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202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6-03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Ⅰ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晚唐以后,“味”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在诗论中出现,但已经被历史赋予了新的内涵。

    这种新的诗味说的首倡者是司空图。他也主张“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但却是“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因此,与钟嵘所追求的耳目感官的快适不同,司空图以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是在“目击可图”之境以外:“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司空图并没有否定俯拾即是的“目击可图”之景,但他认为,这只是为了创造“景外之景”,所以,比之钟嵘激赏的“巧构形似”,他更追求“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元人揭曼硕因此而写道:“司空图教人学诗须识味外味……要见语少意多,句穷篇尽,目中恍然别有一境界、意思,而其妙者,意外生意,境外见境,风味之美,悠然甘辛酸咸之表,使千载隽永,常在颊舌。”

    其次,与钟嵘所称道的“词采葱茜”的言语感官的快适不同,晚唐以后诗味说的首倡者强调“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以后的诗味说更不再追求“咀嚼英华,厌饫膏泽”的文辞绮美,而是力主言外之美宋人包恢论诗曰:“凡其华彩光焰,漏泻呈露,烨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余蕴者,浅也;若其意味风韵,含蓄蕴藉,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所饰者,深也。”杨万里以为好诗“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皆病其苦也,然苦未免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这种外于词采装点的诗味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平淡。宋以后,平淡自然成了至高的趣尚,平淡之宗的陶渊明不仅不再被列为中品,而且受到最高的推崇。故张戒曰:“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陶渊明之下,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韦应物、柳宗元也受到苏轼的厚爱。元人戴表元论诗曰,“咸酸甘苦于之食,各不胜其味也,而善庖者调之,能使之无味。”清人刘熙载曰:“若学陶、王、韦、柳等诗,则当于平淡中求真味。初看未见,愈久不忘。如陆鸿渐品尝天下泉味,扬子中泠为天下第一。水味则淡,非果淡,乃天下至味,又非饮食之味所可比也。”与平淡相连的是诗味的久长。梅尧臣之诗妙就妙在“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诗要好,须得“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明人李梦阳谓诗要“华之以色,永之以味”。陆时雍谓苏李诗“善于言情,转意象于虚圆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也”。

    显然,上述诗味说具有与钟嵘注重感官愉悦不同的艺术趣尚。它在直接的感性美中力主造语形象的平淡,在间接的心灵感受中追求蕴藉的深永。有趣的是,它与钟嵘的“滋味说”一样,都是推崇五言的。但这已不是那种“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和“独秀众品”的五言之境了。而是“辞简意味长,言语不可明白说尽”,即与上述平淡深永的趣尚一致的五言境。有道是“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也!这种五言之境,是针对“趋尚挥霍”“发扬蹈厉”的七言之境而言的。按照王力的说法“多数七言诗句都可以缩减为五言,而意义上没有多大变化,只不过气更畅,意更足罢了”“每一个五言句式都可以敷衍成为七言”。在七言流行的时代尚五言,正是从形式上力求平淡和深永。

    但是,为什么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趣尚却都要借用饮食之味这种通感来表达呢?当然,这二者是有共通之处的,那就是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去体味诗歌。但显然,晚唐之后以味论诗绝不仅止于这种意义。所谓“味长”“味外”,与人们对味觉的体验更精微有关。心理学告诉我们,与听觉、视觉比较起来,味觉是最迟钝的感觉,音高和味觉的韦伯比例相差七十倍,非液体的物质必须先溶解于唾液才能发生刺激。而且,与听觉、视觉相比,味觉是化学分析过程。由此可以推知:从受刺激时间的维持来说,它也是最长的。我以为,晚唐以后的诗论正是以这一点来说明诗歌审美感受中蕴藉的深永。其次,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味觉是一种复合感觉,它不仅包括酸、咸、甜、苦四种感觉,而且联系着嗅觉、温度觉和对于食物质地的肤觉。晚唐以后的诗论,又是借此以表达诗歌审美感受中含蓄、复义、富于联想等特征。而味觉又恰恰不是听觉、视觉这两种主要艺术感官,恰可借此说明诗之诉诸心灵的特征。所有这些都已完全不同于所说的味觉“只能感受非常接近它的事物”“属于身体”这种意义。以味论诗,正因为是通感、比喻,它才可能取喻体之不同侧面,而人们也就往往因此对概念发生混淆。

