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2025届高三语文四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25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回顾历史,新的中国动画学派在市场转型中遭遇挫折,不能忽视导致中国动画学派经历坎坷的原因,一方面是经过市场化改造之后急功近利地追逐市场需要,部分创作者将动画艺术抛诸脑后,一味模仿西方和韩日动漫作品,从内容到形态的转变使动画艺术走入歧途;另一方面是因所谓国产动画迅速走出去的迫切心理,不由分说把中国动画原有的那种沉静艺术精神驱逐出艺术殿堂。于是,在时代巨变中的中国传统动画逐渐断代,在急功近利的市场中随波逐流。

    随着中国电影的本土化意识增强,中国动画人有了根本性的反思,他们在新的时代重新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无限魅力,他们感知到必须冲破窠臼,从而创造性地打破原有路径——一味追随韩日动画。于是中国动画在形态上终于破茧而出,开始尝试从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怪异形象探索,到哪吒敢于以丑为美的别开生面的人物塑造,中国动画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出中国动画优美的构型、含蓄而柔情的描绘、婉转多样的人物叙事。新的中国动画学派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滋养,梦幻式地开启中国动画在美轮美奂之中的一种民族化表达的正途。

    (节选自周星、张震《新中国动画学派创建:近年中国动画艺术创新发展思辨》,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优秀“国漫”院线电影概况一览表

    上映年份

    作品名称

    累计票房(亿元)

    作品评分(分)

    评分人数(万人)

    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题材来源

    2015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9.54

    8.3/10

    69.99

    神魔小说《西游记》

    2016

    大鱼海棠

    5.73

    7.0/10

    59.00

    《庄子》的《逍遥游》

    小门神

    0.79

    6.9/10

    5.10

    年俗相关的门神形象

    2017

    大护法

    0.88

    7.8/10

    36.71

    /

    2018

    风语咒

    1.12

    6.8/10

    15.42

    五行的哲学思想

    2019

    哪吒之魔童降世

    50.35

    8.4/10

    186.39

    哪吒闹海传说

    白蛇:缘起

    4.68

    7.8/10

    77.64

    白蛇传说

    2020

    姜子牙

    16.03

    6.6/10

    61.47

    神魔小说《封神演义》

    2021

    白蛇2:青蛇劫起

    5.80

    6.8/10

    39.28

    白蛇传说

    新神榜:哪吒重生

    4.56

    6.8/10

    22.30

    哪吒闹海传说

    雄狮少年

    2.49

    8.3/10

    50.93

    传统民间舞狮艺术

    2022

    新神榜:杨戬

    5.55

    7.0/10

    29.22

    劈山救母传说

    2023

    深海

    9.19

    7.2/10

    46.40

    /

    长安三万里

    18.24

    8.3/10

    63.39

    唐诗

    说明:累计票房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截止2024年6月5日)、作品评分与评分人数来自“豆瓣电影”(截止2024年6月5日)

    (节选自丁思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漫电影创作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删改)

    材料三:

    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上映三周票房突破120亿元,大幅刷新历史纪录并仍在不断摸高全球电影票房榜。影片以技术突破为筋骨、文化表达为灵魂、工业体系为支撑、深刻主题为内核,为国漫跻身世界一流提供了全方位的范本。

    技术为形,文化为魂。《哪吒2》的深层魅力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主创团队大胆突破,颠覆设定,将哪吒塑造成一个叛逆不羁的“魔童”形象,既保留了传统故事中哪吒的反抗精神,又赋予其现代青年的个性特征,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式价值观的表达,既让老观众耳目一新,又让年轻观众产生强烈共鸣。这种“传统符号的现代化编码”,让《哪吒2》既是神话新编,亦是时代精神的镜像。

