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一起考”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大联考三)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2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剑齿虎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为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只能被迫迁徙。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也会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原在蒙大拿州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了相关理由来阐明大型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型哺乳动物比小型哺乳动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型哺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型哺乳动物的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地危害到大型哺乳动物的延续。

    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也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由于1934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形状独特的石矛,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化。

    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型哺乳动物,使之绝灭。1967年,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型哺乳动物大量死亡。

    “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结亚洲和北美洲的陆桥跨越白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于使海平面抬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

    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型哺乳动物。这些大型哺乳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并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型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动物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

    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种学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现的石矛与3种已经绝灭的大型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恫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古生物学家于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千米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一些散落的石球和12具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1.1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

    (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北美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群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气候变迁和人类的过度捕杀可能就是其中的两大主要原因。 B、小伦德略和格雷厄姆提出的气候变迁说,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气候变迁毁坏了动物的生境,从而迫使动物迁徙。 C、考古学家们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证明了过度捕杀说的说法是准确的。 D、捕猎者杀尽了的,应该是某些受到气候变迁严重影响而将近灭绝的物种,所以气候变迁说是过度捕杀说的前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气候变迁学说中,气温的急剧变化导致植物死亡,直接造成了剑齿虎这类动物缺少食物源,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 B、如果某种动物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为了生存而导致的迁徙带给它们的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气候变迁之害将会降到最低。 C、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那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群几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 D、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可知,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但这可能会影响其准确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印证相关学说的一项是(     )
    A、气候迁徙说——每年6月左右,坦桑尼亚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渐消耗,动物会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 B、过度捕杀说——巨型食草动物的衰败大约始于460万年前,之后直立人出现,而它们的多样性下降的速度并未改变。 C、气候迁徙说——因为气温环境变得恶劣,某大型哺乳动物物种被迫迁往别处,新生幼仔数量大幅减少,渐趋灭绝。 D、过度捕杀说——穿山甲鳞片是中药中的“百通之神”,其肉也被视为滋补珍品,人们需求旺盛,导致数量急速下降。
    (4)、有人认为“过度捕杀说”的论据缺乏说服力,请结合原文分析质疑的原因。
    (5)、学校科学社拟开展主题为“消失的猛犸象、剑齿虎”的科普活动,你作为活动策划人员,需要介绍哪些内容?请联系原文列出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在我的记忆中,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②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泗庙代销店买肥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泗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③按一步四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

    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好在还是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打着赤脚,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身着长衫,有的头戴礼帽;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原因是蒋山人在那修了多年码头。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原因是多个蒋山装修队在这专事仿古装饰。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原因是有个蒋山名人曾在那里生活了七八年。

    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④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拉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和精彩。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小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生活在哪个城市,这些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我在蒋山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有三十多年,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在我的心底,常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追忆自己童年的生活场景,在蒋山来回奔波,突出强调了现实中的蒋山地域广袤这一特点。 B、曾祖母虽未离开过蒋山,但通过外出回来的蒋山人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C、文章结构层次分明,前半部分写对蒋山前后认知的不同,后半部分以对曾祖母的回忆引发深思。 D、文章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既有对童年生活的生动叙述,也有对村庄变迁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既对蒋山的地理位置进行了相关介绍,也为后文写蒋山人走出村庄去追求梦想作铺垫。 B、句子②用“累成了一条狗”来形容“我”在蒋山的奔波,虽风趣幽默但也刻画出“我”童年生活的艰苦。 C、句子③中数词的运用强调了蒋山之小,从而也突显出“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的意外与震惊。 D、句子④对曾祖母人生的形容看似矛盾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出下文对蒋山人与故乡的思考。
    (3)、文中两次写到“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蒋山人的“远行”与“回归”是解读这篇文章的关键。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对“远行”和“回归”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行过夷门,见侯生 ,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 , 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二: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节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④唐顺之:明代儒学大师。作此文时,正值宦官专权,结党营私、祸国殃民,帝王大权旁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有难A无B他端C而欲赴D秦军E譬若以肉F投馁虎G何功之有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指暗中,与《屈原列传》“谗人间之”中的“间”含义不同。 B、辞,指推辞,与《阿房宫赋》“辞楼下殿”中的“辞”含义不同。 C、伐,指讨伐,与《苏武传》“时汉连伐胡”中的“伐”含义相同。 D、诛,指责备,与“口诛笔伐”这一成语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劝魏王出兵无果,便计划带领门客与秦军拼命,并决心与赵国共存亡。 B、信陵君采纳侯嬴的计谋,先帮如姬除杀父仇人,借此让如姬助自己窃出虎符。 C、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从他挺身救赵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信陵君这一性格。 D、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举动,不仅可以解除赵国危难,也有利于六国当时的处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2)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5)、唐顺之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看法似乎矛盾,实则并不矛盾。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地黄【注】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春日无雨,麦苗枯死,秋降早霜,秋粮减收,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B、“采之将何用”运用设问,说明老百姓为换取口粮而采地黄,生活艰辛。 C、老百姓天刚亮便荷锄出去采地黄,天黑才采半筐,体现采地黄之不易。 D、“可使照地光”是形容当时权贵人家生活奢华,居所富丽堂皇,地面光亮。
    (2)、本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王因为前段时间表现不好被老师批评,同桌用《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劝慰他调整心态,改正行为。

    (2)《礼记·礼运》中,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似的两句是“”。

    (3)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文化意象,带有神话色彩,在古诗文中常常用以指宏伟博大的神奇力量。比如“”。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野间劳作,汗珠砸在泥土上,一株株秧苗结出        A        的粮食;天寒地冻,外卖小哥骑着电瓶车在大街小巷穿梭,头盔染上了白霜,保温箱里的饭菜还是        B        ;冬去春来,(甲),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花开花落,科技工作者一直守在实验室,验证一个个奇思妙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劳动者用汗水和心血浇灌着劳动的果实,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马克思把劳动比喻为整个社会都在围绕旋转的“太阳”,将劳动视作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凭借勤劳的双手,人类的祖先打磨几块冷石,(乙),告别茹毛饮血,迈向新的生活。凭借勤劳的双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用汗水与智慧开启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凭借勤劳的双手,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②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③取得了改革、革命、建设的伟大成就,④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⑤共同创造着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崇尚劳动的民族。从“______________”的耕作,到“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的纺织,再到“六月调神曲,正朝汲美泉”的酿造……古往今来,对劳动的赞歌绵延不绝。

    因为崇尚劳动,我们有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迈,有着“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的勇气,有着“紧摇桨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的        C         , 有着“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的自信。

    因为崇尚劳动,我们对每位劳动者都充满敬意。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在劳动中所体现出的坚守与热爱,更是一笔        D        的财富。他们让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1)、依次填入文中A、B、C、D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沉甸甸   热气腾腾   底气   无与伦比 B、金灿灿   热气腾腾   志气   难以企及 C、沉甸甸   香气四溢   底气   无与伦比 D、金灿灿   香气四溢   志气   难以企及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下列诗句填入第三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D、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5)、文中第四段多处引用歌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和Ⅱ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往往都在迁徙远行中,而迁徙远行也就意味着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迁徙远行”与“改变”的关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