则在附近的书店翻阅唐诗集。这一场景最能体现唐朝( )A、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C、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D、对外开放与交流频繁8. 唐朝时期,他历尽艰辛西行至古印度求取真经,回国后翻译大量佛经,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贡献巨大。他的历史功绩是( )A、远涉天竺,求取佛法 B、力劝真宗,抗击辽军 C、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D、东渡日本,弘扬佛法9.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一卷《金刚经》,卷末题有“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字样。该经卷图文雕刻清晰,墨色均匀,全卷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这一发现最能说明唐朝( )A、书法雕刻艺术达到顶峰 B、活字印刷技术广泛使用 C、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D、造纸术传播至西域各地10. 文物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讲述着往昔的故事。以下题10表的有关文物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A、彩绘仕女穿棋图一一反映唐朝民族交融的盛况 B、《步辇图》一—体现唐朝与吐蕃民族友好关系 C、三彩釉载乐骆驼———体现宋朝与西域文化交流 D、筒车——体现元朝农业灌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1. 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宋朝设置的官职是( )A、节度使 B、转运使 C、通判 D、军机大臣12. 为改变“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现象,北宋( )A、消灭地方割据政权 B、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13. 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为( )A、宋夏和议 B、澶渊之盟 C、尊王攘夷 D、宋金和议14. 题14图这块碑位于吉林松原,是中国现存罕见的双语碑,该碑刻用当地文字和汉文记载了首领阿骨打起兵的史实,当地文字应该是( )A、女真文 B、契丹文 C、蒙古文 D、回文15. 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后北上,北宋灭亡。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 )A、靖康之变 B、靖难之役 C、隆庆和议 D、八王之乱16. 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并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这一观点强调了元朝行省制度( )A、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B、使地方势力进一步膨胀 C、促进地方经济独立发展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7. 为加强对外贸的管理、获取厚利,宋朝专门设置了( )A、市舶司 B、枢密院 C、宣政院 D、转运使18. 小明在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后做了如下知识整理:①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广泛推广;②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繁华景象。他整理的主题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 )A、民族交融 B、农业发展 C、经济繁荣 D、科技文化19. 宋代时,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词的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广受市民喜欢。宋词的流行与以下哪一现象直接相关( )A、崇文抑武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城市繁荣20.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其职责包括“掌直驾侍卫、缉捕、刑狱之事”。这一举措最能体现明朝( )A、地方管理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选官制度的完善 D、边疆防御的巩固21.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八股文成为士子进身之阶,其流毒使思想界枯窘,人才尽入格式之中。”该学者意在强调八股取士( )A、批判礼教 B、强化皇权 C、禁锢思想 D、格式工整22. 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了如题22图所示的相关资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元朝的对外关系 B、明朝的对外关系 C、元朝的科技文化 D、明朝的中外交通23. 它设立于雍正年间,它的出现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材料中的“它”是指清朝时期的( )A、南书房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军机处 D、翰林院24. 康熙帝曾言:“朕观明史,低毁本朝之处甚多。”这一言论用于研究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25. 清朝在边疆治理上注重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下列属于清朝加强对新疆管理的举措是( )A、设置西域都护 B、册封达赖班禅 C、设奴尔干都司 D、设置伊犁将军26. 清朝以前,大部分帝王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长城以外地区。而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这一认知的转变( )A、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B、丰富了我国民本思想的内涵 C、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27. 学者陈旭麓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材料中“十三行的出现”反映了清政府( )A、禁止出海贸易 B、断绝外界往来 C、成功抵御外敌 D、实施闭关政策28. 根据题28表,可知明清两朝( )
明清时期水利工程修建与黄河治理情况统计表
朝代
修建水利工程数量
治理黄河次数(粗略统计)
明代
2270 处
平均约7个月决口一次
清代
3234 处
近200年间决口361次(约6个半月一次)
A、国库充盈 B、重视水运 C、战争频繁 D、重视农业29. 题图所示的艺术派别起源于( )A、成都 B、苏州 C、北京 D、西安30. 题30表中的文学艺术形象说明了明清小说( )人物形象
出处
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
《西游记》
杜少卿反对八股科举,拒绝入仕
《儒林外史》
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
《封神演义》
A、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B、蕴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 C、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 D、讽刺了八股取士的束缚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31题10分,32题14分,33题16分,共40分)
-
31. 不同朝代中外交往的情况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珠江从广州穿流而过。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与海外交往频繁。唐宋时期,广州设立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事务的机构——市舶司。清政府把广州作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五口通商”时期,广州等五个城市相继开放,使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步入一个新阶段。古老的广州城,不仅是我国最早通向外部世界的门户,还是我国唯一历代相沿、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大港。
——摘编自蔡鸿生《广州海事录——从市舶时代到洋舶时代》
(1)、文物识别:文物的年代识别十分重要。请你识别材料一中的文物,将识别结果按文物的年代排序,写清文物序号即可。文物序号:一一一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州成为“我国唯一历代相沿、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大港”的原因。3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英雄人物】
西汉
北宋
明朝
清朝
霍去病
岳飞
戚继光
郑成功
材料二:【历史见证】
材料三:【国家治理】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
(1)、英雄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请你任选1位历史人物(不得用示例人物),写出人物简介。示例:霍去病是西汉杰出军事将领。漠北战役中,汉武帝派他和卫青出击匈奴,他大获全胜,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可惜他英年早逝,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
(2)、文物和遗迹是历史的见证。图1、图2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3)、制度创新彰显民族智慧,请补全示意图中①②③的内容。33. 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辉煌,异彩纷呈,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全盛时期,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等方面的探索与成就都达到了可喜的水平。宋代的科技文化不仅格外富于创造性,而且异常绚丽多彩。
——摘编自伍丽慈《中国宋朝时期科技文化史研究》
材料二 史料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七年级学生为了解两宋时期的科技发明,找到了如下两则史料。
史料一:宋代持罗盤的立人陶俑
史料二:宋《萍洲可谈》
“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明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科技著作对金属冶炼技术有详细记载,书中提到“凡铁分生、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并配以插图(如下图所示)直观展示生铁、熟铁转化为钢的工艺流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史料一、史料二分别属于什么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则史料共同反映的科技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该著作的名称和作者,并从内容和地位两方面对其进行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