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九五高中协作体2025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0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众需要文艺,但在历史长河中,大众难以直接创作文艺。我们所熟悉的《风》《雅》《颂》依赖于赋、比、兴等多种艺术手法,而艺术手法的习得,依赖着专业化的过程,并由此渐形成特定的文艺创作团体。尽管也有杜甫这样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但作为创作主体的大众,在文艺史上常常是缺席的。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界酝酿着文艺大众化的方向。首先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平民文学”,但主要局限于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此后,“左联”等文艺团体发起革命文艺运动,提出“大众文艺”的口号。但当时对大众化的理解,还较为简单地停留在让大众看得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大众文艺在中国的兴起。讲话对何为大众化、如何大众化等问题作出了深刻阐释,指出大众化就是“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于是,一批学习群众语言、重视民族民间文艺传统的先进作家、艺术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了诸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只是受限于教育程度、媒介条件等因素,当时大众文艺的生产,还是依赖文艺工作者作为“中介”,这个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直到新大众文艺出现。

    随着互联网新媒介的高度普及,网络文学、短视频、才艺直播等文艺创作在大众内部生产、传播、接受、评价,完成大循环。尤其是随着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人机协作下的大模型创作成为新的热点,掀起新大众文艺的浪潮。新大众文艺一方面延续着人民主体,一方面结合着媒介变化,体现出文艺与现实、文艺与生活前所未有的结合,其规模与效应、广度与深度,这都是有史以来的文艺创作所不可想象的。

    新大众文艺是历史的必然,文艺工作者要抓住大众文艺发展的新机遇,深入理解新大众文艺所传达的生动、丰富的大众生活,学会借助新媒介发声,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做好文艺精神、文艺手法的普及工作。同样,新大众文艺也不能拒绝继承和借鉴古往今来的文艺经典,要在保持新鲜活泼文艺样态的同时,汲取专业文艺创作经验,实现自身的精品化。

    (摘编自黄平《抓住大众文艺发展的新机》)

    材料二: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气象万千,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涌现。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人民大众正在成为新时代文艺的宏大能动力量,新大众文艺正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创造新形态、开辟新境界。

    网络文学繁荣发展,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影视、动漫、游戏等提供丰沛的资源。“文学性”跨界延伸,影视艺术通过网剧、微短剧等实现媒介转型,掀起汹涌澎湃的文艺大众化浪潮。

    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互联网和新媒体正在嵌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作者与读者、作品与观众的传统区隔正在被打破,文艺的接受者同时成为充满活力、充满热情的文艺创造者和传播者,形成“创作-传播-接受”的闭环。由此,人民不仅是文艺的“剧中人”,也是文艺的“剧作者”,不仅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要表征。

    认识新大众文艺,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生活形态的显著变化。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面向等特点。同时随着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升,这是新大众文艺的基础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在迎来全体人民在精神上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广阔前景。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进而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文艺深刻地介入生活,生活直接地介入文艺。技术发展和媒介变革推动的生活变革和文艺变革,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文艺各领域的基本条件和固有设定,一些坚固的观念和事物正在受到冲击,文艺乃至社会文化正出现更多重大变革。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上,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一直是我们党失志追求的文化理想。推动和引领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必须深刻认识新大众文艺的形态、特点和规律,深刻把握新大众文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疏导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复杂功能和机制,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守正创新,激浊扬清,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心环节。推动引领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鼓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尽情涌流。在人民的生活和创造中,必将涌现大批代表时代高度的作家艺术家,而新的艺术可能性、新的艺术空间也给这个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带来无穷的机遇。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连绵的高峰都是巍然崛起于大众文艺的辽阔原野之上,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

    (摘编自李敬泽《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砥砺新经典》)

    (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历史回顾、理论支撑、现实突破等方面论证了“新大众文艺是历史必然”。 B、材料二主要阐述了新大众文艺的特点,并且论述了如何推动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 C、材料二论述了作家通过互联网等打破传统区隔,实现“创作——传播——接受”的闭环。 D、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新大众文艺”展开论述,都强调了人民参与和技术媒介的作用。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大众文艺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下列说法不能体现其历史意义的一项是(     )
    A、深刻阐释了“大众化”的内涵,提出文艺工作者需与工农兵思想感情相融合。 B、推动作家深入群众,创作出贴近人民生活的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C、打破传统文艺依赖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模式,为大众参与文艺提供了思想基础。 D、奠定大众文艺在中国兴起,对新时代文艺的发展以及文艺大众化有着积极影响。
    (3)、材料二论述了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多种因素,下列不属于其核心动力的一项是(     )
    A、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 B、教育普及使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提升。 C、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重塑了文艺主体形态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艺创作的引领。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大众文艺与新大众文艺的主要区别。
    (5)、张华想进行自媒体创作,如请你提些建议,请结合材料二拟写你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纸城故事

    【巴基斯坦】穆·伊斯兰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座纸城的。

    她是教手工艺的老师,给孩子们上课时,用蓝白二色的纸拼合成了这座城市。

    一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我家在城里什么地方?”