    与这个意义的味类似的概念是“韵”。《说文解字》训韵为“和也”,它最早的意义是谐音,即乐音。它的本义也是论乐之用的。如潘岳《笙赋》、嵇康《琴赋》:“改韵易调,奇弄乃发。”这里的“韵”,又是一种异于“繁弦”之优雅、富于遗响的乐音。这种乐音本来是音乐中极美的境界,嵇康《琴赋》曰:“洋洋习习,声烈退布。含显媚以送终,飘余响于泰素。”“韵”后来被用于品人品画,大都与这一特征在通感上相联系。

    (摘编自肖驰《中国诗歌美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味论诗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范畴,在晚唐以后,其内涵不断被各朝各代的诗论家们赋予新的内容,并不断发展。 B、司空图因为赞成戴容州所言的诗家之景是诗人创造的艺术美境,所以并没有反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目击可图”之景。 C、杨万里认为真正的好诗应该像茶一样,具有先苦后甜的回甘特色,他用生活中的食饴、品茶之事喻指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诗。 D、元人戴表元所认为的“无味之味”是好诗平淡特征的一种体现,与梅尧臣所认为的诗味要长久持续并不具有对立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诗歌的审美主张既有“诗味说”,也有“滋味说”,它们虽然都推崇五言,但在境界上却有很大差异。 B、王力认为为了追求诗味的平淡和长久,应在意义不变的前提下,把七言缩减为气更顺畅、意更丰足的五言。 C、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体味诗歌,感受所刻画具体形象的逼真,揣摩诗歌的内在意蕴之美是滋味说的主张。 D、“韵”本来是谈论音乐所用,是音乐的一种极高境界,后来借助通感与人和绘画相联系而被用来品人论画。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司空图主张的一项是(     )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4)、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5)、“以味论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主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孤独症候

    杨辉素

    老惊年轻时就是一个性格有点怪异的人,他不合群。老惊喜欢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他从动物世界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有的动物天生就喜欢群居,比如鸡、鸭、鹅、猴子、麻雀、大雁;有的动物天生就适合单独行动,比如狮子、老虎。那时的老惊没有为自己的不合群感到懊恼过,他喜欢一个人在角落里没人关注也没人打扰。

    七十二岁上,老惊得了脑梗,他忽然倒在了正在买酒的小超市里。周围的群众把他送进医院,抢救及时,命保住了,却落下半身瘫痪。以前总想着老了得病就死,死不了不还有安眠药、农药吗?再不济也还有一根腰带呢,可真到了这时候,他发现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为了不让哪天一个人死在家里臭了烂了,他想去住养老院了。

    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改变性格的,他变得喜欢人群,喜欢热闹了。也许存在就是合理的,他理解了猴子、麻雀的生活,他愿意和大家搞好关系,他害怕一个人被晾在一边的感觉。孤独,他平生第一次有些怕了。

    他尤其怕周末,不是这个老人的子女来看望了,就是那个老人的子女把他(她)接回家吃团圆饭了。他们被子女牵着手那么幸福,老惊的心就像被刀子戳了一样。全养老院里只有他老惊,没有子女来看望。母凭子贵,父凭子贵,一点儿不假。

    老惊回到自己的房间。他太累了,往床上一躺,厌倦感更深了。他躺了一会儿,响了两声敲门声。他知道是清洁工胖莲子来打扫卫生,她有房卡。他懒得回应。果真胖莲子自己开门进来了。她是个大饼脸,宽肩膀,高胸脯,说话大嗓门儿的女人,年龄五十多岁。她是整座养老院里唯一能够和他聊上几句的人。

    “哟,怎么又躺着了,大好的天儿该去晒晒太阳呀。”胖莲子抓着墩布走到房间最里面开始墩地。

    “他们都不理我。你说我哪儿得罪他们了,他们凭什么这样对我?”

    “不理就不理呗,你吃饱喝足该歇着歇着,该溜达溜达,你管别人什么态度。”

    “你说说,真是我的问题吗?我也讨厌自己,为什么就不能融进大家里面?我活得还不如树上的鸟和地上的虫子呢。”

    “想那么多干吗,随遇而安,还要知足,我老了还不如你呢,我哪有钱住养老院,你想想我就好受了。”

    “我还是不好受,我死了就好了,一了百了。”

    “你这个人啊,一把年纪了还这么固执,不是我说你,什么事不能总怪到别人头上,也多从自身找找原因。你就说吧,你有多久没洗澡了?你身上的味儿几能把人熏个跟头。”

    胖莲子一说起这个就火大,她在卫生间里“咣咣咣咣”“噗噗噗噗”,声音大得在楼道里都能听见。她收拾完,走到门口。

    老惊从床上坐起来,眼巴巴地说:“我知道错了,怨我。你再跟我说说我还有哪些毛病,我改。”

    胖莲子看着他,大饼脸上露出无奈又同情的表情,她欲言又止,叹了一口气,抓起墩布走出去,给他带上门。

    老惊懂了她的潜台词:就你,能改得了吗?

