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04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运用(24分)请你参与班级开展的“志当存高远”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 1. 【活动一:集诗文探先贤志】

    同学们分组梳理了诗文中表达志向的句子,制成下面表格。

    组别

    内容

    第一组

    志,应笃行不懈。“三军可夺帅也,____”(《论语·子罕》)和“烈士暮年,____”(曹操《龟虽寿》),都体现了古人对志向的坚守。

    第二组

    志,是心意所向。它表现为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那种以身许国的追求,李贺“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那种报效朝廷的决心,范仲淹“____,____”(《岳阳楼记》)那种“先忧后乐”的抱负,秋瑾“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满江红》)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第三组

    志,要心怀天下。读《革命烈士诗抄》中王凌波烈士的诗“广厦良田供大众,身心托处即为家”,我们会想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____,____!”读陈寿昌烈士的诗“壮志未酬身若死,亦留忠胆照人间”,我们会想到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____,____”。

    【小结】志当存高远,我们应立(   )志,做追梦人。

    (1)、将表格中的三组诗文补充完整。
    (2)、下列词语适合填在【小结】括号内的一项是(   )
    A、燕雀 B、雎鸠 C、鸿鹄 D、子规
  • 2. 【活动二:____】

    同学们参与了阅读抗战家书的活动,下面是有关资料。

    导读

    阅读抗战家书,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zhèn hàn与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yí hàn的是,革命烈士看不到今日的盛世中国。但他们留下的字字句句,依然指引我们前行——请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收信人。

    抗战家书选读

    赵一曼致儿子:“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黄人钦致妻子:“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误。”

    (1)、请根据导读部分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zhèn hàn     yí  hàn

    (2)、请结合抗战家书资料,仿照“集诗文探先贤志”的句式,为活动二拟写名称。
  • 3. 【活动三;写讲稿绘青春梦】

    同学们参与了主题演讲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选段。

    为梦想拼搏的时代青年,正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探月工程青年突击队员胡浩德陪嫦娥六号过年,有力保障了嫦娥六号把月壤带回中国。CR450动车组青年团队提高技术难题,使高铁时速从35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大学生郭明毅毕业后到吉林边境村开展志愿服务,做青春戍边人……

    (1)、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本次演讲以“志当存高远”为主题,以同学们为听众。选段中的人物事迹是否适合作为演讲素材?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3)、有同学在演讲稿中提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树立正确的志向和付出不懈的努力。”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迅(《朝花夕拾》)

二、阅读(46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番禺许君,既起家,顾不屑自封殖。曰:“粤天下雄也,纾朝廷南顾,其海氛呼!吾当身任之。治海之有二:曰得卒,曰得船。”尚书百文敏公,方锐茹群言,君进指画缓急状。文敏曰:“具如君言。”则退而自具舟,神机鬼式,百十其舸,于飓风,曰红单船;龙首鱼身燕尾首尾自卫曰燕尾船。又立募潮少年万人为乡军,于珠光里 , 而自之,日散千金,自为守。其年,败贼于大洋;明年,盗魁自缚献百数。粤遂平。

    (节选自《龚自珍全集·卷七》)

    [注]①封殖:指聚敛财富②纾:解除。③海氛:指海上隐患。④珠光里:地名。

    【丙】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节选自《木兰诗》)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方法,与《〈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的“道”意思不相同。 B、“疾”,快,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疾”意思相同。 C、“军”,军队,与【甲】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的“师”意思相同。 D、“将”有带领、将要等义项,据语境推测,“而自将之”“将”意为带领。
    (2)、【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

    龙首鱼A身燕尾B首尾C自卫D曰燕尾船

    (3)、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忠之属也。

    ②吾当身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战前准备的重要性。请列举两文提到了哪些准备。
    (5)、【甲】【乙】【丙】三篇诗文中人物的共同点让人联想到这些词语:忠勇、担当……请围绕其中一个词语,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灵创造。

    ②唐代柳宗元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即“美不自美”。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即“因人而彰”。