    老师甩了一下金色的头发,微微俯身,指点着城中的一排房子道:“就在这些房子中间,哪里都能住。因为这城里的所有房子都很漂亮、舒适、明亮、通风。”

    孩子看着纸城问:“老师,纸城里的清洁女工在哪儿啊?”

    老师用充满喜爱的棕色眼睛看着年幼的学生说:“城里不会有清洁工的。每个广场上都会挂着标语牌,谕示所有居民一律平等。”

    然后她急忙悬挂纸做的牌告,一会儿工夫,城里的十字路口就挂好了标语。

    接着,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纸城里不会有警察吧?我爸曾被警察打了。”

    “好的,我也认为这座城里不该有警察。”

    她示意孩子坐下,陷入深思,因为她自己的父亲也曾是警察,可很多人都认为他该当哲学或历史学教师,然而因暴乱他已不在这个世上了。她由于这个学生的话大受震动,认为新城中不该存在警察。

    她仍在沉思,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造的新城里没有火车站。”

    “哦,我忘了。火车站是必要的。”她很快拿起纸来制作火车站的楼房。当她叠完楼房又开始叠火车时,一个孩子在座位上说:“老师,您造的城里一个机场也没有。”

    “啊,这也是很必要的。你妈妈住在城外吗?”

    “是的,老师,她住在另一座城里。爸爸老说她会坐下午的飞机回来。这座纸叠的新城里一定要修机场,要不我妈妈怎么来呀?”

    “行,我马上就做。”

    这时另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您造的城里不要有监狱和警署。我叔叔现在就在狱中。”

    老师那深棕色的眼睛蒙上一层忧郁。她看着孩子泫然泪下的样子说:“我自己也决定不在城里设置监狱和法庭。”可是她接着又想:“不设监狱和法庭,那么正义安在?”但她又回答了自己的疑问:只要不存在非正义,正义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这之后她又想到:谁来惩罚城中的扒手、小偷、强盗、杀人犯及其他侵权者呢?她有点儿犯愁了。

    课堂上的孩子齐声发问:“老师,您怎么不说话啦?”

    她惊醒过来。“听着,孩子们!”她的语气中含着谴责,“城里不会有小偷、扒手和强盗。没有人会侵犯别人的权利和利益--请注意听下去:没有人会说谎。孩子们,你们发誓:在我们造的新城里,没人会说谎。

    全班同学高声立誓:永不说谎。孩子们纷纷落座时,有一个棕色眼睛的漂亮女童仍然站着。

    女童说:“老师,城里不会有蝴蝶吗?”

    “怎么不会?”她拿起纸开始剪蝴蝶。然后又照着孩子们的话制作翅膀美丽的小鸟。她正叠着小鸟时,一个女童起来说:“老师,纸城里应该有面捏的鸟儿。”她一下子忆起自己的童年。一次,她用彩笔在奶奶用面团捏的小鸟身上写上名字,那一刻她明白了面做的鸟儿是不会飞的。她突然看着女童,说:“要放飞面做的小鸟很难。”

    马上又有个男孩站起来提问:“老师,您没给纸城做乌鸦。”

    “不,老师,别做乌鸦,”另一个男孩起来大声说,“乌鸦从小孩手里抢吃的。”

    “好吧,好吧,这座城里不会有乌鸦了。”

    另一孩子——他一直默不作声地坐在那里,带着哭腔说:“老师,我要住在您做的城里。可是城里不要有老鼠和壁虎。”

    “嗯,好吧,你害怕老鼠和壁虎吗?”老师的棕色眼睛中现出怜爱。

    “老师,您会扔下我一个人,回自己家去的。”

    “不会的,在这座城里,我会和你住在一起。”她又拿起一张纸,准备折成某种形状。

    正在这时,铃声响了。孩子们急急忙忙拿起书包,把摊在桌上的书、本儿收进包里,出了教室。

    现在教室里的桌子上摆着那座纸城,老师独自站在旁边。她看着纸城,心想:回家后要把城中未竟的工程做完。

    她小心地拿着纸城,把它带回家。一到家她就很惊讶,他在等着她!她快速向他走去,脸朝向手中的纸城说:“瞧!我们在课上做的,用的都是纸。”

    他笑笑:“咱也能在您这城中找到栖身之所吗?”