    老惊受了刺激,他下定决心,改。他起来到卫生间里放了水,把自己置身在温热的水流下。那松弛的,无数个细小褶皱的皮肤,像经年的破布,在水流下被抻平冲刷,他有点担心,这块“破布”快被搓坏了。

    他用了几遍香皂,香皂沫让他想起他为数不多的给儿子洗澡的情景。儿子坐在一个大塑料盆里,他往儿子身上打香皂,儿子的小身子被包围在泡泡中。他的手伸进水里,儿子像一条泥鳅,滑溜溜的,他抓不住他。儿子被摸得痒,两只小胳膊奋力抽打。泡沫和水花溅湿了他,两个人打起了水仗。澡还没洗完,一盆水被他们溅光了。

    他已经忘了这样的情景,此刻却从记忆深处爬出来。他想努力再想起点别的事来,却又什么也没有了。他把自己擦干,换上干净的内衣外衣。他觉得身体轻飘飘的,好像失去了许多重量。他闻了闻自己,没有臭味,香味也没有。上了年纪后他的嗅觉就衰退了。别人说他臭的时候,他也没闻到。

    中午在餐厅吃饭的时候,老惊很想让人知道他是个爱干净的老头儿了。他坐得直直的,向每一个人点头微笑。可是没人看他,大家不是在埋头吃饭,就是三三两两边吃边聊。只有他一个人占了一张桌子。

    他往外走,故意比平时更慢,甚至有意在别人餐桌旁停留两个节拍,他期望有人说,嘿,今天老惊怎么干净了。他会接上说,人是会变的嘛。为了表达好这个情绪,他甚至在心里反复练习了许多遍,语气,神态,在大家哈哈的笑声中他就变成了一个不让人讨厌的人。可是这一切不过是他的妄想而已,他走过去没人理他。

    老惊每天洗澡也有一段日子了。到底没有一个人给他哪怕一句话的肯定。老惊有点灰心了。胖莲子来打扫房间的时候,他用有点责怪的口气问她:

    “你让我干净些,我做到了,可为什么他们还是不理我?”

    “是吗,你干净了吗,我倒没注意。”

    “连你都这样说太让我难过了,我洗半天白洗了,你就没闻到我没味了?”

    “怎么叫白洗,你洗澡也不光是为了别人,你是为你自己啊,你自己不也舒服了。”

    “我没觉得舒服,我半边身子不能动,能动的那半边像树橛子一样僵硬。我洗一回要花一两个小时,累得精疲力竭。有一次还差点滑倒,幸亏我抓住了热水管才没倒下。可滚烫的铁管子把我的手烫了一个大水泡。”

    “你这个人呀,太轴了,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没谁要你天天洗,你一个星期洗一次也可以呀。”

    “哎,不说这个了。你知道我是诚心想融入他们,被孤立的滋味你大概没尝过。我前半辈子由着性子活,到老了才知道性格就是命运,我整所有人憎恨我自己。”

    “看你说的,哪有那么严重。”

    胖莲子不想听他再扯下去了,说来说去还是那几句车轱辘话。她说她得去下一个房间干活儿了。说完拽上墩布出了门,门咣当一声,老惊又被困在他的孤独中了。

    (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惊年轻时不合群,但是没有为此懊恼过。随着年纪变大,老惊也开始变得喜欢人群,喜欢热闹了。 B、老惊害怕孤独,到了养老院后,他开始害怕周末。看到身边的老人们周末和子女团聚,老惊感到十分厌倦。 C、胖莲子并不能理解老惊的孤独,她认为能在老年住上养老院说明物质条件不错,这是胖莲子在物质层面安慰老惊。 D、老惊努力迎合养老院的老人们,但是都没有得到热情回馈,显示出了社会中的冷漠与隔阂以及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倾轧。
    (2)、下列对小说文本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事件,开头介绍老惊入住养老院的原因,之后介绍老惊在养老院的生活,这种叙事方式虽缺少变化,但引人入胜。 B、小说运用大量的语言描写表现老惊孤僻、固执的人物形象,对孤独的恐惧也使他迫切地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求得他人关注。 C、小说情节设置巧妙,老惊和胖莲子的两次对话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还展现了人物性格,揭示了文章主旨。 D、小说中没有生僻的词语,多是日常用语,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语言平实朴素,简单易懂,在平淡的故事中揭示主题。
    (3)、小说以“孤独症候”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曾提出“零度写作”的概念,“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情感,以“零度”的感情投入到写作行为中去,完全客观地陈述的写作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上是如何体现“零度写作”的。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宾服。尧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书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 , 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辂 , 而建九旒 , 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璧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故曰:俭其道也。”

