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新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期中联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0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是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倡导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食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共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速度美学在竞速时代备受青睐,源于它契合了社会快节奏发展需求,使个体能在焦虑的环境中寻得瞬间的审美解脱,以新奇与时尚填补内心空缺。 B、慢速美学并非简单地反对速度,而是以挖掘“当下性”为契机,重塑时间经验关系,构建一种有别于速度美学的、更具深度的审美维度,以实现对竞速时代的全面超越。 C、在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虚拟美学兴起后,人们不再执着于工业革命催生的“速力”之美,但它所蕴含的力量与激情,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虚拟美学的某些特质。 D、古典时期的“静观”美学,因其所处时代“速度”的科技含量稀缺,故而只能局限于对自然现象的审美感知,无法拓展至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领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倘若在快节奏生活的浪潮中融入“慢速生活”理念,如在忙碌工作间隙安排慢节奏的休闲阅读,便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心理时间与物理时 间,缓解紧张与焦虑。 B、未来主义者对机械美的极力推崇,不仅是对竞速时代速度之美的热烈追捧,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他们试图借助速度与机械的力量,打破传统审美 范式,构建全新美学秩序的愿景。 C、信息技术革命使人们对速度习以为常,虽然传统“静观”美学的纯粹形式或许难以存续,但其中蕴含的审美态度与精神,仍可能以某种变体形 式在当代审美中得以延续。 D、材料一倡导的慢速审美现代性,作为一种应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能从根本上扭转个体在高速发展社会中的被动局面,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所倡导的“慢速审美”的一项是(     )
    A、一位画家深入山林,与自然朝夕相伴数月,以细腻笔触描绘山林四季更迭,其画作展现出对自然变化的深度洞察与当下瞬间的精妙捕捉。 B、某团队耗费数年复原一座古老的木质建筑,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在一榫一卯间重现古人智慧,让参观者在细致观摩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C、一款手机应用程序以简洁高效著称,能在极短时间内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用户可随时随地快速获取所需,提升生活与工作效率。 D、一群戏曲爱好者定期组织传统戏曲研习活动,从唱腔到身段,从剧本研读至舞台表演,皆精雕细琢,在反复揣摩与实践中领略戏曲魅力。
    (4)、两则材料都围绕“速度与审美”这一话题展开,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当下,一些主打“沉浸式体验”的线下活动受到年轻人青睐。参与者需花费较长时间,全身心投入到特定场景,如角色扮演的实景推理游戏、传统技艺的制作体验等。请结合材料观点,分析这类活动受欢迎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菜园小记(节选)

    吴伯箫

    ①种花好,种菜更好。兰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②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③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④果园也是花园。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甬路的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

    ⑤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

    ⑥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窑洞的门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边,路边,甚至个别山头新开的土地都种了菜。

    ⑦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土肥地整,曾经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地的一半是韭菜畦。韭菜有宿根,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出了九就能发出鲜绿肥嫩的韭芽。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冽,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比沧浪之水还好。

    ⑧“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为了积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时候到大路上拾粪,那里来往的牲口多,“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啊。我们请老农讲课,大家跟着学了不少知识。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⑨ 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 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像苏东坡在《菜羹赋》里所说的:“汲幽泉以揉濯,抟露叶与琼枝。”或者像他在《后妃菊赋》里所说的:“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西河南阳之寿。”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因为那希望是用成实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⑩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1961年4月9日

    文本二:

    风景谈(节选)

    茅盾

    ①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②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一九四○年十二月

    (1)、关于文本一第⑨段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菜如绣花”强调种菜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注重美观;“一亩园十亩田”说明种菜的土地面积比种田大。 B、作者引用苏东坡在《菜羹赋》和《后妃菊赋》里的语句,意在表明不仅在吃菜时有乐趣,整个种菜过程都充满乐趣。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既体现了种菜的自然规律,又反映出人们对付出劳动就能获得收获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带来鼓舞。 D、文中对菜畦里新芽的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带着笑,发着光”赋予新芽人的情感,“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则将新芽比作珍珠,生动展现了新芽的生机与珍贵。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以“种花好,种菜更好”开篇,通过对比手法,既突出劳动实用价值,又为后文铺展田园诗趣埋下伏笔。 B、文本一通过视觉描写、听觉描写与嗅觉描写的多感官交融,营造出鲜活的田园意境,使劳动场景充满诗意。 C、文本二中的“野火”“彩霞”与文本一中的“泉水”“月光”均运用象征手法,前者隐喻革命激情与理想,后者象征劳动成果与精神丰盈。 D、文本二善用细节刻画人物群像,如“调色板的手”“拉提琴弓子的手”等, 暗示这群人从文艺工作者转变为劳动者,凸显革命实践对思想的改造。
    (3)、文本一结尾描写暮春中午和夏天晚上的劳动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文本一《菜园小记》和文本二《风景谈》(节选)都描写了特定环境下人们的劳动生活,请分析二者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选自屈原《楚辞·渔父》)