    《哪吒2》的成功首先源于其技术层面的颠覆性突破。制作团队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气韵生动”融入3D动画中。例如,敖丙冰戟划过银幕时,墨色在冻结与晕染间的瞬息变幻,仅0.8秒的画面便耗费团队9个月的攻坚,最终实现了毛笔在宣纸上晕染渗透的实时模拟。这一技术不仅破解了传统水墨数字化的难题,更构建起东方美学的视觉语法体系。在特效领域,影片采用“乾坤”渲染系统,将粒子特效与生物动力学结合。以青龙敖丙的鳞片为例,每片鳞甲作为独立的光线反射体,通过粒子算法模拟真实生物肌体的弹性形变。而哪吒的“三头六臂”神通则摒弃西方机甲风格,以敦煌飞天壁画的灵感,用渐变粒子流营造“似有还无”的东方玄幻意境。全片2400多个镜头中,特效占比超80%,单场景角色数量甚至达2亿个,展现了中国动画工业在流体动力学、粒子系统等领域的全球领先水平。这背后,是中国动画工业体系的系统性升级,是全国138家制作公司、4000多人团队耗时5年的通力合作,集中体现了中国动画工业体系的成熟与进步,从作坊式生产到智能工业化的蜕变。

    在娱乐性之外,影片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考。影片通过哪吒的成长故事,探讨了自我认同、家庭关系、社会偏见等多重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亲情、友情、个人成长等命题的思考。申公豹的“成仙执念”与龙族的“使命枷锁”,更隐喻现代社会的阶层固化与身份焦虑,使古典角色成为当代价值观的载体。这种深度表达方式,助力影片成为全年龄向超现象级的电影作品,产生了强烈的文化价值引领,成为新时代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化作品代表。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红绝非偶然,它是技术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工业体系支撑力与主题思想深度的共振结果。影片不仅打破了票房“天花板”,更以“东方美学+现代科技”的模式,为中国动画树立了全球竞争的新标杆。正如影片结尾少年哪吒眺望的海天之际,中国动画的星辰大海,正随着技术革新与文化自觉的浪潮,向世界徐徐展开。

    (节选自张娜《<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科技与文化的交响,奏响国漫工业的世界强音》,有删改)

    (1)、下列图示对材料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些创作者放弃独立思考而一味模仿国外动画。 B、中国电影的本土化意识与动画人的反思是动画形态转变的根本原因。 C、《长安三万里》的票房比《深海》高是因为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 D、技术上的突破和文化上的思考对国漫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动画要想走上民族化表达的正途,不能急功近利或随波逐流,而须根植传统并敢于创新。 B、一部动画的票房低不代表它的质量和口碑就差,反之亦然,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电影票房。 C、从2015年至2023年优秀国漫院线电影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此之后的国漫质量定会继续提高。 D、虽然《哪吒2》已成为新标杆,但跟随技术革新与文化自觉的浪潮,中国动画不会止步于此。
    (4)、三则材料对中国动画发展情况的分析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5)、以下是《人物》杂志对《哪吒2》导演饺子的采访片段,请结合材料和采访内容简要分析中国动画应如何进行创新性发展。

    (1)我是个不会妥协的性格,我们不图快,只图好。我原先提的标准,是一个大家达不到的标准,得先去够,然后我们再看极限在哪儿。

    (2)这个创作过程挺难的,但大家并没有崩溃放弃,一门心思只是想把它给做好,而不是只把它当成一个赚钱的项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大湖

    陶沙岸

    半晌午,父亲回了家。

    他是何时出的门,我浑然不知。那时,我多半在睡梦中。即使看到父亲“嗨”的一声将拍满的鱼篓蹾在灶房地上,我依旧是不高兴的。那还是“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的年代。我多次央求父亲带我一道下湖去捕鱼,他总以防止感染血吸虫为由拒绝。我知道家门口这湖的浩大,是在初中学了《八百里洞庭尽朝晖》的课文以后。我告诉父亲,书上说洞庭湖是我国第一大湖。父亲大笑:肯定啊,还能有哪个湖比我们洞天湖(我们老家的老一辈人称洞庭湖为洞天湖)大吗?父亲说祖上就是听说洞天湖比鄱阳湖大,才从九江迁移过来的,我们陶家人喜欢住在江湖边。