    “怎么不能。我要是住在城里,您也就只好住在这儿啦。”她坐在地毯上,把纸城也搁在上面。

    他从沙发上起身,看着纸城说:“这座城有一点儿缺陷。”

    “是什么?”

    “城周围应该种些花木。你喜欢樱桃和草莓。我来做吧。” 他开始做草莓藤蔓。

    “你喜欢苹果汁和石榴汁。我来做些苹果树和石榴树。”

    片刻之间,纸城四周已是樱桃、石榴和苹果树成行了,

    尔后,她拾起身边的一张纸片儿,在上面朱笔写着:

    “获得了的不会再失去。”

    他读完那个句子,说:“你还没有在城里为自己修墓地。”

    她眼里透着陌生:“又是悲剧!我一开始就说了,我不能让悲剧的瘟疫在这里繁殖。”

    他再看一眼纸城,说:“我认为,城里还是要有一点儿痛苦。如果一座城市沉浸在狂笑中。那里的生活就会很乏味。”

    “我们为了寻找欢乐而同行。像现在这样却会彼此越离越远。”她毅然决然地说。

    他觉得自己已经住进了她建的纸城,可是她本人却弃城而去。于是他问:“你会建一座新的城市吗?”

    “干吗不呢?绝对。”

    “可是我仍然爱你制作的这座城市,以及关于这座城市的交谈。不要扔下它离去,瞧外面雨多大呀。把你这座城市保存起来吧,这是我俩真情的象征。”

    可是她对他的话听而不闻,好像她和他不曾有过任何关系似的……这事过去几年了,不知道那姑娘去了哪里。可他,至今还住在她所建造的纸城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们对清洁工、警察、监狱,以及建造火车站、机场等的提问,反映出个人情感需求,体现了儿童视角下的社会认知。 B、教师和学生共建纸城,并答应与孩子们同住在纸城,而且希望恋人同住,表明纸城在她心中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理想社会。 C、恋人认为纸城不仅需要草莓,也需要墓地,城里要有一点儿痛苦,这一观点与老师产生的分歧,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D、老师用纸城引导孩子描绘理想社会,最终又因“墓地”的争论逃离纸城,表现她追寻理想的执着,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多处运用象征手法,如蓝白象征纯净,蝴蝶象征自由,墓地象征死亡等,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含蓄地表明作者的思想感情。 B、“充满喜爱的棕色眼睛”“那深棕色的眼睛蒙上一层忧郁”“眼里透着陌生”等描写,以眼睛为观察窗口,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 C、小说中穿插教师对警察父亲的回忆——他已经不在了,照应孩子的提问,表达她对孩子的愧疚,交代了她认为纸城中不应该有警察的原因。 D、小说前部分写师生互动,后部分写恋人对话,两部分通过纸城连接,展示从孩子的视角到成人的视角的转变,以及理想在现实中的挑战。
    (3)、小说中的“纸城”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全文探究其内涵。
    (4)、故事结尾写“他至今还住在她所建造的纸城里”,请简要分析其深刻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问,次于学者也;问之道,尤重于学也。三代以下,于学也博,于问也赛。三代以上,于学也略,于问也详。故称舜之大知,好问其至矣。虽然,学者,自为学也;问,待人。而其有二:有自问者,有问人者。自问者,恐其心之所信,非其身之所宜;身之所行,非其心之所得。处事外者,公理之衡也,不问而不我告,问而犹恐其不我告焉。孜孜以求之,舜之所以为大知也,圣之津梁也。问人者,舍其是非而求人之是非,舍天下之好恶,而求一人之好恶,察焉而愈昏,详焉而愈被。君子之喜怒有偏者矣,小人之爱憎未有不私者也。急于求短以疑其长,乱国闇主猜忌之臣所惑焉而自夺其鉴也,愚者之狂药也。

    夫人之心行,有小略而大详者,有名污而实洁者,有迹诡而心贞者。君子于此,鉴之真,信之笃,不忍求人于隐曲。而流俗之口,好桥举以其慧辨,奸邪之丑正者勿论焉。不择人而问之,则善恶互乱;有所偏任,则谗闲行。问之君子,则且对以不知;问之小人,则尽言而若可倚。于是而贤才之心,疑畏而不为用;奸伪之士,涂饰以掩其恶。则有谗不见,有贱不知,皆好问者之所必致矣。居官而败其官,有天下而败天下,必也。故曰愚者之狂药也。舍其躬之得失,不考镜于公非,日取人之贞邪,待左右以为耳目,其亡于桀、纣,不亦伤乎!