    材料二: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风伏窜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谓随、夷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节选自贾谊《吊屈原赋》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不凝滞A于物B而能与世C推移D世人皆浊E何不F淈其泥G而扬其波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表被动,相当于“被”,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的意思相同。 B、为,语气助词,相当于“呢”,与《鸿门宴》“何辞为”的“为”用法相同。 C、罔极,没有标准,与《氓》“士也罔极”的“罔极”意思相同。 D、铦,锐利,与《过秦论》中的“非铦于钩戟长铩也的“铦”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形象对比,塑造出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材料二“鸾凤伏窜”与“鸱枭翱翔”对比,批判了贤者失位,小人得志的黑暗现实。 B、材料一中“沧浪之水”比喻社会,隐含“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材料二中“莫邪为钝兮,铅刀为话”讽刺了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荒谬世道。 C、材料二多用短句,节奏急促,抒情集中,情感真挚;同时,遣词用字华丽而精练,音节和谐而多押韵,使文章宜于啸咏,触之生情。 D、材料二运用排比、对偶、譬喻、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屈原人格和命运的赞叹、同情和惋惜,以及自身理想幻灭,受困于小人的伤悼之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5)、材料一的屈原与材料二的贾谊对“污浊社会”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

    秋风肃肃晨风飓 , 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①问遗(wèi):馈赠。②绍缭:缠绕。③拉杂:撕碎或堆积。④妃呼豨(xī):叹息声,或以为表声文字。⑤晨风飓(sī):晨风,鸟名,或以为 雉;飓,急风。⑥高(hào):同“皓”,天亮之意。

    (1)、下列对《有所思》和《氓》的对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以女子视角展开叙述,《有所思》情感跌宕,大起大落;《氓》冷静克制,展现婚姻悲剧。 B、两首诗都运用了倒叙手法,《有所思》从追忆定情物转到决裂场景,《氓》从婚姻悲剧回溯恋爱过程。 C、两首诗的意象选择各具特色,《有所思》中的“双珠玳瑁簪”象征深情,《氓》中的“淇水”见证情感变迁。 D、《氓》通过“桑之未落”“桑之落矣”的比喻,暗示女子容颜与情感的凋零:《有所思》则以“拉杂摧烧之”的决绝动作,表现了女子对原有 情感的彻底摧毁。
    (2)、《有所思》和《氓》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的情感都经历了“热恋一疑虑一决裂”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她们的性格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揭露了小人因嫉妒而散布谣言的卑劣行径。

    (2)潮水裹挟着雪沫般的浪花翻涌,江岸线壮阔得仿佛到了天地的尽头,对此,我们可以用柳永《望海潮》里的句子“”来描绘形容。

    (3)成都因历史上盛产蜀锦得名“锦城”,是全国唯一以“锦”命名的城市,又因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又名“锦官城”,这些称呼在唐诗中都能找到踪迹,如“”。

六、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凛冽的寒风伴随着雪花,为大地披上银装,一场关于冰雪的浪漫邂逅也悄然开启。在这             A            的季节里,何不搭乘火车,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冰雪之旅?

    在祖国东北,从黑龙江哈尔滨站启程,乘坐“冰雪列车”前往中国最北端,一路穿行于林海雪原之间,(       甲       )。而在西北边陲,从新疆乌鲁木齐出发,登上“雪国列车”驶向阿勒泰,沿途跨越天山山脉,目光所及则是层峦叠嶂的雪山风光……坐着火车看冰雪,既避免了天寒地冻的 ,又兼顾了冰天雪地的“美”,是一种             B            的“流动体验”,能够让游客在“动与不冻” 之间感受冰雪旅行的魅力。在这个冬天,(       乙       ),还化身为连接现实与冰雪童话世界的纽带,让每位旅客都能感受到冬日限定的浪漫与激情。

    随着冬季旅游热度攀升,铁路冰雪专列正成为连接自然奇景与人文底蕴的桥梁。这个冬季,我国多地以“铁路+冰雪+非遗”的创新模式,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让游客在穿越雪原的旅途中,沉浸式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①冰雪专列与非遗的结合,②不仅是旅游产品的升级,③而是文化传承的创新。④通过将非遗融入列车服务,⑤铁路部门为游客创作了一个个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环境,⑥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有人为此材料拟写了“串联‘冷资源’,点亮‘热经济’”这一标题,请结合材料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此标题的妙处。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 D、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 回。
    (5)、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预制人生,是指按照既定的规划去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近来,我们身边多了一群“预制人”。他们有时能借助既定的规划,为复杂的世界带来稳定的秩序,但有时却如同“预制菜”一般,缺乏创造,只能按照固定模式运转人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