    虽然不能随父亲一起捕鱼,但下湖,在我少年时也是寻常事。尚未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我已发觉春天最早其实是降临在洞庭湖面上,而后才爬上岸来的。房前屋后的草木方从冬眠中苏醒,而在冬天里露出水面的湖床早已由草色隐约到绿草如茵,进而草浪翻滚。大人们舞动特制的长柄镰刀,唰咧咧,在律动的节奏中,碧翠的青草齐而倒下,堆得小山包一般高。父亲赶着四轮牛车,将湖草拉到岸上的田野,大把大把撒入稻田,任它们在泥巴里腐烂发酵,变成顶好的绿肥。我们一群少年则忙着打摘藜蒿。藜蒿肥硕脆嫩,香气浓烈,为猪所喜,无论生熟,来者不拒,倘若和水喂食,其声惊天动地。不知起于何时,藜蒿开始变成岳阳餐桌上的一道招牌菜。横空出世的藜蒿炒腊肉更是迫不及待地北上,不多时便在北京前门几家湘菜馆亮出旗帜,甚至有了非常诗意的名字——洞庭春草。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事实确是如此这般。不少曾经的废弃物,现在被当作宝贝,反之亦然。

    父亲在世的时候,藜蒿从未被端上过我们家的餐桌。一辈子吃尽了苦的父亲,任你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断不会动藜蒿一筷子。父亲跟我说,好也罢坏也罢,贵也好贱也好,他走他的阳关道,我行我的独木桥,人不能做墙上草。父亲当时因了什么而说这些话,现在已经不再确切记得了。

    去大湖,父亲从未空手而归。多数时候都带回鱼,或者鸟蛋,最不济也是在湖滩沙地里挖一大把“鸡丁”。这是一种长在沙土里的野果,枝叶似如水面的菱角,紧贴地面生发,因泥土下的根形似同鸡爪而得名。撕掉“鸡爪”褐色的外皮,露出白白的根芯,咬下去发出脆响,虽不及茅草根甜,但总有些淀粉,在口中便多了些可资咀嚼的滋味。父亲常说,大湖就是我们的一门富亲戚,向他们要什么,便给你什么。

    许多年前的大湖,较于现在似乎更强势也更任性一些,涨水退水,涨到哪儿退到哪儿,全由着自己性子。水大,来得猛的年份,人便往后退缩一点。遇上干旱年头,水势单力薄,人又向湖前进一段距离。在湖与人的拉锯中。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就这样倏忽地过去了。

    大集体解散,包干到户,为集体放牛的活计也戛然终止,父亲骤然间无所适从。可时隔不久,他又开始早出晚归,即使无事,也要去湖里走走。我有时能看见他坐在九马咀湖岸的土墈上,孤零零一坐老半天,一根接一根吸自己栽种的叶子烟,吹着湿润的湖风。他喜欢风中夹杂的鱼腥味道。人们开始背着密如蛛网的渔具在大湖捕鱼,大小鱼虾一律难逃罗网。一拨拨人拿起猎枪弹子枪射鸟,一鸟落下,万鸟遁形。父亲像目睹亲戚家的财物遭人强掠,瞋目切齿,劫无能为力。不打三春鸟,不吃四月鱼。现在的人,完全忘了老祖宗的告诫了吗?慢慢地,父亲去大湖的次数变少了,农闲时只是埋头侍弄自家的菜园、蜷在墙角晒日头,依旧是默默抽着呛人的叶子烟。

    下湖捕鱼的人越来越多,圈矮围,下密笼子和小孔丝网,乃至炸药及电击,各种工具与办法层出不穷。而渔获却愈来愈少。春节回家过年,父亲瞪着眼跟我说:政府怎么就不管一管?

    政府果然出手了。先是季节性休渔,又设下湿地保护区。父亲又恢复了每天下湖的习惯。父亲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洞庭湖世世代代供养了我们,就算只是我们的邻居,也一样要好好相处,远亲还不如近邻呢。你今天在邻居身上挖走一块肉,明天割掉邻居一大块皮,他能不烦躁,能不冲掉你的堤垸,要回本该属于他的东西吗?