    (选自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十二月,丁未 , 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乎。汝辈犹可以免。”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

    臣光曰: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蒋席颇缘:蒋,一种草。颇,偏,指斜纹。②大辂,天子乘坐的车子。③九旒(liú):旗子下面悬垂的九条饰物,古代天子用的旗。

    (1)、材料二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每宴见A未尝B闻C经国远图D惟说平生常事E非F贻G厥孙谋之H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文中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他人,而“封禅”则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又称封祀、封峦、封岳。 B、樽俎,指盛食物的青铜器,其中的“俎”与“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的“俎”含义用法相同。 C、丁未,干支之一,其前后分别是丙午和戊申,此处与“是月丁未”(《登泰山记》)的“丁未”用法相同。 D、殆,有“危险”“几乎”之意,此处含义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中的“殆”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由余用“俭朴”回答秦穆公的问话让其感到不高兴,但是由余出于聘任的责任还是为他解释了缘由。 B、由余通过舜、禹和殷人所用器物逐渐奢侈的例子,总结出治国的基本原则是节俭,并以此规劝秦穆公。 C、何曾和他儿子生前的生活都很奢侈,后来河内人王尼对其孙子品德欠佳必将没有好结果的断言得以证实。 D、司马光认为何曾不是忠臣的主要原因是其没有尽到作为一名宰相的职责,且品德败坏,私下议论君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

    (2)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

    (5)、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述司马光与由余对“侈”发表议论时所用论述方法有什么不同。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①蜗角:蜗牛角,比喻极微小的境地。《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②著甚干忙:白忙什么。③苔茵:如褥的草地。茵,垫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就将名与利称为“蜗角”“蝇头”,表达了对名利的嘲讽之意,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 B、此词以抒情为主,夹以议论,词人于醉中发泄,于景中释怀。由讽世到愤世,从自叹到自适,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C、下阕“思量、能几许”承接上阕“百年里”,抒发人生“忧愁风雨,一半相妨”的感悟。“风雨”指人生中的风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 D、此词肆意不羁,明白晓畅。“算来着甚干忙”“尽放我、些子疏狂”带有口语化的痕迹,看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2)、有学者认为此词“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嫉俗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类似,屈原《离骚》中的“”同样是以水为喻,形容时间流逝,表达深沉感慨。

    (2)古人大多认为秦灭亡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仁爱”。如贾谊在《过秦论》中就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而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则进一步提出了“”的假设。若真如杜牧假设所言,谁又能让秦灭亡呢?

    (3)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的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如“”两句中便有它的名字。

六、语言文字运用Ⅰ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白天小睡,也被称为“午睡”或“打盹”,是在午饭后休息一小段时间的一种短暂睡眠。虽然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一直忙碌着追求事业和梦想,但是小睡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____A __。小睡可以缓解身体疲劳,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小睡还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缓解胃部不适。

    ①白天小睡对认知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②研究表明,③小睡可以提升注意力、专注力和记忆力。④在小睡中大脑可以得到恢复,⑤有利于信息的存储。⑥小睡还可以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的增强。⑦对于需要大量思维和创造力的工作和学习任务来说,⑧小睡可以促进思维的重整和更新,⑨为更好地应对挑战带来帮助。⑩白天小睡无论对人体健康有多大的益处,⑪过度的小睡都会带来负面影响。过长或过频的小睡可能会破坏夜间正常的睡眠模式,导致夜间睡眠质量下降,引发失眠和疲劳等问题。因此,在安排小睡时,___B___,以避免对正常睡眠造成不良影响。

    (1)、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材料第二段标有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 , 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上天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 , 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雨”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 B、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彰显“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精神追求。 D、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
    (2)、请简要分析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不同语言节奏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①春花。春雨。江南。

    ②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3)、有人认为可以将材料中加点句“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改成“春雨潇潇听到秋雨绵绵”,你赞同吗?请结合语意阐明理由。

八、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