    ③学者季羡林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说,他曾到过近30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但是,看到它们,他就立刻想到山东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对比之下,他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季羡林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作为物理实在的月亮的不同,而是意象世界不同。自己心中的那个小月亮,融入了对故乡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已成为一个情景相融、意蕴绵长的感性世界,充满美感。

    ④美学家宗白华说:“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在中华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正是因为这个空灵的“心”,宇宙万物才得到显现和照亮。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中华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

    ⑤“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审美主体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重视审美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重视心灵的创造与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要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从而去照亮一个更有意义、更有情趣的人生。

    (摘编自叶朗《论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①土地本来是最为实在的东西,常态下易被人们忽视。抗战时期,民族危亡,许多诗人把目光投向受难中的土地,建构起一系列意蕴丰富的土地形象。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刻画了风雪弥天、万物凋零的国土,充满“土地的忧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满含着诗人的眷恋和忧虑。这片被“我”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的国土荒芜凋敝,许多原本应该生机盎然的地方只剩杂草残枝在“寂寞地憔悴”。值得庆幸的是阴暗之外,“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那便是希望之所在,“永恒的中国”必将由此诞育。

    ②这些形象熔铸了作者的绝妙构思,凝聚着作者真切厚重的家国情感,激发了读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认同。诗人的艺术创造因对时代命题有所回应而走向卓越。这给予当代诗人的启示是:从个人性、日常化的事物及场景中汲取艺术形象固然无可厚非,若将目光所及、心思所系拓展至整体性的华夏文明及时代现实,则必可造出感人心魄、发人深思的形象,诗之境界也将由此实现飞跃。

    (摘编自张定华《现代新诗对“中国形象”的多角度建构》)

    (1)、【俏息辨析】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有无客观物象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创造。 B、中华美学认为,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他们作品的品格都与其人品相关。 C、材料二先列举诗人建构的土地形象,再总结艺术创造的效果与启示,思路清晰。 D、抗战诗歌中的土地形象激起了读者的忧患意识,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思路梳理】请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首先强调“美”离不开人的 , 引用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话进行阐释。接着举出季羡林散文《月是故乡明》的例子,并引用进行阐述。最后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提出的要求作结。

    (3)、【内容理解】作为审美意象,季羡林散文中的“小月亮”、戴望舒诗歌中的“国土”分别蕴含怎样的情感?
    (4)、【学以致用】请说明链接材料中艾青笔下的“火把”有何特点,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链接材料:

    美丽的火把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耀眼的火把             ……

    热情的火把            人愈走愈多队伍愈排愈长

    金色的火把            声音愈叫愈响火把愈烧愈亮

    炽烈的火把            我们的脚踏过了每一条街每一条巷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我们用火光搜索黑暗

    显得多么可爱          把阴影驱赶

    在这样的火光里        卫护我们前进

    ……

    一九四〇年五月

    (节选自艾青《火把》)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花院落对斜阳

    何武豪

    ①暮春的一个下午,我循着花的清香和乡野间的气息,走进了中国传统村落邦塘村。

    ②放眼望去,村前屋后的一树树繁花,状如米粒,或银白,或淡黄,簇拥枝头,仿佛千万只细小的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村庄。那是荔枝花,在邦塘村,没有哪一种花能开得像它们那样让我陶醉。

    ③邦塘村分南北两个自然村,中间是一片低洼塘田,庄稼繁茂,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沿着塘岸延伸的横向大巷,是全村的主干道,贯穿南村与北村。纵向的一条条小巷相对笔直,顺着坡势由红砖铺成,间或有几级青石台阶,两边是门口相向的古宅。邦塘村共有一百余座古宅,堪称古民居“博物馆”。这些古宅大多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所建,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的传统风格,是雷州半岛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

    ④南村有两条小巷至今仍保留着闸门楼,分别写着“中和”“廉让间”。我迈入闸门楼,沿着小巷慢慢地行走。古宅山墙竖列,下午的阳光从小巷上方细长的天空投射下来,斜照在墙壁上,也照在青苔覆盖的巷径上,一半明亮,一半幽深。