    站在九马咀高高的土墈上,风从遥远的天边轻拂过来,四处飘荡着父子二人非常熟悉的气息。我留下父亲与大湖独处,自己沿着弯曲的湖岸向一旁走。土质湖岸参差不齐,因千万年淘洗,本来的红壤已经被砥砺成坚如磐石的栗红色,表层密密麻麻遍布蜂窝一般的小孔,呈现出深远的寂寥。回头望向父亲,我看见他有些佝偻的瘦小身躯立在九马咀的峭岸上,如一棵悬生岸壁的独根小檀树,又像一只动也不动的灰色水鸟,看守着与他相伴终生的大湖。

    上高中时,地理课本上的中国第一大湖忽然变成了鄱阳湖,洞庭湖则退居第二。我诧异又震惊,却并不清楚这是围湖造田、修堤筑垸不断蚕食的结果。我的先人曾千里迢迢从鄱阳湖迁徙而来,而现在我的父亲和我,已经不可能像他们一样,逐水草而居地跋山涉水再次奔赴一面更大的湖水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多次央求父亲带我去捕鱼,但他总以会感染血吸虫为由拒绝,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B、父亲从大湖带回鱼、鸟蛋、藜蒿等东西,这反映了特定年代里人们靠大湖讨生活的现象。 C、“不少曾经的废弃物,现在被当作宝贝,反之亦然”,暗含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层思考。 D、红壤“深远的寂寥”既显示了湖岸被时间冲刷的沧桑,也照应着父亲守望大湖的孤独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用细节描写。如通过草色变化的细节展现春天降临大湖的过程;写父亲“一根接一根吸烟”的细节,细腻表现父亲内心的无奈。 B、取材有真实性。本文写作者一家从九江迁徙到洞庭湖边及在大湖边生活的真实经历,描写的景物是动人的,抒发的感情是真挚的。 C、运用拟人手法。如“大湖就是我们的一门富亲戚”,“是我们的邻居”,既写出洞庭湖有丰富的资源,又写出人与湖的亲近关系。 D、文章形散神聚。我对父亲零散的回忆体现“形散”,父亲对大湖从依赖到守望的关系变化和大湖从丰饶到衰败的变迁体现“神聚”。
    (3)、文章语言雅俗共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豪杰,有功业之志,其才力虽足以取济,而无谋士集智以更辅其不迨,使无失乎事机之会,则往往功败业去。

    昔东汉董卓之变,孙坚激于忠勇,投袂特起于区区之下郡。奋以诛卓,虽卓亦独惮而避之。董卓之强,天下畏之,诸侯相与歃血而起者凡十一,独曹操与其偏将遇 , 遂以败北。而坚独以其兵趋之,大破其军,集其锐将。卓深震惮乃遣腹心诣坚和亲咸令疏其子弟胜刺史郡守者悉表用之。向使坚阳合而阴图之,则其取卓易于反掌。不知出此,乃怒辱其使,誓必诛卓,使之愤惧,遂残污洛阳,劫持天子,西入关,以避其锋而穷其毒。坚已驱卓而收复洛阳之残坏,不能阻山河之固,因形势之便,以观天下之变。乃还军鲁阳,听役于袁术,为之崎岖转战以搏黄祖,卒殒其身于襄、汉之间,无异士伍。此坚之失也。

    孙策壮武,术略过于其父,又有周瑜、鲁肃之俦以辅其起。策一举而遂收江东,为鼎足之 , 使之不死,当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于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盖袁绍已据河北,曹操已收河南,独无隙以投之故也。以刘备之间关转战,至于白首,不获中州一块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兵千余,渡江转斗,不数岁而席卷江东,此其过备远矣。孙权之勇决进取,无以逮其父兄,然审机察变,持保江东,于权有焉。