    范宁为豫章太守遣十五议曹下属城采求风政吏假还讯问官长得失。是道也,不自问己过而问人,以聋为聪之道也。徐邀责之曰:“欲为左右耳目,无非小人,善恶倒置,谗谄并进,可不戒哉!”治道学术,斯言尽之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范宁为豫章A太守B遣十五议曹C下属D城采E求风政F吏假还G讯问官H长得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涂,通“途”,与《苏武传》“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中“涂”用法不同 B、所以,表原因,与《伶官传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所以”用法相同。 C、矜,夸耀,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愚诚,听臣微志”中“矜”词义不同。 D、速,快速,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夫之通过将夏、商、周三代前后学与问的对比,探求出舜无所不知的原因。 B、王夫子认为昏庸之君、猜忌之臣总是急于求得他人的短处来怀疑他人的长处。 C、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时会相互矛盾,不能根据流言语简单判断一个人的内心。 D、王夫子认为好问导致居官败其官、有天下败天下的结果,从而强调学的重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事外者,公理之衡也,不问而不我告,问而犹忍其不我告焉。

    (2)君子于此,鉴之真,信之笃,不忍求人于隐曲。

    (5)、本文侧重谈论“问”,你读了本文后对如何“问”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

    范成大

    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渚宫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

    【注】①此诗写于1177年,范成大辞四川制置使后,在湖北江陵与辛弃疾同游渚宫。渚宫是春秋时楚国的别宫。②巴峡:原指四川的嘉陵江峡,这里指长江三峡。③石湖:在太湖之滨,是诗人别业所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峰万峰”,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山峰众多,连绵不断,想象奇特,境界阔大。 B、颔联诗人翘首回望,水天相接,怀疑平地上本就无山,强调自然景观的壮阔和变幻。 C、“相迎”“相送”,化静为动,将山川人格化,写山川仿佛在迎送旅人,富有情趣。 D、全诗通过描绘巴峡的险峻和归途的漫长,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惊叹、对家乡的思念。
    (2)、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却写人生感悟,你读出哪些人生感悟?请结合诗句说明。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守护边疆、驱逐外族的爱国传统,如《过秦论》中“”两句就写出当时秦朝将领蒙恬北逐匈奴获胜的深远影响。

    (2)爷爷退休后常常写写书法、品品茶,小华借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两句诗形象地概括了爷爷这种清闲生活。

    (3)“玉”是美的象征,可以用来形容清脆悦耳的音乐,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可以用来表现温润而美好的情感,如李商隐《锦瑟》中的“”。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最初的肢体语言到驿站传书,再到承载海量数据的互联网,信息一直是人类生存和交流     A       的社会资源。

    作为地球上重要的“居民”,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否也存在信息交换呢?答案是肯定的。①如果玉米被昆虫啃食,②就会及时向同伴解放信号:“注意!害虫来袭!”③瞬间,周边其他玉米就会加强防卫。④番茄也是像这样如此,⑤它在受到伤害时会群发“茉莉味”的信号,⑥让周边的番茄秒变“苦瓜脸”。这套由挥发性气味小分子编织的信息,让不会移动的植物们实现了跨时空的生存协作。

    茶树是历史悠久的物种,我国有3000多年的种茶史。像人类一样,每茶树都存在个体差异,(   甲        ),有的稍微降温就容易“感冒”。当第一股寒流来袭,头号“冻感茶树”就迅速向同伴发送加密香气小分子——香叶醇和芳樟醇。(   乙        ),会迅速启动自我保护御寒机制,还会把香气信号转化为葡萄糖苷储存在体内,如同在手机里收藏重要信息方便随时调取以更好地应对寒冷。

    既然植物能够传递信息,那么新的问题来了:这种交流是单向提醒还是双向互动?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植物间“双向交流、抱团取暖”的秘密:头号“冻感茶树”感知到低温,会立即释放特殊气味分子,邻近的茶树不仅能接收“警报”,还会     B       ”,释放名为角鲨烯的神秘物质,促进头号“冻感茶树”体内一种名为油菜素内酯的积累。当角鲨烯回传至受冻植株,其受损伤程度会显著降低,这相当于受助者给施救者被上“防寒服”。可以理解为,茶树群体中存在类似人类社会的“互帮互助”网络,受助者可能通过某种形式反哺信号源,形成互助闭环。

    随着化学生态学的发展,人类正逐步解开植物王国的“社交密码”,或许有一天,人类能够精准识别植物间的语言,听懂它们的“悄悄话”,了解它们成长丰产的需求,进而为它们遮风挡雨。当茶园的“聊天记录”终于被破译时,我们收获的不只是茶香,更是打开自然界宝库的“金钥匙”——那是万物共生的智慧。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请概括植物之间“互助闭环”的过程,要求语句简明、准确。
    (4)、有人认为材料中加点的“进而”应改为“从而”,你是否赞同?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5)、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墨子“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观点,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但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