    ⑤繁花院落鸟鸣啾。古宅大多不开正门,以边门与小巷相通,称为“龙虎门”。许多宅第门楼高敞,墀头突出,上有各种灰塑纹饰。一些门额上的宅名已经模糊,有的甚至被涂抹,无法辨认。高大的木门也有不少油漆脱落,沧桑斑驳,有的半掩着,有的上了锁,从门缝间可见里面的院落,或半壁青苔,或满庭杂草。有些宅院已大部分坍塌,里面长满灌木和藤蔓,但院里的荔枝树、龙眼树等仍在陆续开花,时不时有小鸟飞过,留下几声鸟鸣。这些古宅曾经见证过多少花朝月夕,讲述过多少人间故事!真希望这些古宅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复,能够赓续更长久的历史。

    ⑥就像那座已得到修葺的“居由轩”,如今已重现光华,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之一。这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大宅院,曾是邦塘村首富李光祖的“客厅”。大门朝向南村大巷,三进式设计,门外有一副大石鼓,门内设仪门形制,曲径回廊,幽静典雅,又颇具威仪,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民居。居由轩后来改为学堂,培养了许多人才。清朝中期至清末,该村有功名者一百多人,任过六品以上的官员有十多人,其中就有不少在这里读过书。

    ⑦邦塘村大多是书香世家,村中还有一座花园式书室,叫“南坡则业”,是清代翰林庶吉士李晋熙所建。这座建筑规模宏大,内有鱼池、竹苑,可惜大多已崩塌。当时李晋熙在京师为官,购书六七万卷,捆载而归,建书室以收藏。李晋熙是光绪十六年进士,忠孝耿介,好读书,擅诗文,喜集句,有《漉云斋诗存》《漉云斋集句》等存世。

    ⑧在浓荫下聊天的李大爷,热情地带我去看村中最大的一座古民居。“吱呀”一声推开大门,四面高墙深院,前庭是客厅,门顶塑着“建德第”“师古”的篆体字。全宅回字形布局,共有七十二间房子,天井相连,拱门相通;院内有大照壁,上面是一幅灰塑“五鹤图”,两边装饰绿釉花窗;正屋内墙有各式壁画,石雕托梁,灰塑脊顶,彩绘屋翘,让人叹为观止。可以想见,当时生活在这座院落里的人们,该是怎样的热闹、怎样的其乐融融。

    ⑨行到北村,大巷边有一座高耸的碉楼,正对着“仁里”古巷。巷头有八座形制相仿的古宅,简朴大方,是典型的居家宅第。古巷中段有李韶绎家宅,院落为正三间五房,开间与进深较大,古朴实用。李韶绎乃清同治六年举人,学识渊博,曾在雷州半岛的诸多书院执教多年,受业者众。全村唯一的青砖民居是“中宪第”,位于“仁里”巷尾,门头高大,庭院宽敞,水式山墙曲线优美。

    ⑩步出巷口,我思忖着,与古民居一起流传下来的崇文重教的村风和耕读传家的古训已植入村民记忆。准备离开繁花满树的村庄时,回首一望,一座座古民居伫立在斜阳里,余晖把碉楼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不禁想起李晋熙《小园》里的诗句:“何必武陵源上去,吾家便是武陵源。”

    (选自《羊城晚报》2025年6月8日,有删改)

    (1)、【梳理内容】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图,使建筑与其名称或题字对应。

    (2)、【品味语言】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
    (3)、【赏析写法】请分析选文以李晋熙两句诗结尾妙处。
    (4)、【文化参与】为了推广旅游打卡地“居由轩”,邦塘村正在征集解说词。请结合选文内容和知识卡片,为“居由轩”写一段解说词。要求:突出建筑特点与人文价值,语言准确、有吸引力。

    知识卡片

    解说词是对事物进行描述、渲染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基本情况和意义的一种说明性文字。

三、作文(5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③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

    请根据你对陶行知先生上述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经历(如学习、劳动、运动、科创等),或论述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