    夫三国之形,虽号鼎足,而其雌雄、强弱,固有所在。魏虽不能遂并天下,盖不失其为雄强;吴、蜀虽能各据其国,然不免为雌弱。权惟能知乎此,是以内加抚循,而外加备御而已。时有出动众,以示武警敌者,北不逾合淝,而西不过襄阳,未尝大举轻发,以求侥幸于魏。而魏人之加于我,亦尝有以拒之,未尝困折。是以终权之世而江东安。由是观之,则权之为谋,审于诸葛武侯之用蜀矣。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吴论》,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卓深震惮A乃遣腹B心诣坚C和亲D咸令疏其子弟胜刺史E郡守者F悉表G用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退避,与《兰亭集序》中“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引”意思相同。 B、资,凭借,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不相同。 C、敝,疲惫,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缊袍敝衣”的“敝”意思不相同。 D、师,军队,与《过秦论》中“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的“师”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便提出论点,认为古之豪杰要想建立功业,除了要有志向和才能,还需要有谋士的辅佐。 B、魏、蜀、吴三国虽鼎足而立,但是实际上强弱有别,整体上看,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 C、收复洛阳之后,孙坚听命于袁术,替他去攻打黄祖,最后像一个普通士兵一样战死在襄、汉之间。 D、孙策之所以没能在中原崛起,并非他智谋不足,而是因为袁绍和曹操抢先控制了黄河南北的区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相与歃血而起者凡十一,独曹操与其偏将遇。

    (2)不能阻山河之固,因形势之便,以观天下之变。

    (5)、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三例为证。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出游

    陆游

    行路迢迢入谷斜,系驴来憩野人家。

    山童负担卖红果,村女缘篱采碧花。

    篝火就炊朝甑饭,汲泉自煮午瓯茶。

    闲游本自无程数,邂逅何妨一笑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写诗人出游,“迢迢”二字描绘进山之路的遥远,暗示诗人高涨的出行热情。 B、颔联生动描绘了“山童卖果”“村女采花”的劳动场景,明丽的红绿色彩增加画面的美感。 C、颈联“朝”“午”暗含时间推移,以简笔勾勒“篝火就炊”“汲泉自煮”的山居生活画面。 D、尾联以议论收束全诗,诗人认为偶然相遇大家不妨一起畅快欢笑,体现了诗人的随性洒脱。
    (2)、本诗与《临安春雨初霁》均表现了诗人的“闲”,但二者“闲”的内涵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两句化用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展现金陵壮丽秀美的风光。

    (2)导游带我们班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提到古代宫殿常根据地势修建,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不禁让我想起《阿房宫赋》中的句子:“。”

    (3)古诗词中常用“猿啼”或“杜鹃”来表达悲伤的情绪,如“”。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多样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AI人才缺口不断增大,             , 带有智能、智慧标签的新专业如     [甲]       般涌现。目前,已有超500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带有“智能”“智慧”的专业也增至39个。这些专业只是简单“贴牌”,而是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回应产业转型需求,为行业传递掌握跨领域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以材料学为例,传统材料研发[乙]模式主要基于实验“试错法”,其研发周期长、效率低,而材料智能技术的核心内涵就是通过多学科交叉,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丙]挛生等信息技术,实现材料的高通量计算、多尺度计算、智能化数字实验和快速性能预测与分析。推动新材料研发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新模式的转变,从而丰富和拓展材料科学与前沿学科[丁]、工程学科的内涵,引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前沿发展,并培养出具有前沿科技洞察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科交叉优秀人才。

    然而,新专业的“热度”背后仍需冷静思考。部分高校仓促跟风,课程与既有专业同质化严重,导致学生陷入“学而无用”的困惑。此外,就业市场对这些专业的追捧易催生盲目选择,但也要看到,             , 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专业只是起点,是否好就业还要看个人的综合能力,并不存在所谓的“定心丸”。

    衡量一个专业的价值,就业不应是唯一标准,要站在长远的角度考量,是否和国家需求相结合,是否实现了自身价值。             , 个人发展的“小逻辑”才能讲得通。但无论学什么,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会拥抱AI技术,利用AI工具,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1)、下列对材料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横线可填写“雨后春笋”这一成语。 B、乙处后面“模”与“模板”的“模”音同。 C、丙处后面“挛生”的“挛”字书写正确。 D、丁处后面的顿号变为逗号不会影响句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文中加点的“定心丸”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
    (5)、高考毕业后的你即将填报志愿、选择专业,请简要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

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听到别人说你应该运动健身,应该听大人的话,应该刻苦学习考大学,应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应该保护与善待自己……这些建议在不知不觉中被内化为衡量我们成功与幸福的标准。然而,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是听从别人的建议去做应该做的事,还是拒绝别人的建议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